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传,从前有位画家画了一幅《牧牛图》,让裱糊店老板给裱一下,店老板见这幅画画得非常逼真,牛和牧童的神态跃然纸上,便爱不释手,把这幅画藏了起来,另外模仿复制一幅裱好。画家来取画时一看,发现不是自己的原画,而老板说是原画。两人争执不下,结果到官府去打官司。县官问画家:“你说这幅画不是你的,有什么凭据?”画家说:“我画  相似文献   

2.
《扬子晚报》1986年11月30日一版上,刊登了一幅题为《大忙人》的漫画。画中一枚骰子上面的“点位”搞错了。常识告诉我们,每枚骰子“点位”的排列和组合均有统一规定,骰子共分六面,六面又分为三组对称面;每组对称面的“点数”相加均为七,即一对六、二对五、三对四。这幅漫画上的骰子分别标为一、三、四,而每组  相似文献   

3.
谈“画眼”     
“画龙点睛”这成语,许多人都知道。它往往是比喻写作时的传神之笔。在叙事性的作品中,这“点睛”之笔通常又称做“画眼”。鲁迅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鲁迅这儿所转述的,显然是被誉为“画祖”的顾恺之的名言。相  相似文献   

4.
故事新画     
“两支羊从独木桥的两头走到当中,谁也不肯相让,最后,‘扑通!’都掉入水中……”这个寓言故事在我小时候就已听过看过多遍了。可是,当我在报上看到这幅画时,我被艺术家的构思征服了,我象得到一件宝物似地将它复印珍藏起来。“你为什么这样珍爱这幅画?”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画家把群众中早已流传的故事又做了一次艺术处理,可以说是种“推陈出新”吧。但,我不认为这仅是情节上的变化,形的变  相似文献   

5.
山水、花鸟和迎客松,这些图案作为经典背景频繁出现在中国国家领导人们的身后,被电视传播出去成为大会堂的一种符号。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画作如何被创作又如何被收藏十八大新常委的亮相,让人们注意到他们身后的一幅画。很快,这幅以大画幅著称的《幽燕金秋图》火了。这幅书画家侯德昌携弟子创作于1994年的画经常亮相于《新闻联播》,被网友称为"出镜率最高的国画"。人们开始关注和议论谁的画可以被人民大会堂这个中国举行政治、文化和外交活动最重要的场所收藏和展示。  相似文献   

6.
历经300余年的分离后,这幅传世山水终于合璧。断开容易,圆合展出却谋划了整整10年。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8月5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书林写意—马书林中国画作品展"开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著名画家马书林等出席开幕式。我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主持仪式。马书林先生是卓有建树的艺术管理者,也是在中国写意画领域独树一帜的艺术家。他在  相似文献   

8.
有一则大家都知道的轶闻:宋徽宗时设画院,每年以考画来录取新生。一次,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应考者交卷后,应考官一连看了好多幅都不满意。正失望时,他被一幅别致的画吸引住了。原来这幅画不象先前的那些作品,或在半山腰中画座古寺,或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而是根本就没有画寺,只在白云缭绕的山下溪流旁  相似文献   

9.
今年8月1日,在报上看到一幅宣传画,标题是《时刻准备着》。这幅宣传画的主题鲜明,人物形象和背景材料的衬托以及整个画幅的构思,都能显示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内在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这幅宣传画也还存在一些缺点,值得引起艺术家们的注意。首先,领章与胸章不该画在一起。胸章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配戴的,到1955年我们开始改为配戴肩章和军、兵种领章符号,到1958年后,又改为穿礼  相似文献   

10.
数年前,一位朋友告诉我在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漫画,题为《乔迁之喜》,画上有文字:“科技干部迁入新居”。画面上一个孩子捧着一叠书向新楼走去,后面是他的父母(科技干部)扛着一个书架,满头大汗。有人说这是一幅歌颂漫画,表示对知识分子生活的关心;也有人说这是一幅讽刺漫画,是讽刺新楼盖得不好,书架搬不进门,因而急得科技干部满头大汗。朋友认为这幅画是歌颂性漫画,我也赞同。只是,因为作者没有注意书架与楼门的比例,才造成了读者的误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作者和编者只注意了这张画意义好的一面,而忽视了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1.
“工人的画”早在一九四九年解放后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就在北京“大众日报”(工人日报前身)上创刊了。这是我园报刊上第一个工人画工人自己的画刊。由于报社编委会的一贯重视,始终坚持办这个副刊,到今年十二月七日为止,这十年多以来,已经出刊了179期。工人日报除了每周出一期“工人的画”专刊外,还在各版上单独发表工人创作的画。十年来,报纸经常大量地发表工人的画,及时配合了党的各项中心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宣传鼓动作用;它成为工人日报的特色之一。报纸的美术工作是为报纸的宣传中心服务的。工人日报的“工人的画”,是一个以美术形式,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反映工人的革命干劲和共产主义思想面貌的副刊;同时,它又是一个工人美术园地。这个副刊每期以主要地位刊载反映当前中心工作的画,遇到重大的中心工作和政治运动有时也用整版的篇幅来  相似文献   

12.
在广东省档案馆查阅利用大厅接待处的正面墙上,悬挂着一幅现已难得一见的,具浓郁岭南特色的阳江漆画。这幅漆画上绘画了许多的金鱼,每一条似乎都是活的,金鱼华艳的鳞片被漆色彩表现得非常逼真,这画吸引了许多来广东省档案馆查阅利用档案的人在画前驻足观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广东省美协副主席、省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看了这幅漆画后,都讲,这是一幅中国漆画的佳作,这样好的漆画,现今已很难见到了。中国创造了一种在宣纸上使用水墨色彩绘画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画出的画非常有特色,被国人冠以“国画”之称,可见中国人对这种画的偏爱。但…  相似文献   

13.
《江苏工人报》有一个栏目叫《话中有画》,她结合时下的社会现象、观念为主要内容,以一篇二三百字言论进行阐述、评价,再配以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漫画配图。该栏目开办以来深受读者欢迎,在年度读者群调查中获票最多,现在《话中有画》已从二版升到了一版。 《话中有画》具有幽默风趣的表现形式。报纸要为读者服务,除报道内容要有一定价值外,还必须调动其他的表现手段,使报纸的形象须出新、创新。言论稿能及时反映社会现象、思想观念并予以透彻地分析、解剖,对读者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以往带有线框、标准楷体的言论表现形式在读者眼里缺乏生动性、形象性,读者群相对狭小。《话中有画》以其图文并茂弥补了上述不足。  相似文献   

14.
初学写稿的人,大凡喜欢抓“四体”、“五官”,甚至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岂知,这样既费笔墨,又降低了“含金量”,使投出去的稿件上稿率低。何以解决?笔者以为,应学会“画眼睛”,提高“含金量”。  相似文献   

15.
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这些名句,我们早已耳熟能详。情同此理,对于一幅画来说,不论它的作者名气大不大,只要作品得到行家激赏,大众称赞,社会认可,那么,这幅画就是一件佳作。 本文讲述的即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女画家,历经八年,终于创作成功一幅长23.17米,宽0.3米,画有各种人物1378人,形象精致地展现出中国地毯生产工艺全部流程,  相似文献   

16.
高数里有一个关于"极限"的概念,无限接近但是不达到就可以看作是等于。就跟画圆一样,你永远不能画出一个百分之百完美的圆,只有无限接近那个最大值就是最好的圆。我们在3天3夜的时间里做完《风起中三角》这本书,是课题组成员在有限的时间里拧成一股绳,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完成的结果,发挥了最大潜能画完了这个圆。拿到书的时候,整个课题组成员的脸上都很欣慰,这样辛苦也值了。作为这个项目的参与者之一,我做的工作虽然微小,但还是从中得到一点感悟:编辑的工作更像是画"圆"。怎样把合适的素材聚集在这个圆里,如何取舍材料,如何统一规范,如何保证无限接近圆满,我认为要从如下几点入手:一、提高新闻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这分明是一幅画.处处显露出精心构思的布局。 这决不是一幅画,它是一幅纯粹的摄影作品,没有搞过任何彩排摆拍,也没有做过任何后期加工。  相似文献   

18.
对电视新闻来说,画面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画面的任务在于以具象符号的色彩、形象、动态、空间等因素与抽象的语言联袂向受众传播完整的信息。然而这种“声画双主体”的关系不是在每一条电视新闻中都得到完美的体现,常见地市县(区)级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出现“声画游离”现象。所谓“声画游离”是相对于“声画对位”而存在的。“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围绕同一新闻内容,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是我国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最广泛采用的一种声画组合关系,有别于声音与画面同时指向一个具体的新闻形象的“声…  相似文献   

19.
尚扬  怀一 《报林求索》2009,(6):46-49
<正>对话人:尚扬: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怀一:《画风》主编尚扬(以下简称"尚"):有一年我去南京,到朱新建家看陆逸的画。我说陆逸画得好,朱新建坐在一旁很得意。我们稍微观察就可以看得出陆逸的那种爽直的性情,单纯  相似文献   

20.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为他画像的画工有不少,流传至今有两种版本的画像。一个是额头隆起,颧骨突出,宽阔的下巴要比上颚长出好几分,脸庞就好像个大饭勺,大鼻子,粗眉毛,一对眼睛鼓鼓的,射出冷酷的凶光。因为画工画得太像,结果触怒了龙颜,反而掉了脑袋。以后被荐来画像的画工悟出了道理,在描摹时只是脸型的轮廓有些像朱元璋,但画得满脸和气,在慈祥仁爱中又显得威严沉稳。朱元璋看后龙颜大悦,重赏了画师,并诏谕将这幅画像摹写了许多本子,分赠给诸王和公主,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