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庄屈合诂》是明遗民钱澄之晚年的重要著作,该书"以儒解庄"的注庄立场、"以庄继易"的核心主张、"会通庄屈"的遗民情结,皆在庄学史上具有一定特色。在今天对《庄屈合诂》进行研究,可以为我们深入探讨"庄子即儒家"的思想史议题提供重要帮助。同时,"知人论世"应当成为我们面对这类遗民作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文明有什么特色?中华文明是人文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结合。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集《展望21世纪》说:"(中国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中华文化共同体以儒学为主导,但并没有阻碍其他学派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在思想文化的融合会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唐宋时期,儒道释相互融会,将中华  相似文献   

3.
2001年出版的史蒂芬·霍吉(Stephen Hodge)的《道德经英译与评论》,无论是对底本的重新编排、还是在类文本的设计上,都体现出多视域融合的特点。但当前老学研究界缺乏对其价值的深入挖掘。因此,我们尝试从霍吉的《道德经》英语译释入手,在梳理老学译介史和时代语境的基础上,以其他的英译本为参照,深入解读"视域融合"为霍吉对老子思想译释带来的影响,并通过"读者接受"和"文本变异"等相关理论的应用,探讨霍吉对老子思想译释的得失,从而为当前世界老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在数千年的人类历史发展中,地处东亚地区的中华文明虽然经历了近现代剧烈的外力冲击和内部变革,但中华文化依然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伴随着世界一体化大潮的到来,中外文明的交流更加频繁。张岂之先生著《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长春出版社2016年出版,后文统一简称为《会通精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历史演变轨迹和精神风貌。笔者在通读该书后,有些许感受,不揣冒昧,在此与朋友们分享。一、中华文明的源头与"会通"精神的历史作为一本  相似文献   

5.
历代老学对老子"无为"思想的内容、发生背景等层面的解读众说纷纭。文化全球化时代,老学研究的视域被大大拓宽,东、西学人的交流促进了不同视域的融合,使得老学研究呈现出"多音复调"的发展态势。通过细致梳理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无为"概念,阐明当前国内外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比较中西方不同的阐释理路,发掘跨文化阐释的价值和意义,并总结当前文化全球化语境下老子"无为"思想为世界文化和文明交流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呈现多元文化形态的"原生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描绘绚烂的少数民族"族群记忆"。"原生态"既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俗意象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创作策略。在与"他"民族的文化对视中,少数民族文化往往陷入"被想象"和失语状态,试图穿越"银幕之镜"寻找恰当的身份认同,以消解文化冲突和文化焦虑。本文以文化研究的视域,在电影《尔玛的婚礼》的文本中,解读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原生态"现象,发掘文明表象下的现代性危机和民族精神重构。  相似文献   

7.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了国家的文明和富强,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思想;同时对西方文化,也采用"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他的"三民主义"思想就是对儒家思想和西方一些先进的文化精华借鉴吸取改造而来的.了解这些,对我们更深刻、全面地学习孙中山的先进文化观念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钱穆先生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口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对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念做了全新的阐释和高度的概括,谓"‘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①此言一出,激起一片思想涟漪,反响热烈,应和者众。季羡林说:"一个像钱宾四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在漫长的生命中,对这个命题最后达到的认识,实在是值得我们非常重视的。""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中有不少好东西,等待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去发扬光大,‘天人合一’就属於这个范畴。"②李慎之、蔡尚思、周汝昌等著名学者也纷纷做出回应,杜维明更是将这篇文章称作"证道书",与宋儒张载的《西铭》相媲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陆学界相对沉寂,各种思想观念还处在一片  相似文献   

9.
道家哲学重视全生避害,《庄子》一书更是重视安全问题。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安全问题反而更加突出。做为安全问题核心的安全思想、安全哲学,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当我们面对各种安全问题时,就会发现《庄子》中的安全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安全问题具有启发性。然而,目前对《庄子》中的安全思想进行的研究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梳理《庄子》中的安全思想,以便从《庄子》一书中获得一些对当代安全问题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中,阿尔都塞是一个必然会闯入我们视线的人物。从上世纪60年代以《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两篇作震荡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开始,他不断进发出的思想火花给我们带来无数惊喜,但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疑惑,关于他所提出理论的争论至今都没有停止。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国古典哲学的语言富于暗示性,古代学者曾做过大量解读,努力把感性暗示转为近于理性的明示。清初学者李柏在张载关学思想基础上对《易》中美学思想的解读和发挥,向我们提供了一个佐证。一、《易》的语言特点和它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正>《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梦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仅第五回便融合了四种不同的梦型:亡灵警梦、神仙助梦、预兆之梦和适志警梦。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在继承传统梦文化的同时,还加以改造和创新。以这四种梦型为参照系,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探究《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一、亡灵警梦亡灵警梦是指亡灵通过向梦者预警并指出脱困之法,从而使梦者转危为安之梦。这种梦型早在先秦典籍《左传》中就有记载:晋楚鞌之战前夕,晋将韩厥梦其亡父谓其"且辟  相似文献   

13.
《世界文化》2015,(1):2
<正>文化使生命延伸,探索世界文化的灵魂,既艰难又充满了魅力——这恰恰是《世界文化》的选择!《世界文化》杂志是天津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一本广采博览世界各国文化艺术精华的综合文化类月刊,是天津市一级期刊。其前身《文化译丛》创刊于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思想文化界有过广泛影响,曾开天津市高校最早正式出版文化类期刊的先河。《世界文化》依托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外语优势,以"传播现代文化信息,采撷人类文明成果,介绍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苦于无新哲学很久了!我的老师张岂之先生尝言,自己本来是学哲学的,想搞哲学研究,但后来终究没有走上这条道路。我尊敬的余敦康先生尝叹:我们研究了一辈子哲学史,就是没有自己的哲学。前辈学人有哲学意识而无哲学,其中包含多少历史的无奈。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社会转型,价值多元……体现出旺盛的理论生命力。我们曾经拥抱外来思想,迷恋现代新儒家,掀起各种"热"。但我们还是只能讲哲学史而无哲学、讲思想史而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宗教思想通论》是中国宗教思想研究领域的最新力作,是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詹石窗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宗教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该著共63万字,2010年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文库",2011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6.
正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需要读史。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建议干部们读《史记》与《汉书》。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华的第一部通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他介绍父亲司马谈的《六家之要指》;"六家"即六个思想文化学派: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即道家)。司马谈受汉初"黄老之学"的影响,对道家的思想文化予以很高  相似文献   

17.
正孔子以好学著名,他的"学"的思想对后世儒家的影响也非常大,《礼记·学记》《荀子·劝学》正是这一思想的延续。当然由于《论语》体例所限,我们有必要对孔子论"学"思想进行梳理。前人对孔子"学"的思想的重要性以及方法等都进行过相对详细的论述,我们仅对孔子"学"的选择思想进行论述。一、"学"内容的选择:君子之学在孔子"学"的思想中,对象选择非常重要。孔子认为"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  相似文献   

18.
191 9年 2月 ,胡适发表《中国哲学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其导言说 :“我们今日的学术思想 ,有两个大源头 :一方面是汉学家传给我们的古书 ;一方面是西洋的新旧学说。这两大潮流汇合以后 ,中国若不能产生一种中国的新哲学 ,那就真是辜负了这个好机会了。”此书便是抓住这个好机会而得到的成果。面对这本用现代的观点和方法重新整理、分析古代思想遗产的书 ,学术界反应强烈 ,该书一版再版 ,到 1 992年已出第八版。这本书是中国哲学史的开山之作 ,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一、理解“中国哲学”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有“哲”字 ,也…  相似文献   

19.
思想文化的现代价值问题陈春晨我们此次老子思想研讨会的主旨是:探讨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思想文化都有现代价值。比如,2500年前产生的儒学,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演变发展,人们仍然喜欢读《论语》、《孟子》和《荀子》等书,...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而善是其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大学》所言“止于至善”,说明善乃儒家最高的道德理想,求善的核心价值的形成与儒学的长期浸润密切相关。当然,我们讨论中国文化中善的思想,也决不能够忽略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