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讨论常宁方言中舌面塞音[f.]和[f.‘]的历史来源和历史层次,同时探讨西路话中一蛆来字精蛆的舌面塞音字的形成原因。常宁方言中的舌面塞音主要来自先秦的照母、穿母;中古的知徽澄三母,近代的见蛆,西路话中还有一部分来自精组字。表现出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2.
常州方言中,古知庄章精见五组声母的合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知章精见组合流为舌面音[渤]、[渤‘]、[礰],其中有部分字的声母因受舌面前元音i、y的影响,而变为舌面前辅音;另一种是知庄章精组合流为舌尖前音[ ts]、[ ts‘]、[ s],先是知庄章组合成卷舌音樣,继而平舌化与精组合流为ts。这一语音现象在许多方言区都普遍存在,只是各地的发展不够平衡。  相似文献   

3.
湘南土话普遍存在知三、章读如端组的现象。读如端组时,韵母有的为洪音,有的为细音。考察知三、章读如端组时韵母的洪细及其与其他声纽的分合关系,发现,韵母为细音时,知三读如端组一般是"古无舌上音"的表现,而韵母为洪音时,读如端组的性质多种多样;章组读为端组则是与精、庄、知二或知三、见合流后的演变,属于晚期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忻州方言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的演变以古开合口为条件,古知组二等字与庄组字合二为一,古知组三等字与章组字合二为一,但有例外。跟庄组声母相配的韵母在后来的分化中失去[i]介音而变为洪音,声母也随之变为t拶组声母。之后庄章合并为照组,章组声母也变为t拶组声母,再后来庄组声母与精组声母合流。在介音消失过程中,与合口韵相配的知三组和章组的t拶组声母受介音影响容易变读为t拶组声母,与开口韵相配知二组和庄组的t拶组声母受介音影响,容易变读为t拶组声母。通过与知庄章声母在普通话中读音的比较,我们认为,忻州方言中知庄章声母属于较古老的演变层次。  相似文献   

5.
《番汉合时掌中珠》中的夏汉对音材料显示,用于西夏语七品正齿音的注音汉字,既有章组字,又有知、庄组字;汉文复字注音的“尼×”,同样既有章组字,又有知、庄组字;用于同一个西夏七品正齿音字的若干个不同的注音汉字,也同样既有章组字,又有知、庄组字。可见西夏时期的汉语,中古的知、章、庄组声母已经合流。其合流的时间,至少要早于《中原音韵》一个半世纪。  相似文献   

6.
押以中古音为参照探讨陕西紫阳县方言韵母的演变情况,总结其韵母演变规律,发现紫阳县方言韵母从总体上看具有官话方言的共同特点,可将紫阳县方言归入西南官话中,但其韵母与西南官话其他方言点相比又体现出同中有异的差别,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古果咸山宕摄一等端见系字的合流问题;古遇摄合口一等端系字、三等庄组字、臻摄合口一等入声端系字、通摄合口一等入声端系字、通摄合口三等入声端知系字合流,且出现文白异读现象;古假摄开口三等端系字、咸摄开口三四等入声端系字、山摄开口三四等入声帮端系字出现文白异读现象;通摄唇音字与曾梗摄合流;山摄开口入声三四等帮端系字白读为[e];古宕江摄开口见系入声字的今读韵腹高化。  相似文献   

7.
西昌方言中古庄组字多读[t]组,但有少数字读[ts]组。抽取西昌方言中所有读[ts]组的庄组字共70个,将其声、韵、调与中古《广韵》中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读[ts]组的庄组字基本上是中古生母止流梗三摄开口二、三等和遇摄合口三等平声字,演变在西昌方言中主要读/s/声母开口呼阴平字。联系汉语其他方言知庄章的今读情况,可判定西昌方言读[ts]组的庄组字是历史遗留的结果,而普通话中读[t]组西昌方言读[ts]组的原因则是由语音演变的时间性所致。  相似文献   

8.
隆回雨山方言属于南部湘语区.中古牙音在雨山方言中没有发展为舌面前音,而是读如舌叶音.这是由于见组向知章组靠拢,与其合流而产生的.知章组在宋元时期受高元音(i、y)的影响颚化成舌面前音,并向着卷舌音的方向发展,期间经历了舌叶音这一阶段.近代见组声母发生颚化,产生了与知章组共同的语音条件,因而与知章组合流,发展为舌叶音.隆回雨山方言中见组声母现正处于舌叶音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布依语中古后期汉语借词主要来自桂北平话.声母方面,知、章、精组字呈合流趋势,浊音清化;韵母方面,各摄中洪音基本合流,除假摄二等主元音读e外,其余的主元音读-a-;细音字大部分合流,主元音读-i-,但少数四等韵的字读-e-.声调方面,中古汉语借词与布依语一样还保持四声八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常熟话中,存在一组舌叶音声母[??~h??/?]。此组舌叶音声母主要来源于中古知组声母三等字和章组声母字。常熟话中该组舌叶音声母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以政府驻地虞山镇为代表的中部区域,该组舌叶音声母普遍存在;在市域南部,则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完全合流为一组舌尖前音声母[??~hs?/z];而在市域西北,[?]组声母只出现在深、臻、曾、梗摄的开口三等知、章组字和山摄合口二等庄组、臻摄合口三等知、章组字,其他的中部实读[?]组声母字在该区域则皆读[?]组声母。  相似文献   

11.
阜阳方言中的古精组合口一、三等以及果摄开口一等字韵母中的元音[u]发生前化,演变为[y],声母也腭化为[t?/t?h/?],这与普通话的演变方式不同。考察这一音变的过程,可以发现,元音前化是受精组声母发音部位靠前的影响,声母的腭化主要与元音前化后本身所带有的摩擦性增强有关,元音前化发生的时间要早于声母的腭化。  相似文献   

12.
讨论西安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主要的着眼点在3个大的方面:一是关于知照两系及日母合口三等字以及宕摄开口三等逢庄组字、精组逢合口一等舒声模韵、入声没屋烛3韵字、端透定3声纽拼今齐齿呼字以及蟹摄合口三等、止摄废韵合口三等微韵逢非组声母字在西安方言里的差异问题;二是关于长安方言的内部差异问题;三是关于西安新派方言与老派方言的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博白地佬话是一种粤语次方言。突出的语音特点有: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基本送气;精组读舌尖前音,知庄章组读舌叶音,两者对立;没有撮口呼;蟹开三四等读洪音[-ai];止摄开口三等的今读韵母不同,帮端系是一种读法,知见系又是一种读法。  相似文献   

14.
从《番汉合时掌中珠》看西事七品正齿音的音值构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汉合时掌中珠》的对音材料显示,汉语知,章,庄组已经合流。时间上,《番汉合时掌中珠》早于《中源音韵》多则200年,少则130 右,音理上,庄组字没有理由先演变为舌面音tψ,再演变回舌叶音t∫m,同样,章组字也没有理由先演变为舌面寒单t,再演变回舌面塞擦音tψ,然后又演变为舌尖及舌面塞擦音t∫,因此,与之相对应的西夏语七品正齿音构拟为卷舌音ts类,舌上音t类,舌面音tψ,均不妥,应构拟为舌叶音t∫类。  相似文献   

15.
知彻澄章昌母逢开口三等字,关中绝大多数方言点读作[喀、喀“]声母,蒲城兴镇、富平雷古坊、渭南龙背乡南部等处读作[k、k]声母,兴平南位、临潼代王读作[t、t]声母,开口三等支脂之3韵字在关中方言区包括兴镇、雷古坊、南位、代王等处多读作平舌声母;知章两组及日母逢开口三等字,渭南东塬一带把中古知彻澄章昌逢开VI三等读作[t艮t§ ]声母,把船书禅日母字读作舌叶音声母[5,3];船书禅日母逢开VI三等字,雷古坊读作具有一定腭化色彩的[5.3]声母;知照两组合口三等、船书禅日母开口三等及庄组逢宕摄开口三等阳药2韵及江摄开I:1二等江觉2韵字,代王读作翘舌音声母拼开口呼,其声韵拼合特征与关中西部岐山、宝鸡等处相似。  相似文献   

16.
知、章、庄三组声母字的读音变化在不同的方言区和普通话有所不同。本文以临县方言为研究材料,以《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所收字为调查范围,对这三组字的声母作了封闭性的研究。从中可知,在临县方言中,知、章两组先合流,然后又分化为两组,其中一组变为翘舌音,一组变为平舌音;庄组字的声母则基本上变为平舌音,只有少数例外变为翘舌音。这样的调查研究可以为汉语语音史研究和方言研究提供有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合阳县位于关中东部黄河西岸,其方言则可归入中原官话汾河片。该方言典型的文白异读包括: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送气/不送气;古假摄三等麻韵字今读低元音/高元音;古宕、梗摄舒声字今读阴声韵/阳声韵;止摄合口三等字今读齐齿呼、撮口呼/开口呼、合口呼。  相似文献   

18.
合阳县位于关中东部黄河西岸,其方言则可归入中原官话汾河片.该方言典型的文白异读包括: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送气/不送气:古假摄三等麻韵字今读低元音/高元音;古宕、梗摄舒声字今读阴声韵/阳声韵;止摄合口三等字今读齐齿呼、撮口呼/开口呼、合口呼.  相似文献   

19.
驻马店方言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驻马店方言有以下特点:1.中古的知、照组全部和精组的洪音合并,与日母形成一个系列,读舌尖前擦音、塞擦音;2.舌尖前擦音、塞擦音声母在儿化时读为舌尖后音;3.不分尖团;入声中,中古清声母今多读阴平,中古浊声母今读阳平;4.中古通摄三等多读细音。  相似文献   

20.
从声母的角度看,湖北天门方言中古精知庄章合流为一组声母。从韵母的角度看,中古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中的表现不同。通过分析,从共时的材料中发现: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中的演变是"二分型",即庄组遇摄三等,精组遇摄一等与庄组止摄三等、山摄二等知章三等二分。这反映了天门方言早期是分?、t?的,并且属于南京型。另外,知章合口三等的地域差异反映了天门方言由西南官话到江淮官话黄孝片的过渡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