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白使诗歌变成"神曲",而杜甫使诗歌成为"人歌"。李白总是往一般化、抽象化上靠,而杜甫则总往具体化、形象化上靠。读李白的诗,使我们感受到人生宇宙之中的莫大寂寞,而读杜甫的诗,则使我们颇感  相似文献   

2.
李白和杜甫作为中国诗坛的双子星,经常被人们比较。想到李白又会让人联想到酒,而我们印象中的杜甫似乎不好饮酒,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本文试图通过对李杜诗歌中有关"酒"的描写的比较分析,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对李杜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是唐代诗坛上的双子星座。李白被称为"诗仙",其诗豪迈飘逸,代表了浪漫主义的最高水准;杜甫被尊为"诗圣",其诗沉郁顿挫,标志着现实主义的最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杜甫与李白的交游诗,考察了杜甫及盛唐人对李白的评价,从而探讨了李白的“清”的人格精神与诗风追求,我们认为其人格精神与诗风是一致的,二者有机地体现在李白的身上,成为盛唐精神的一大内蕴。  相似文献   

5.
禅宗自五祖弘忍后分为"南宗"和"北宗",南宗主"顿悟",北宗重"渐修"。受禅宗"南北宗"说影响,明代董其昌"以禅喻画",创立山水画"南北宗"说。然而古代诗歌领域的"以禅喻诗"还不充分,还没有明确的"南北宗"说。从古代诗歌创作实际看,类似禅宗"南北宗"区别明显存在。自唐代李白、杜甫起,古代诗歌也可分两个系统:杜甫、以及后来学杜者近禅之"北宗";李白、以及后来学李者近禅之"南宗"。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用整整一章的篇幅论证了杜甫嗜洒终身,并得出了结论:"总之,杜甫的嗜酒并不亚于李白,有他的大量诗篇可以证明.新旧研究家们的眼睛里面有了白内障——'诗圣'或'人民诗人'.因而视若无睹,一千多年来都使杜甫呈现出一个道貌岸然的样子,是值得惊异的."郭老在这里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了探求杜甫的嗜酒与诗圣和人民诗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得不继武于郭老进入这一向为文学史家所"视若无睹"的领域.下面是本文将谈到的三个问题:诗人与酒的关系,杜甫与酒的关系,诗人的评价与酒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于"诗圣"这一美誉,历代学人多认为其特指的对象是杜甫。明代杨慎却将"诗圣"的桂冠戴在李白头上,显示出扬李抑杜的诗学倾向。究其根因:一、杨慎和李白相似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二、李白的诗歌更能符合杨慎含蓄蕴藉和诗以道性情的诗歌美学;三、比之杜甫的苦吟,李白敏捷的才思更能让才气横溢的杨慎折服;四、比起杜甫诗的偏枯,杨慎更欣赏李白流畅的诗风。杨慎的观点为文学史上的"诗圣"说,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辅导》2008,(Z2):67-69
提到李白,就不能不说到盛唐,盛唐使唐诗发展到顶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诗的盛唐"。当时,诗坛上名家辈出,灿若群星。主要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而被誉为"诗仙"的李白,则是盛唐诗坛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圣"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相似文献   

9.
若问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向是什么,那要首推"月"。从《诗经》到明清诗词,"月"贯穿始终。大诗人王维、李白、杜甫、苏轼都是写月的高手,尤以李白与月结缘最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论李白与杜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11.
一位教师执教《早发白帝城》一课,在课上她想体现新课标精神,就让学生大胆提问,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的酒量有多大?李白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李白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江陵在什么地方,现在叫什么名字?李白有个好友叫杜甫,李白的诗歌风格与杜甫有什么不同?我听说这是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重获自由时写的,他为什么被流放?他又为什么获得自由?白帝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有什么掌故?……一连串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这位老师“镇”住了。这些问题与她设想的教学思路风马牛不相及,面对一大群听课老师,尴尬极了,于是她在课后伤…  相似文献   

12.
大家知道,诗要表现情感,情感是诗的灵魂。但是,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比如屈原与李白不一样,李白与杜甫也不一样,这在诗学上叫“诗有别趣,诗有别材”。  相似文献   

13.
吴慧敏 《教学随笔》2013,(12):129-130
在唐代诗坛上,杜甫和李白双峰并峙,人们称杜甫为"诗圣"。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透过他的诗作,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其真挚的爱国忧民情怀。他的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还原。在其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尤其是在其晚年时期,深陷困境,但是他不会为自己的际遇而伤感,他时刻关注的是国势的安危,是百姓的疾苦。杜甫的诗歌创作却如同"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其不朽诗作中充斥着真挚的爱国忧民情怀。杜甫的诗歌海洋中,始终荡漾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条大船载着诗人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尤其是在其晚期代表诗作"三吏"、"三别"中,最能体现出诗人的爱国忧民情怀。本文将在简要叙述杜甫爱国忧民情怀形成的基础上,分析其爱国忧民情怀的具体内涵。之后,将主要分析其代表作品中的爱国忧民情怀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巍然 《高中生》2014,(7):52
正现在称追星族为Fans,这个词来自拉丁文Fanatics,意思是"对神的崇拜所导致的疯狂"。台湾作家余光中说,Fans译成"粉丝"很贴切,因为"丝"体现了群体性。同样是仰慕,"知音"只能是少数,而"粉丝"是多数。据考证,追星族的闪亮登场可追溯到唐朝。一个名叫魏万的年轻人为了一睹诗仙李白的风采,从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开始,锲而不舍地追踪偶像的踪迹,历时半年,跋涉约三千里,终于风尘仆仆地在扬州追上了李白。杜甫也有自己的忠实"粉丝",其中包括重量级诗  相似文献   

15.
一、尊重课文作者的创作主体性,真正走进文本而不无限生发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首先须尊重文本作者的主体性,也就是尊重文本作者自由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权利。任何文本的形成,即使再经典,也是文本作者特定时空、特定情境下的一种诉说。杜甫有杜甫的感悟,李白有李白的体验。鲁迅  相似文献   

16.
一、见到学生之后的切入调整课前,我曾问学生是否喜欢《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他们回答我:无所谓喜欢,也无所谓不喜欢。于是,在赛场外徘徊等待的十几分钟里,我决定调整原定方案,采用正面介绍李白营造情境的方式切入新课。该课的导语如下: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说起诗歌,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建安风骨”“大唐气象”。在盛唐诸多的诗人中,李白是一座永远闪耀着宝石般光芒的丰碑。提到李白,我要给大家提三件事:诗、剑和酒。李白是“诗仙”,杜甫曾经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诗》中写道“:李白…  相似文献   

17.
<正>在诗歌史上李贺被人们尊为"鬼才",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李贺为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中唐时期,而诗歌在唐代初期和盛唐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鼎  相似文献   

18.
李白遇杜甫     
<正>李白与杜甫相遇,是在744年。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李白当时已名满天下,而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情无以言表。一个取得巨大社会声誉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轻松和洒脱,因此杜甫全然着迷,被李白的诗化人格所裹卷。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语言层出不穷,给社会注入了新鲜别样的气息。但在这繁多的网络语里也诞生了一些另类的事物,如"杜甫很忙""李白不走了"等等。这些网络语的出现虽然具有恶搞的成分,但其中的原因不容小觑,引起的反思也是非常深刻的。  相似文献   

20.
正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他和李白一起被誉为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的"泰华双峰"。几十年前我读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等著名诗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一直印记在我的脑海里。近读《郾城县志》,从明朝到民国六部志书都收入了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