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灾荒史研究中,与灾荒救治有关系的民间赈灾组织备受关注。《同乡、赈灾与权势网络——旅平河南赈灾会研究》一文通过由在京的豫人精英等发起成立的旅平河南赈灾会切入河南1928年灾荒史研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更多关注人际关系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它把旅平河南赈灾会看作一个由各种社会关系连接而成的网络,这张网络,由旅平河南赈灾会所承载,覆盖了整个活动区域,在赈灾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钫是民国时期陕豫地区影响深远的慈善家,其慈善活动涉及赈灾、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他曾组织数次大规模灾荒救济,创办各级学校、捐建图书馆,大力发展慈善教育;创办千唐志斋、捐资刻印古籍,致力于保护民族文化、支持地方建设,其慈善事业具有内容形式多样、力量支持多元、工作机制长效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张钫是民国时期陕豫地区影响深远的慈善家,其慈善活动涉及赈灾、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他曾组织数次大规模灾荒救济,创办各级学校、捐建图书馆,大力发展慈善教育;创办千唐志斋、捐资刻印古籍,致力于保护民族文化、支持地方建设,其慈善事业具有内容形式多样、力量支持多元、工作机制长效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短暂的民国时期,洮岷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繁,主要以旱、水、雪、雹灾害为主。本文以民国时期洮岷地区自然灾害的概况为起点,从中分析发生灾荒的原因、发生灾荒后采取的措施以及灾后对洮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怀化地区自然灾害频仍,并呈现出广泛性与相对集中性,频发性与并发性的特点。面对灾荒带来的严重的社会后果,当地政府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成效。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皖北匪患多发,从当时多种报刊上我们发现,皖北匪患多发与民国时期不断的战乱、腐败失职的官僚体系、奢靡的社会风气、微妙的兵匪关系以及皖北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剽悍的民风等多种因素有关,是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匪患问题不仅成为皖北地区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成为贯穿整个民国时期的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的河南是我国灾荒频发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学者多偏重于对民国时期河南灾荒中某一种类型的灾害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而在这一时期河南灾荒救助体系方面尚缺乏宏观系统的研究,因此加强对晚清时期河南灾荒救助体系的宏观研究,深入分析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丰富我国灾荒史研究,尤其是推动区域灾荒史研究向深层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淮河流域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经济区域。由于自然原因、人为因素和社会政治原因,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灾害频发,主要有洪涝灾害、蝗灾、旱灾以及疾疫。其中,民国10年、20年及27年水灾是民国时期淮河流域最著名的三次大水灾。这一时期淮河流域的灾荒主要有4个特点,即以洪涝灾害为主,间隔时间短,波及范围广,影响大,后果严重,持续时间长,多灾并发等。灾荒造成了诸如民众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遭到损失和破坏、流民增多、匪祸严重等极其严重的社会影响,不仅对流域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安定、社会的进步带来了长久的负面影响,而且成为流域内人民长期贫困与落后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叶宗宝  薛彦 《天中学刊》2010,25(1):114-116
在1929年河南灾荒救济中,旅平河南赈灾会发挥了主导作用。它不仅督促政府积极赈灾,还以灵活的方式将社会力量动员起来,使赈灾活动得到了广泛支持。  相似文献   

10.
<正>继1930年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灾荒视为"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另一个视角"[1]。迄今为止,学界虽然在近代中国灾荒史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在区域性灾荒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的民间赈灾组织,则研究很少。2014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青年学者叶宗宝著的《同乡、赈灾与权势网络:旅平河南赈灾会研究》一书。该书根据同乡组  相似文献   

11.
湖南仓储制的具体内容虽因时因地而有所区别,但一直被政府视为备荒要政,在灾荒之年和青黄不接之时,对接济灾歉和恢复农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由于积谷亏欠及乡官玩忽职守、侵吞和挪用严重,其救荒功能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2.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赈灾中的捐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治,光绪年间,清政府在几次大的赈灾中举办捐纳,收捐实职,并将这种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这种举措的主要原因,一为灾荒的空前严重,二为清政府财政的日益支绌。作为一时的应急措施,在短时期内是行之有效的,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这种措施对清政府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尤其是收捐实职,危害更大:其一,它使官场流品之滥达于极点;其二,使行贿受贿之风到处蔓延。同时,它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清政府的财政问题。  相似文献   

13.
1920年华北发生了一场特大旱灾,河南省是此次旱灾灾区之一。这场旱灾在河南受灾范围广大、灾情复杂并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这场旱灾的发生是由特定的自然条件、恶化的生态环境、畸形的经济结构和动荡的国内政局等因素共同促成的。灾荒发生后,上至中央政府,下至社会各界及国际力量都对灾区采取了赈灾活动。  相似文献   

14.
民国云南的积谷是在国民政府的统一政令下进行的。云南省府对积谷的管理渐为加强。民国云南的积谷,不仅缓解了荒情、维持了生产,也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兰州自然灾害频发,灾荒严重,几乎无年不灾,给社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其特点主要有:普遍性和多样性,高度频发性和突发性,群发性和伴生性,损失的严重性。成因有:地理条件,战争不断,环境恶化,政府职能缺失。面对严重的灾荒,当时的政府救灾力度不大,而民间的救济则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明清两朝均有蠲免税粮、截拨漕粮、开仓赈济等一系列荒政措施予以应对,力图在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前提下维系地方民生。作为国家荒政措施的执行者和地方救荒的组织者,徐州地方官员积极参与地方水利兴修和荒政建设,以地方士绅为主体的民间力量也在地方救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平六年(189),颍川郡辖十七县、邑,人口八十余万,黄巾复起,发生饥荒,天气连雨四月。豫州牧黄琬入朝,孔伷继任豫州刺史。阴修为太守。多人被察举、征召和重用。  相似文献   

18.
部聘教授制度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提高我国科研、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稳定高水平师资队伍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在部聘教授产生过程中,教育部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重视荐选环节、严格掌握学科及人数比例、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等,前后共选出45名部聘教授。该制度不仅保障了学术传承,而且开创了高水平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教会对战地的慈善救济--以民国时期的湖南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湖南的兵灾主要发生在南北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时期.在湘的教会力量积极参与每次重大的兵灾救济,通过治疗伤病兵、救济难民生活等方式,缓解了战争给社会正常运转带来的压力.教会进行的兵灾救济还在推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培植非国家力量、增进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教会的兵灾救济活动是湖南近代灾荒救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