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形的、世代相传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中华文化复兴的今天,如何科学并具开创性地展开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非遗现有传承方式展开分析,论述了"非遗教育传承"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PDCD"非遗教育传承模式,对其构成的四个部分进行了详细解析,希望以此为非遗教育传承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现代化追求与非遗保护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应遵循怎样的基本原则?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是否都要一视同仁地加以发扬光大?如果有扬弃有侧重,那么甄别去舍的标准何在?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立法的方式明确了我国非遗保护的根本立场与核心理念,从法律角度理顺了非遗保护与社会发展、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我国非遗保护的"真实性"、"整体性"与'传承性"原则.对中国政府来说,非遗保护的目的绝非是要复活一个农耕时代的古老中国,以全面复兴所有逝去的文化传统,而是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努力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于中国当下及未来的积极意义,为中华民族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恒久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正>山西是长城资源大省,也是非遗资源大省。千百年来,在超过3000公里的长城脚下,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它们代代相传,是传承长城文化的记忆符号,也是激发长城活力的动力源泉。非遗资源是长城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元素和文化形式,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可或缺的支撑。开展好长城沿线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利用,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展示长城文化、  相似文献   

4.
资讯     
《中外文化交流》2011,(4):90-97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第十八次和第十九次会议三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月25日表决获得通过。"非遗"法是中国文化领域继《文物保护法》的  相似文献   

5.
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灾后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加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政府应该成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导者、依法实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发挥学校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教育功能、积极呵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鼓励热爱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企业与志愿者加入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行列、采取多种方式提高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等措施来加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在全新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在当代语境下,要健康、持久、顺利、有效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项系统工程和长远工程,必须针对国情民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本文根据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提出了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坚持重视和抓好八个环节,并针对"非遗"保护的现状,提出了每个环节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经济形态,正在对各行各业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与思维革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文化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下如何进行活态传承,更加值得深入探讨。在本文作者看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对非遗保护和传播教育事业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作者还强调非遗保护与教育数字化发展应特别关注两个问题:第一要避免重技术形式而轻文化内涵,对元宇宙、NFT等发展模式一定要冷静地对待;第二是以融合发展思维加大非遗传播普及的力度,积极打造产学研平台。  相似文献   

8.
浠水杂技是浠水民间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已不仅仅是通过表演范畴来展现,而已经上升到了文化的层次。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保护民族文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浠水杂技是湖北省非遗项目,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问题,根据浠水杂技深厚的历史渊源、独特艺术风格、历史贡献以及面临的困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保护和传承好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9.
<正>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先进、查找不足,做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及首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的"非遗"相关工作,2010年4月10日至12日,我局组织有关科室赴西安市大唐西市"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园区进行了参观考察。现将学习考察  相似文献   

10.
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平等观的实践基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导向作用。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还存在诸多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机拟合,有利于深化文化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眼于灾后北川在恢复和重构区域生态环境下,如何保护并活态传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议题,探索了将政府、企业、民间、学界等部门联合为有机整体来传承发展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模式及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木兰将军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一首广为流传的《木兰诗》,诠释了"忠、孝、勇、烈"的木兰精神。自2008年湖北黄陂的《木兰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虽由鄂、豫、陕三地共享,却没有一本关于木兰传说的"非遗"研究专著。2014年伊始,由李岩、陈元生主编,裴高才、黄锂主笔的武汉市首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木兰传说》终于面世。该书首先叙介了《木兰传说》的源流和传承特征,接着重点围绕天然故事场——武汉市黄陂区的双龙镇和木兰山,引经据典地演绎了木兰习文练武、代父从军的故事,独家披露了少女木兰首次女扮男装的缘由,以及少年木兰吟诗作赋的情节。这本书推出后深受好评,被海峡两岸文化学者赞誉为"左图右史,文史兼具"。  相似文献   

13.
凉州攻鼓子     
正攻鼓子舞又名凉州攻鼓子、武威攻鼓子,是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的一种传统鼓舞形式。攻鼓子舞是汉唐军旅出征乐舞的遗存。攻鼓子以鼓为道具,以滚法为主要击鼓表演手法,两人一对,五对一组,表演时阵法多变,舞步和谐,干净利落,稳健大方,号称西部"鼓魂"。2006年9月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梳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内在运行机理,深入剖析了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期引发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理论与实务等问题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非遗传承人生存现状的研究、调查、分析和应对性处理,是非遗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切实保证民间技艺活态延续的必由之路。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荆州"荆河戏",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与汉剧、京剧渊源甚厚,是珍贵的戏曲艺术宝库。在广泛收集荆河戏传承人资料的过程中,笔者从传承人的学艺经历、知识结构、经济收入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并从荆河戏传承人生活保障、资料研究、培养模式、经济创收、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寻找针对性的开发与保护政策,以求在地方戏曲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中寻找可适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的核心价值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蕴藏在技艺中体现为工匠们的敬业创新精神;在习俗上表现为对先祖的敬仰和行业的崇敬;在行业中凸显了行业中崇业尚道的品格。"工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灵魂,也是其传承和展陈传播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四川地区的"非遗"音乐在我国"非遗"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当今党和国家对"非遗"音乐高度重视,掀起了浓厚的保护"非遗"之风。本课题通过研究四川地区非遗音乐进高校课堂、进学校教材、进师生头脑,进文化市场和走出四川、乃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有四川地域特色的非遗音乐的传承、发展和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8.
踏歌为戏     
正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只有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才能使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得以世代相传,不断流、不泯灭、不消亡,在自然淘汰中逐渐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或文化模式。在一个夏日淅淅沥沥的雨丝中,我慕名来到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山镇华山村委会一个叫"浪泥箐"的小山村里,采访在当地小有名气的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周国忠。  相似文献   

19.
民间传统体育进入学校,并转化成行之有效的体育教育资源,不断实施民间体育项目校本课程化,对于传承与保护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和推动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多样化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黄龙溪"火龙灯舞"进入校园,实施校本教材化研究,探讨"火龙灯舞"校本化开发的积极意义和途径,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民间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视野     
《中外文化交流》2013,(10):90-97
2013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南宁举办 2013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日前在广西南宁举行。中国与东盟的官员与专家围绕“对话与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主题展开研讨交流。本届论坛旨在共享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突出成果和先进经验,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文化领域的深层次对话,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深入了解和交流。据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副司长王福州介绍,与周边国家联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已经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