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世昊 《寻根》2021,(2):4-8
酒文化在陆上丝绸之路大致按照向南和向西两条路径传播,在酒文化传播的诸多构成要素中,尤以酒与酒具的交流呈现出中原与外域、边塞与内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构成了唐宋丝绸之路酒文化的基础。唐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果酒西传"唐宋时期酒的种类多种多样,按照《唐国史补》的说法,各个地区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酒:"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东之乾和、蒲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  相似文献   

2.
神话背后有历史。大禹史迹最显赫的三处地域是山东(河南)、浙江和四川。山东(河南)一带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区,浙江和四川在上古时期是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带,大禹神话的"整合"过程,就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融的结果,反映了华夏民族形成中的历史层垒。  相似文献   

3.
《寻根》2013,(4):F0003-F0003
新中原者,非中原也。中原者,无论空间之广狭,还是时叫之移动,抑或文化、政治之意涵,均对应于四周;换言之,无四周,亦无中原。新中原者,特指晋冀鲁豫皖5省30市2县28.9万平方公里的地域空间以及形成于该地区的华夏人文始祖、华夏姓氏之根、华夏文化之源及其精神内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无广狭之圳和时空移动;新中原另一独特意义,则是怍为协同创新中心独立存任的标示或符寸。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简称豫,得名于古代九州分野之豫州,所谓形胜之地,天下辐辏,文明流变,于斯为盛。夏、商、周三代以河洛为天下之中,建都于此,可使“四方入贡道里均”,从而形成以王都为中心的放射性统治格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礼制文化圈,并表现出极强的文化向心力。可以说,中原文明发展的历程即是华夏文明史的缩影。近日河南博物院举办“华夏文明之源”展,以夏到北宋为时代背景,从政治、物质技艺、精神世界的源起流变来探索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令广大观众大饱眼福的同时深受教益。  相似文献   

5.
陈学文 《寻根》2016,(4):38-41
正中原故地,闽台姓氏之原乡据诸多历史文献、姓氏谱牒记载和专家学者的研究,闽台两地和中原有着源远流长的史缘、文缘、亲缘关系,中原姓氏、河洛文化,是闽台地区的姓氏之根和文化之源。许明镇编辑的《台湾源流》,在《台湾百家姓固始  相似文献   

6.
<正> 城市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流,在数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许多城市都超出了个体的层面,一度成为整个华夏文明的符号,例如西安、北京等。但是,有些城市在古代曾经绚烂之极,只是因为近代经济衰落,逐渐退出了华夏文化历史舞台的中心,其中,扬州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关注这类城市,有助于我们把握华夏文化的多样形态。一、"扬州"的地理范围及环境  相似文献   

7.
宋明仕宦对岭南文化的建构:以张九龄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代以前,岭南一直被中原士人视为烟瘴荒蛮之地。宋明时期,岭南仕宦围绕张九龄这一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张九龄文集,建立祠庙,附会各种传说,阐释其忠孝两全、才华横溢的光辉形象,以此改变中原士人对岭南历史的刻板印象,树立岭南社会早在唐代已开化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8.
正毛里塔尼亚位于撒哈拉沙漠,素有"沙漠之国"的别称。它地处北非和非洲内陆交界处,既是阿拉伯国家,又属于非洲国家,融合了阿拉伯和非洲文明,被称为"阿拉伯—非洲之桥"。由于历史遗迹众多,作为拥有诸多奇特民俗与风情的旅游胜地,不同兴趣爱好的游客都能在当地享受愉快生活。毛里塔尼亚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在阿拉伯世界众所周知,拥有大量的阿拉伯典籍文稿。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从麦加归来的朝圣者带来的,一些是《古兰经》学  相似文献   

9.
《管子·水地》与古代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在大地之间,无处不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文明之源。尼罗河孕育出古埃及文明,恒河孕育出古印度文明,而黄河则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由此产生了许多以水解释生命和宇宙起源的诗篇、神话和传说。《管子·水地》是一篇关于水的专论,但其重点并不在水的自然特性和地理分布,而是试图用水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对了解古代的水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原之水近代以来,学者对《管子·水地》的注意,受到古希腊哲学的影响,以为《水地》提出了“水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与西方哲学具有相同之处。从《水地》篇来看,它首先认为地…  相似文献   

10.
正"君子"意涵演变"君子"作为词语形成于先秦,甲骨文中尚未见到其单独成词的情形,商代晚期金文虽有"君"与"子"同铸一器之例,但并未成词。《尚书·无逸》所言"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以及《尚书·召诰》"予小臣,敢以王之雠民百君子",此处皆指代统治阶层,文献所反映的年代在西周早期。西周晚期的铜器铭文亦有出现"君子"的例子,比如交君子鼎"交君子肇乍宝鼎"(《集成》2572)、晋姜鼎"用康  相似文献   

11.
石峁遗存主体属于龙山时代的老虎山文化石峁类型,其文化植根于中原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又深受中原乃至于东方地区的影响,并与欧亚草原地带存在文化联系。石峁类型应当已经进入早期国家或邦国文明阶段,属于中华文明主根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明特征和东方沿海、长江流域有一定区别,属于"北方模式"范畴。包括石峁类型在内的老虎山文化人群在龙山后期强势南进,造成晋南地区发达的陶寺文化的衰亡,以及中原文化格局的重组,对早期中国向成熟的王国文明的迈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川盐古道"上,千年的川盐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瑰宝影响着川、鄂、渝、湘、黔等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本文试图以"生态文化学"的视角,探讨以"川盐古道"为纽带的中国盐文化的繁衍史,特别是"川盐古道"对巴文化、三峡文化以及民族多元文化形成的作用;发掘川盐文化的具体形态,梳理一段在华夏文明史上淹没已久却显赫一时的"因盐成城"、"因盐成都"、"因盐成国"的"盐史",以此勾勒出生动的盐文化坐标系,进而提出对川盐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方言》的创作与扬雄的民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言>是一部方言地理学著作,扬雄创作<方言>的目的是为了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中原先进文化.扬雄主张用儒家思想引导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进入礼仪文明社会,这一思想是儒家"大一统"思想和"华夷之辨"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被九曲黄河怀抱的鄂尔多斯,是我国古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众多的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华夏民族在此栖息繁衍,他们互相交流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融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为一体的鄂尔多斯文化。  相似文献   

15.
二十八宿起源与华夏文明谢世俊二十八宿的星空区划,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是世界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曾影响到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19世纪30年代,法国天文学家毕奥(J.B.Biot)在《学者杂志》提出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①。从此,引起世人关注,...  相似文献   

16.
超出思想主旨、文艺创作的文本性记录与文字表达视野,可以将《周易》与《诗经》从它们所反映、所结构、所规定的中华文明之轴心性的文明模式建构机理与文明价值实践机制的角度,予以比照性考量。它们由于其自身的关注重心与问题属性,可以看作具有共同的(先天的)"天学"、(时间上先在的)"古学"性质。后者具体体现为"自然—道体论"的"诗性"总体性视野、生存界面的内在分疏与意义的内涵性生成机制、流转的形式机制等等问题领域。它们共同起到基元性、典范性的文明机制与文明价值层面上的奠基与范导作用,以及对于文明本身的"经纬"、结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敦煌莫高窟     
杨学勇 《寻根》2005,(3):96-102
敦煌,位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青、新三省交界地带,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中西交通的中转站,也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重要城镇;是古代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和西域南北道交汇要塞,是联结中原西域和中亚以及欧洲的咽喉之地,乃“华戎所交,一都会也”(《续汉书·地理志》刘昭注引《耆旧记》)。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20世纪初王道士等人在清理莫高窟16窟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从而使保藏在此的成千上万件绢纸书画、文献遗书得以重见天日,打开了…  相似文献   

18.
《梅氏书平》的学术价值与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人只知有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而不知韩国也有一位经学大师丁茶山的《尚书》辨伪巨著《梅氏书平》。这部书的学术价值与成就也鲜为人知。然研究中国经学之跨文化传播以及研究《尚书》学特别是古文辨伪,不能忽视《梅氏书平》。这部书在订正旧籍旧注之误、补充疏证新的历史事实、阐释《尚书》义理之辨、考辨孔壁真本源流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值得引起学界重视。同时研究《梅氏书平》,对于研究丁茶山这位韩国实学思想家的经学思想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陳鴻祥 《中国文化》2012,(1):113-121
近年出版的《罗振玉学术论著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收录罗氏自少至晚各类著述,凡十二集十六册,煌煌巨帙,令人神往;若谓"罗王二家之学",这应该是继《王国维全集》问世之后,概览罗氏学术业绩之最基本的文本。卷首有一篇《总序》,是著名历史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作的,综论罗氏学术伟绩及其学术渊源,至为透切。兹谨就《总序》述及之罗氏早期学业及其扬声俞樾《茶香室笔记》相关史事,略作追踪与考辨。  相似文献   

20.
近年出版的《羅振玉學術論著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收錄羅氏自少至晚各類著述,凡十二集十六册,煌煌巨帙,令人神往;若謂"羅王二家之學",這應該是繼《王國維全集》問世之後,概覽羅氏學術業績之最基本的文本①.卷首有一篇《總序》,是著名歷史文獻學家張舜徽先生作的,綜論羅氏學術偉績及其學術淵源,至爲透切.玆謹就《總序》述及之羅氏早期學業及其揚聲俞樾《茶香室筆記》相關史事,略作追踪與考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