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悟道之前,王阳明泛滥词章,与李梦阳等明代前七子交游唱和、"学古诗文",其古体诗创作以汉魏古诗为宗;因先祖隐逸操行的影响,且一生皆有归隐田园的桃源情结,加上其哲学与陶渊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阳明创作出了颇具陶渊明田园诗风的作品,并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用、化用陶渊明诗文;因年轻时溺于任侠、游仙,阳明对李白甚为推崇,创作出了与李白诗风相近的作品,其诗歌创作也有模仿李白诗的痕迹。  相似文献   

2.
贝多芬作为浪漫派先驱,大部分作品都是借助于某一话题或外部大千世界某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在情绪,反映自己的哲学思考。《月光奏鸣曲》正是这样一首名作。本文通过对某曲式及素材使用的分析,重点突出他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在优美的音乐意境中刻画出贝多芬的音乐性格和魅力所在——哲学沉思的威严与审美诗意的结合,并以此来显示贝多芬音乐的感染力以及对人精神上的鼓励。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诗人和词人大都与酒有缘,男性自不必说,如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等,都是酒中豪客。女性文人,也颇有一些既会诗词,又能豪饮的巾帼英雄,生活在北宋到南宋这一段动乱时期的著名词人李清照便是这样一位酒中女客。她一生创作了许多精美的词作,其中有些词中留下了酒的痕迹。许多专家认为,李清照的词作可以按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根据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分为少女、少妇、寡居三期似乎更加贴切。词人在这三期内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活动不同,词作风格也有所不同,相同的是三期内的词中都有“酒”的出现。可以说,“酒”是贯穿于她词作中一…  相似文献   

4.
正酒出自农作物,是饮品,更是文化。在中国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里的"酒"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及"至人"的精神境界。在西方的古希腊罗马神话寓言中,在《圣经》及各类史诗中,酒是奖赏也是禁忌。可以说,酒与人类的文明、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自始至终都浸淫在文学、戏剧、绘画、音乐中。开设"文化交流"栏目旨在系统介绍葡萄酒的历史、典故及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5.
正酒出自农作物,是饮品,更是文化。在中国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里的"酒"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及"至人"的精神境界。在西方的古希腊罗马神话寓言中,在《圣经》及各类史诗中,酒是奖赏也是禁忌。可以说,酒与人类的文明、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自始至终都浸淫在文学、戏剧、绘画、音乐中。开设"文化交流"栏目旨在系统介绍葡萄酒的历史、典故及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6.
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乔治·克拉姆(1929-)在他创作达到鼎盛时期的20世纪70年代,写下了几部最成熟的作品,《远古童声》(Ancient Voice of children)是其中之一。1970年应伊丽沙白·库利其基金会之约,克拉姆在很短时间内创作出了这首“光辉灿烂,惊心动魄,个性极为鲜明”(音乐评论家哈罗德·勋伯格语)的著名作品。  相似文献   

7.
<正>酒出自农作物,是饮品,更是文化。在中国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里的"酒"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及"至人"的精神境界。在西方的古希腊罗马神话寓言中,在《圣经》及各类史诗中,酒是奖赏也是禁忌。可以说,酒与人类的文明、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自始至终都浸淫在文学、戏剧、绘画、音乐中。本期新增"文化交流"栏目,由"康熙为什么爱喝葡萄酒"说开去,旨在系统介绍葡萄酒的历史、典故及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除了大家熟悉的诗歌样式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杂体诗,其中药名诗词就是很有特色但罕为人论及的诗体。药名诗词就是有意识地运用中药名表情达意以求达到一种别样情趣的诗歌形式。药名诗词就是一湾清溪,汩汩流淌,为诗歌历史长河注入了一股活泼的生命之水。药名诗词伴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具有自己的生命轨迹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金元全真宗师所创作的大量诗词作品中,浸蕴着深厚而浓郁的隐逸文化思想。其中包括锤炼心境、归趣仙道的隐逸指向;和光同尘、随机接物的隐逸法门;以及安贫乐道、无为应缘的隐逸境界等。此中深趣与智慧耐人寻味。全真诗词这种独具特质的隐逸观念,不仅有力推动了金元时期社会化的隐逸浪潮,丰富和扩充了世人的隐逸形态,而且淳化和深化了中国由来已久的隐逸文化。  相似文献   

10.
《琴赋》是嵇康赋作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作品,它结合了嵇康的音乐实践经验及文学艺术才华。这篇赋作文字艳丽,用典繁复,尤其对琴声形象化的表现在我国的音乐文学史上几乎是空前的。而嵇康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音乐形式上的美感,他更强调在音乐审美中去感受所追求与憧憬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1.
《琴赋》是嵇康赋作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作品,它结合了嵇康的音乐实践经验及文学艺术才华。这篇赋作文字艳丽,用典繁复,尤其对琴声形象化的表现在我国的音乐文学史上几乎是空前的。而嵇康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音乐形式上的美感,他更强调在音乐审美中去感受所追求与憧憬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2.
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贝多芬在西方音乐史的地位恐怕并不为过。他在不长也不算短的57年生命历程中,创作了大量的不朽作品,其中包括9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10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和一系列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和他众多的乐曲  相似文献   

13.
高岭策划的《黑白灰——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在今日美术馆展出了。策展人高岭认为,新时期以来一个重要的倾向是大量的架上绘画使用"黑白灰"色创作。此番之所以集中展示这类作品,目的是从中树立诠释新时期以来社会文化及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由此  相似文献   

14.
正法国街头艺术二人组Ella和Pitr最擅长涂鸦艺术,他们在世界各地进行创作,作品遍布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葡萄牙、挪威、智利等许多国家。这两个有着严肃思想和壮志雄心的法国年轻人在接受《赫芬顿邮报》采访时说:"人们愿意把街头艺术推离舒适区,在某种程度上为街头艺术加入学术理念,并且充满叛逆的气质,这是街头艺术的真正根基。"他们将自己对社会尤其是城市生活中的弊端的批判与独特思考,注入到涂鸦艺术中,使得涂鸦不再是一种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舞,泛指中国历代传承、具有典范意义的舞蹈和今人创造的具有古典风格的传统舞蹈。它是在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宫廷舞蹈和宗教祭扫舞蹈的基础上,吸收本民族传统艺术的表现方法,结合大量文献与形象资料,经过舞人的融汇贯通创造出来的。中国人特有的民族风范、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在这里都得到体现,其形态变迁也隐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思维与哲学内容。中国的舞蹈,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上古时代的周朝,就创作演出了相当完整的舞蹈作品(大武),显示了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倾向。汉魏六朝,出现了具有相当水准的…  相似文献   

16.
斯蒂芬·福斯特所创作的许多歌曲的内容与他短暂的生活经历是极为不协调的。他以反映美国南部和种植场黑人生活的歌曲而享有盛名,但他自己却是个北方人,他的歌曲使斯瓦尼河闻名于世,而他本人却从未领略过此河的风光;他创作的许多曲子,充满了家庭的温柔情调,而他却孑然一身,死于一家慈善医院的病房里。斯蒂芬·柯林斯·福斯特于1826年7月4日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劳伦斯维尔(现已成为匹兹堡的一部分),是苏格兰人与爱尔兰人的后裔。福斯特十五岁进入杰弗逊大学,但是,他唯一的兴趣是音乐。那时,他已创作了一首长笛四重奏圆舞曲。福斯特在一个月以后便离开了大学,跟几位家庭教师学习。由于父母反对他以音乐为职业,福斯特便  相似文献   

17.
艺术承担着在世俗生活中的精神救赎功能。在当代艺术的先锋性与大众审美需求间进行调和,是当代艺术家的一个难题。本文以成都画家林跃的藏獒油画作品为分析个案,兼及孟涛、邱光平两位成都本土画家,对当代艺术近年来日渐增多的以动物为描绘主题的文化现象进行符号解读,解剖凸现出这一现象背后的实质是艺术家"回归自然"的精神诉求,从审美的维度体现了当代艺术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8.
中国艺术歌曲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它模仿和借鉴欧洲艺术歌曲,并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表达出了丰富的民族情感。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一个分支。中国最早的艺术歌曲便是采用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作为歌词,开山之作《大江东去》是以巴蜀诗人苏轼的代表作谱成。在中国艺术歌曲百年历程中,巴蜀文人的诗词作品不断丰富和影响着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9.
正在我看来,我的作品与"艺术是为了艺术哲学"的理念十分融洽。有人可能认为在某些时候某些作品看起来好像具有实际的功效,所以认定它们太世俗化;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世俗的世界中,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我们才能真正进入艺术的王国。——弗朗茨·韦斯特弗朗茨·韦斯特(Franz West,1947—2012)始终保持着自由而独立的创作意识,其自身复杂的性格——深刻的个人主义和怀疑主义——使他的作品有着独特的体系,虽然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道教音乐仪式功能的塑成、流变及世俗化发展倾向为研究对象。分别论述了道教仪式音乐的原始形态及文化功能;道乐编创与应用的审美诉求;道教音乐与儒家音乐典籍之间的呈递关系;以及道家音乐由出世到入世的历史转变过程。在对道教音乐形成一定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之后,从道教音乐的发源谈起,揭示其与儒家礼制和俗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社会政治形态为背景,思考道教音乐转变的实质性原因和呈现出来的形态效果。以此,对于道教仪式音乐从"成仙"到"成礼"的转变过程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