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美学范畴,千百年来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典文艺的鉴赏和创作,对于“风骨”的讨论和研究长期以来也为各代文论家所瞩目。本文尝试将“风骨”放在刘勰《文心雕龙》的具体语境中进行探讨,将其看作集审美要求和艺术实践于一体的流动性范畴,进而理解“风骨”内涵的历史流变及其文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提出的“风骨”是中国美学史和文论批评史上一个重要审美范畴,是刘勰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前人和同时代文论家的文论思想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用于对文学作品和作家进行全面批评的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高教自学考试所设的一门选修课。其目的是让学习者对中国古代文论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借以提高学习者的理论素养。其中,所涉及到的理论范畴问题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知道,中国的理论范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自己独特的历程,在内涵、形式、结构形态与表述方法上,皆有别于西方文论范畴。所以,我们也应该采用相应的方法来加强这些理论范畴的学习。下面我将结合中国文论的特点来谈一下理论范畴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4.
“风骨”为中国传统诗学重要范畴。在 2 0世纪传统诗学研究中 ,它成为研究最多 ,但也是意见最为分歧的一个诗学范畴。“风骨”不仅是一种文学风格 ,更是一种诗学精神 ,即儒家所提倡的刚健中正的诗学精神。其文化根源不仅在相术 ,更在于儒家所倡导的刚健中正的人格。据研究可知 ,刘勰的“风骨”论直接受惠于儒家元典  相似文献   

5.
“文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理论范畴,“文势”理论源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定势》篇。从刘勰所论看,“文势”属于作品形式范畴,它的形成与作品的语音、文字、语句等形式因素相关。“文势”具有运动性、包蕴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对读者有巨大的审美功效。刘勰的“文势”思想对今天的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评述了唐及宋元明清各代画论、书论、文论中有关“风骨美”的重要论述,勾划出中国古代美学中“风骨”这一重要范畴的理论内涵逐步丰富、发展的历史轨迹。重点探讨了“风骨”的主要美学特征。“风骨美”具有生命力,焕发着勃勃生机;重质、讲究内容充实;追求力度,崇尚宏壮雄伟的壮美,“风骨美”异于“气韵美”,“神韵美”;是自然清新的真实美,不是矫情伪饰、人为雕琢。  相似文献   

7.
“风骨论”是《文心雕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关于“风骨”内涵的理解历来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结合童庆炳先生的“风骨”论争综述进行思辨,从“风与气”、“骨与辞”、“风骨和文采”三个方面探讨“风骨”内涵,归纳出“风骨”是浑然一体的美学范畴,是一种由郁勃亢进的生命力与主观志气激发出的文章力度和刚健风貌。正如童庆炳先生所提出的,它是文章的内质美呈现,是刘勰“风清骨峻,篇体光华”的审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言人人殊,这正说明了“风骨”范畴在现代语境中已被激活成具有无穷再诠释的理论空间。笔者认为刘勰《风骨》篇中“风”就是指表现得鲜明爽朗,能够感染人的主观情志,“骨”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之文辞。“风骨”就是指通过凝练端直、精练刚健的语言使思想内容(情志)表达得鲜明、生动、爽朗,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风骨”的特征是内蕴为“气”,外显为“力”。刘勰的审美理想是“风骨”和“辞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风骨”论研究,大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风骨”范畴确切含义的探讨,一是对“风骨’’理论价值的考察:自近代黄侃“风即文意,骨即文辞”导夫先路,学者们各持一词,或赞成黄说,或进一步延伸,或另辟蹊径等,猗欤盛矣。同时学术界也展开了关于“风骨”理论价值的积极探索,指出其在文学批评史上所居的重要地位及其局限之处。  相似文献   

10.
“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自先秦以来就为各个时代的人所关注。《庄子》一书绝大多数篇目写于先秦,全书竟然没有使用一个“兴”及与之相关的“比”。尽管如此,如果仔细考察庄子一书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的影响,将会发现“兴”与庄子塑造的审美境界“游”之间存在着很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风骨”的历史源流、审美特质等进行了探讨和总结,指出“风骨”就是要求艺术作品既要在内容上具有强烈而充沛的思想感染力,又要在文辞表现上具有精当挺拔、刚劲、遒健的力量。从而证明了“风骨”具有刚美的品质和特征,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刚美意韵,它应属于刚美范畴。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主张诗歌要有民族风味。所谓“风味”,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骨”、“风力”、“风骨格力”等范畴的内涵有紧密的联系,是指诗人内在的情感意志通过语言体式、艺术表现手法等外在艺术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审美感染力的艺术特色,即诗文的独特风格所带来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毛泽东诗词富有民族风味,所以赢得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先秦时期各家都谈论“虚静”,而且基本意义相通,所以那时的“虚静”一词还不是一个有特定意义内涵的哲学范畴,也不是一个文艺学的概念。《文心雕龙》中的“虚静”是融合了儒释道思想而形成的崭新的古代文论概念,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先秦诸子的“虚静”和刘勰的“虚静”强行挂钩,我们可以说《文心雕龙》中“虚静”思想吸收了诸子中“虚静”观的某一些方面,孰多孰少,但一定不能判定其专属诸子之某一家。  相似文献   

14.
美学范畴的不断发展演变,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各种变化,气韵充斥着整个魏晋文学和艺术的领域,是魏晋风骨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学者对“气韵”这一美学范畴已作了大量的研究性工作,本文在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书画、文论、乐舞三个方面来探讨魏晋时期气韵这一审美范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卜松山先生以中国文学文论为中心进行的跨文化研究,对于中西文论的对话与交流,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他以西方文论和美学的视野,综合运用中西文论研究的方法,如文本解读与范畴阐释相结合以及“知人论世”的方法等,对叶燮的《原诗》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独特阐释,成为他跨文化对话观的审美实践的成功典范。笔者以为主要表现在切入论题上的“知人论世”、研究思路上的“考镜正变”到理论视域中的“他者“洞察这三个方面,实践了他以中西文论平等对话为核心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风骨”说是刘勰文艺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典文论鼎盛期集前人之大成而彪炳于古今的一部自成体系的文艺理论巨著,又唯一专论了“风骨”。因此,在《文心雕龙》研究中,“风骨”最早引人注目并诱人垂青而下功夫挖掘其内在之潜力,确实是再正常不过了。然而可惜得很,“风骨”作为古典文论中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形象性概念,由于其自身的模糊性以及广泛运用所必然有的时代因素变化,再加之当时我国古代美学思想所发生的巨大变革和人们理解上的差异,学术界对“风骨”的释评,分歧自然是难免的。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以…  相似文献   

17.
柳高峰 《科学教育》2010,(5):96-96,F0003
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进入一个自觉的时代。因此,对文学自身的探索也日见繁复系统和深入。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部“笼罩群言”、“体大而虑周”的文章学巨著。以现代文论体系观之,它广泛涉及了文艺的本质论、创造论、构成论、发展论、鉴赏论等等各个方面。而“风骨”论,则是创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箧中集》是盛唐一部分边缘诗人生活和思想的反映,它和《河岳英灵集》都有“风骨”,且各具特色。《河岳英灵集》之“风骨”论者甚多,而《箧中集》之“风骨”少有论及。本文以《河岳英灵集》为参照,试对《箧中集》之“风骨”的蕴含与特点做一些梳理。《箧中集》的“风骨”带有“盛唐风骨”的气息,但又大大不同于它,似乎更接近“建安风骨”,又具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9.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论异于西方文论及现代文论的重要理论之一。曹丕首开先河,引“气”而入文论,建立文学主体论。以“气”贯通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体系,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箧中集》是盛唐一部分边缘诗人生活和思想的反映,它和《河岳英灵集》都有“风骨”,且各具特色。《河岳英灵集》之“风骨”论者甚多,而《箧中集》之“风骨”少有论及。本文以《河岳英灵集》为参照,试对《箧中集》之“风骨”的蕴含与特点做一些梳理。《箧中集》的“风骨”带有“盛唐风骨”的气息,但又大大不同于它,似乎更接近“建安风骨”,又具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