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将描述某一特定时代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普遍感受称之为"情感结构".这种感受饱含着人们共享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并能明显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自此,笔者在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情感结构时发现作者菲茨杰拉德虽然意识到社会的腐朽与堕落,但仍在维护中产阶级的价值观. 实际上,昔日的美国梦已然褪了色.回归当下中国,笔者对当代热议词"中国梦"从理性维度和现实维度做了情感结构分析.加之,对比"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笔者得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上,个人只有清晰地体认自身的文化归属感并将其融入对国家理想的维度,"中国梦" 的两层梦想才能有相统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师经常被批评为"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这三个批判的核心即指向教师的情感方面.当然,这些问题固然是与现代西方文化特征在教育方面的影响密切相关,但也明显反映出我国现代教师教育对于教师情感教育的忽视和弱化.现代的教师教育应面对教育现实,首重教师情感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文革"时期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人的阶级性、革命性、斗争性被扩大化、普及化,而家庭、伦理和个体的情感教育则处于缺失和异化状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被严重扭曲,从而导致社会伦理和情感方式的畸形与变态。"文革"时期以阶级感情代替人伦亲情,以阶级教育代替情感教育,造成了严重的道德混乱和感情危机,使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陷入崩溃的边缘。这一灾难性后果在"文革"结束以后的第一个文学浪潮——伤痕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显现。  相似文献   

4.
《山河故人》关注转型中国的社会创伤,充满着对故乡的无限怀旧和乡愁,是一部具有社会情怀的电影。该影片通过"几何问题,还是代数问题"这一疑问,将时代变迁和情感纠葛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并将个体的生命体验悄无声息地融入时代长河中,展现了大时代背景下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个人带来了无限创伤。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5,(59):21-22
无论是在东方文化里还是在西方文化中,"理智"与"情感"都是被赋予生命化的概念与符号,都会不断被人们探讨与诠释。著名导演李安将简·奥斯汀的著作《理智与情感》搬上大银幕,并将这两个生命元素"理性"与"感性"阐释普世性与全球性,并成功融合东西方两种文化,将其的碰撞化解成最绚丽的花火。同时又一次向西方世界诠释他的华人身份,以独有的"中国式"文化赢得西方对东方文化的回流与认同。  相似文献   

6.
18世纪启蒙时期应该被视为"情感时代",此时的思想和文学对情感问题的探讨和关注史无前例。作为个体的人基本的需求是什么,由此引发何等情感,有着什么样的历史进程,个人如何与物质世界以及由他人构成的社会互动,这些问题成为启蒙思潮的焦点,成为此时形成的"人类科学"的核心。18世纪的情感观念有两个相反的侧面,情感一方面是身体将其自身波动传递给心灵(用18世纪的术语来说是"灵魂"soul或"心灵"mind)使二者协调一致的沟通桥梁,但同时也成为两者发生冲撞和冲突的重要表现。厘清启蒙情感观念的两个侧面有助于深入阐释西方现代性的起源和内在悖论,也有益于人们考察自身的处境,以"现代性"这个遍布全球但呈现出巨大差异性的文化形态为背景,提出当代人精神世界和共同生活构建的原创方案。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思考和探索中国文明现代转型的重要作家,早在留日时期的文明论的中心概念便是"立人".这不仅是异国体验,也是中国文明和文化现代转型的落脚点,是探索和思考中国国民性和人性的出发点.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复杂的社会和清醒的个人思考促使鲁迅立人思想有所变化,由期望"天才"而转向对现代"民众"的出现和培养.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无疑是创始人之一,同时他也是五四运动时期不可或缺的一位思想先行者。他倡导"自叙传"的写作方式,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本文主要从创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凸显孤独感、追求情感的自然流露以及以主人公的情感为创作主线这几个方面介绍了郁达夫《沉沦》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鲁迅早期“个人思想”的缘起及其东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作为中国最具深度和个性的现代启蒙思想者,其思想与中国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密切相关,而此一类型的转型在与中国文化具有相近性的东亚诸国也同样发生过,甚至可以说,今日东亚社会正是这一转型的结果。那么,思考中国国别问题的鲁迅也就自然具有东亚价值。鲁迅留日时期的"个人思想"建构,缘起于他对"中国之沉沦遂以益速"的焦虑,以西方现代个体生存哲学家为精神资源展开思考,完成了与梁启超等人的"精神告别",这是中国思想朝向现代的奋力一跃。鲁迅这一"个人思想"对于建设富有创新活力的新东亚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西方人讲"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它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区别不在其他方面,而仅仅因为他多了一种思想的机能.而中华民族与之有很大的不同.人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主要是因为他比自然界的物质或生物多了一颗有情之心,即"人是一根有情感的芦苇"."有情感的芦苇",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文明奠基时期的周代社会.<蒹葭>一诗,既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最早的流露,也把这种精神体验提到审美的高度.如何使每一根"有情感的芦苇",内在地生产出属于他个体的理性机能,是中华民族在其现代启蒙中最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社会情感学习对个体的生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为学前儿童情感教育的组织提供理论指导,它也有助于学前儿童情感教育课程开展。我国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情感教育偏重于儿童认知训练而忽视情感成长。以情感的本土文化意义为基本立场,在社会情感学习存在儿童这一主体在奠基性诉求、补偿性诉求和提高性诉求的差异性基础上,学前儿童情感学习的支持策略包括:建立好学前儿童情感学习中的亲子关系,维系好学前儿童情感学习中的同伴关系;提高学前儿童情感学习中的教师指导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能全方位地表现出孕育这一节日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中西方节日文化各有特点。春节和圣诞节分别是中西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传统节日,在本民族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从一些重要习俗方面对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反映中西方人们在情感表达、价值信念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增进相互合作,促进中西方交流。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情感教学,是教者和学者的个体情感和传统文化情感的交互融合,它不应该仅仅成为考试的工具,仅仅是学生眼中的一道道考试题,那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而不仅仅关注和考试有关的"有用"信息呢?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由传统开始步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国人在文化观念上的转变.中国文化的转变,是在吸取西方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打破中国人思想枷锁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是自明朝而开始的"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在中国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作者通过读<中西体用之间>一书有感: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结果,不是中国文化被西方文化所取代,而是中国文化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后,逐渐转变成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被中国人所接受的新型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性的消解和对"知性德育"的反思和批判,转型时期的高校德育需要新的本体理解,需要面向大学生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需要关注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德性发展。高校德育情感性缺失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要在情感德育理念指导下,在德育价值、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环境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实现高校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16.
尽管幼儿是一个个稚嫩的生命个体,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被社会化,不断受到家庭、幼儿园、社会情感的熏陶,他们也会在此过程中获得情感知识,形成情感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及社会对社会情感生活的适应和创造,逐步对社会情感制度、规范的认同和接纳,促使自己情感文化的形成、维持或改变。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班级情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以人为本"的班级情感文化建设理念,提出构建班级情感文化的方法和措施,以期促进班级文化的深层、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个体本位为文化基因的"自由"概念来自西方,却与殷海光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个性暗合,因而成就了他最近乎西方个体本位的自由观."志道之士"的历史使命又决定了殷海光个体本位自由观"分裂"与"两难"的本土命运."自由思想者"与"志道之士"两难取舍的背后,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生存之道的冲突与较量.殷海光以生命为代价向世人昭示的,与其说是西方自由理念,不如说是对西方文化的质疑,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19.
少儿情感匮乏症影响其情感发育和健全人格的发展,必须对其实施全方位的情感教育,构筑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情感教育网络.要寓情感教育于日常生活、文化教育、社会实践之中;确立情感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更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