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散文分类细说有多种,其中有一种人称絮语散文,即“不是长篇阔论的逻辑的或理解的文章,乃如家常絮语,用清逸冷隽的笔法所写出来的零碎感想文章。”①我国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当是典型的杰作。文章若寻寻觅觅的自言自语,又像是断断续续地向人叙说衷肠,似不经意,出平淡语,道寻常事,却满纸淋漓着诗情,隽永而醇美,很有些以诗为文的味道.却是风神独具。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论作诗,“其法有三:曰事,曰情,曰景。”归有光写《项脊轩志》也大抵如此,状项脊轩之景,述与项脊轩相关之事,抒因项脊轩而生的念远怀旧之情。但仅此尚不足以诗论之。重要的还在于归有光用此造出诗的意境来,即如王国  相似文献   

2.
本文剖析了归有光的散文精品《项脊轩志》,将他抒写亲情与友情的散文风格定位为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叙述平常事件,表现平常人情方面。归有光在叙事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不同的细节描写表现个性化的人物,平淡而不单调;抒情时,自然含蓄、平淡蕴藉,所呈现的“欲语还休”的韵致,将这种风格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3.
被称为“明文第一”的唐宋派古文家归有光,有人归纳其文特色为“事琐语浅情深”,称这种以口头语说家常事的意境与笔墨为归氏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自然,作为归氏久负盛名的代表作《项脊轩志》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4.
归有光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而《项脊轩志》是他的一篇名作。读者在解读这篇散文时,往往被归有光词短意长的真挚情感所打动,同时也感慨于这篇作品所表达的人生志向。笔者搜集了众多学者和语文教师研究《项脊轩志》的成果,拟从主题、写作特点和教学设计三个角度,对学界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同时给出语文教师在设计《项脊轩志》时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5.
诗情 诗意     
明朝文学家归有光之文《项脊轩志》追怀往事,哀悼亲旧之杂记,即事抒怀酣畅淋漓,语淡情深。行文中洋溢着诗情之美,诗意之美。  相似文献   

6.
王猛  魏艳丽 《文教资料》2011,(10):14-15
中年丧妻,是归有光人生中最为悲切的一件事。归有光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表达技巧就十分丰富。《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名篇。借项脊轩的兴废,归有光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相似文献   

7.
归有光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他仕途蹭蹬,八上公车不遇,直到60岁才得中进士。且一生屡遭变故,8岁丧母,两次丧妻,中年夭子亡女。命运的打击使他的心灵伤痕累累;生活的苦难把他的各种情愫(夫妻情、亲子情、孝悌情)煎熬到了极致,这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其诗文之中。归氏散文情真意切、如泣如诉,语言表达委婉含蓄、平易清新,使览者捧读之余,无不动容而为之一掬同情之泪。《项脊轩志》集中体现了归氏散文的这一特点。清代桐城派方苞在《书归震川文集后》中写道:“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即言其文章直白平易,不事雕饰,却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8.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别具一格。他较少写什么重大的题材,也不抒发豪情壮志,更不爱运用华丽的辞藻和偏僻的典故,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抒写深情。笔触朴素淡雅,感情真挚自然,于平淡中寓至情。正若王易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项脊轩志》就是其中一例。《项脊轩志》以自己读书的小屋———项脊轩为线索,写家庭的变迁,把浓挚的亲情之恋和深切的人生感慨,寄托在述怀忆旧之中,写得似乎极平淡,而读来却令人感慨唏嘘、余味无穷。文章充分体现了归有光散文在发扬创新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师姚鼐编选《古文辞类纂》,继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之后,于明代三百年间的作家只选了归有光一人的作品,而《项脊轩志》又是公认的"太仆最胜之文"。归有光对"志"和"记"是有严格区分的,他的文集中《双鹤轩记》《沧浪亭记》等,都用以记"事",而如《兰圹志》《寒花葬志》等,则以"志"为篇名,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因此,《项脊轩志》这篇文章记事或物是辅,记人是主。抓住人物——文中的三个  相似文献   

10.
《项脊轩志》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文章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平静而不动声色地叙写往事.言近旨远.辞浅义深。寓丰富于单纯。在平淡中见浓郁,是古今散文中难得的珍品。  相似文献   

11.
归有光在六十岁时才考中进士,他虽然一生不得意,但他在文学上却很有成就。归有光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上,而且以抒情散文见长。他的散文善于在对家人、朋友和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中寄托深情,特别善于通过平凡事物的细节描写表现真挚深厚的感情。即,于平淡处蕴深情,极富人情味。这在他的代表作之一《项脊轩志》中表现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12.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借项脊轩的兴废来表达三世变迁、物在人亡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的散文。若能理清《项脊轩志》的情感层次,也就走进了归有光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散文作家中,明代归有光的作品十分引人注目,因为他敢于把生活琐事、常人之情引进到“载道”的古文中来。这类散文最见真情,故必尚本色。归有光自己曾对那种雕琢的文风表示不满:“近来颇好剪纸染彩之花,遂不知复有树上天生花也”(《与沈敬甫》)。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写对已亡亲人的琐碎回忆,却于平淡中极见真情。  相似文献   

14.
<正>归有光19岁时写《项脊轩志》。项脊轩,是小阁子,"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破败的"百年老屋",也是"余稍为修葺"而成的书屋。它见证了"我"的读书之"可喜",也见证了家破人亡之"可悲":伯叔分家,母爱不再,祖母遗愿不遂。归有光32岁时补写《项脊轩志》,项脊轩又见证了"我"的婚姻的幸福与不幸。归有光写读书短暂的喜,不过是为了衬托人  相似文献   

15.
《项脊轩志》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课文,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一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经典散文。作者以一个几经兴废的百年老屋"项脊轩"为线索,回忆了与它有关的人和事,真实细致地记录了归有光18岁时和33岁前的两段人生历程,表达出难以言状的伤痛。平淡时文,平凡之语,却如天籁一般让人震撼。教学本文,重点应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至真至纯的感情。但每次教完《项脊轩志》后,总是心有不甘。觉得如此经典的文  相似文献   

16.
归有光的散文以情见长,其《项脊轩志》从小处落笔,多富人情味,全文前喜后悲,饱蘸深情,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17.
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能够在平淡之中感受到浓郁的情思,如一杯醇厚的酒,愈品味愈浓烈。正像明代人王锡爵在评论归有光时所说的那样:“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一篇《项脊轩志》,借一处百年老屋,将个人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萦绕在一起,含而不露,抒发了无限的人事沧桑之感和绵绵的怀念之情。清代人梅曾亮评论此文道:“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由此可以看出,归有光之所以对一间百年老屋如此动情,是因为这间小屋历经三代风雨变迁,它见证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兴衰荣辱与悲欢…  相似文献   

18.
刘旭梅 《中文自修》2005,(11):51-51
描述自己的居所,是古文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在这方面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作。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王禹偶的《黄冈竹楼记》也属于这一类的作品,欣赏这样的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融叙事、抒情、写景为一体的传世美文,作者“借一阁寄三世之遗迹”,文章以忆三代故人为叙事主线,状旧居项脊轩之景,言喜写悲叹志。自问世以来,这篇散文就以其朴素悲凄之情打动着万千读者。  相似文献   

20.
散文阅读要探求语言,由语言入手去分析其情感。但语言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个蕴含情思的人、事、物境。了解作者是读懂作品的关键。归有光一生"悲"境,正蕴造了他的"悲"情一文——《项脊轩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