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作为一种最成功的社会治理模式,宪政主义已经被全世界广泛模仿.但是种种原因导致了对其概念的混乱理解和有意歪曲,为了避免宪政主义的失败可能,并为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实现宪政主义提供有益的借鉴,必须寻找宪政主义的真正含义.目前对于宪政主义的定义多停留在"要素论模式",这种定义方式是有其自身的缺陷的,不适于单独界定宪政主义,应当对"要素论模式"进行改良,引入"方法论模式",不但强调构成要素,而且强调构成要素之间的构成方法--结构性约束.结构性约束将构成要素分为目的性要素和手段性要素,目的性要素始终都是核心,而手段性要素永远不能作为宪政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出现了以学校出身为主要标准来衡量、招聘、选拔、任用人才的"校历主义"倾向。其产生有社会的标签化现象、管理的简单化倾向、高校的过度分层、第一学历教育出现的某些问题等多种根源。"校历主义"对社会的危害主要是:助推应试教育,强化择校行为;复辟等级观念,扭曲选才用人制度;打击后天努力,违背成才规律;否定继续教育,阻碍学习型社会建设;损害高等教育的多元特色发展等。遏制"校历主义"的发展,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个体四个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荒诞"指不合情理、毫无意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表现"荒诞"方面成就斐然,卡夫卡、萨特、贝克特等是这一文学潮流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作品在表现人的绝望和孤独、理想的虚无、存在的荒谬等方面,具有深刻而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荒诞派文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人的精神出现危机而反思"存在"的结果,它具有批判、揭露、救赎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化研究的主导范式是"消费主义"与"文化主义",并对与其相对的马克思主义的"生产主义"、"自然主义"进行了批评。本文通过对相关思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文化主义的落脚点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自然主义的落脚点是"人与物之间的自然关系",而这种自然关系在马克思物质生产论中又具体落实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消费主义快感论强调的是立足于人人间社会差异关系的某种"观念变换",而生产主义强调人的享受也可生发自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梳理出文化研究的四个基本维度,有助于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术论文评价中存在种种误区,其中较为严重的是"刊本位"取向问题,即将期刊的水平和质量作为衡量论文的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标准.这种取向既是对期刊评价的误读,也是学术评价行政化的一种使然.要根本纠正这种取向,可以借用默顿提出的普遍主义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规范来调控学术论文评价活动.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通过对当时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的考察,批驳了当时人们把职业教育"正当主义"等同于"衣食主义""生活主义"的错误认识,认为"衣食主义"过于狭隘,"生活主义"太过宽泛,都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主旨。指出,职业教育的"正当主义"应该是"生利主义",而非"生计主义"。认为"生利主义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强调的是"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注重个体的产出能力和利民利群的社会价值,与职业教育的本旨相符合。并从职业教育的四大要素:职业教师、职业设备、职业教材、职校学生角度,分别提出了可操作的改革发展建议。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权威"重于"自由"--析传统与现实交融中的叶利钦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利钦现象"是俄罗斯在社会转型初期出现的一种独特而反常的政治现象。它是俄罗斯社会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在主导俄政坛的主流社会思潮方面,主要表现为由自由主义向权威主义的转变。本文主要从俄罗斯历史文化的传统对俄罗斯民族特性的影响和政治经济转轨时期俄罗斯人的现实需要这两个角度入手,来揭示自由主义衰落、权威主义兴起的缘由,进而探析"叶利钦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谢镒逊 《中学教育》2011,8(1):122-125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权威时常和权威主义混淆在一起."民主"、"自由"以及"平等"等教育理念也将矛头指向教师权威.实质上,教师权威总是作为权威主义的"替罪羊"存在,权威主义才是教育过程中的真正敌人.相反,教师权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从权威主义到教师权威,是为教师权威正名的过程,也是对教师权威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演变及其文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理论家和奠基人,他一生致力于改革脱离社会生活与生产的传统教育,并提出了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从最初的"教育救国"到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主张,反映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精英主义教育体制与重点学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认为,重点学校的建立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学校教育重要的教育制度选择,其所引起的学校两极分化,典型地形成了精英主义的教育建制。精英主义的教育体制不公正地分配教育资源和机会,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形成等级化的教育体制,致使多数学生在学校中处于发展的不利地位。本根据正义原则,认为任何社会公民的个性的张扬与发展都是社会福祉的因素,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是不公正的。教育作为培养理性的公民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人的生产是他人生命的生产和自己生命的生产,自然生命的生产和社会生命的生产的统一;社会生命的生产是人的生命生产的本质,是科学地理解人的生产的关键。人的生产是历史存在的前提,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的生产的历史延续构成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的生产是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2.
对于人的历史性存在何以可能这一问题,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给予了初步的回答。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真正的历史性存在在世界历史发展中不断敞开,人的新型的社会关系在现代生产活动中正在形成,人的全面的自由个性在人类自我解放中逐步实现。这种回答与其说为我们提供了某种解决现代社会生活矛盾的答案,不如说为我们展现了一条更加深入地理解现代社会生活矛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的全面生产理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理论这一部分,而应该更强调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和人的本性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中的生产是"全面生产",它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包括人的生产,精神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和需要的生产。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基础,人的生产是根本,精神的生产是导向,社会关系的生产是链条和纽带,需要的生产是无形动力。只有正确认识了各种生产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为制定正确的社会发展决策指明道路。  相似文献   

15.
起源于罗马法的一物一权原则是大陆法系国家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物一权理论及其基本原则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从分析一物一权原则的界定出发,结合具体案例,论证一物一权原则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必要性。然后利用一物一权原则对现代社会的特定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完善一物一权原则的对策,旨在为一物一权原则在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理性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本主要分析中国当代学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视野中的乡土性生活场景的隐形存在,论述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乡土性生活如何在阶级斗争中退守与抗争的,以及在这一变化中,作家们是如何回应这一历史趋势的。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小说是中国当代女性小产园林中的一棵奇葩,她从人间关怀出发,温情叙述都市女性听感性生态,客观再现乡村人们的原生世事,着力体现城乡人们执著的生活理念、被生活所改变的人生追求和无助的精神悲伤。  相似文献   

18.
从人的存在和发展来看,人存在的空间不仅有自然物理空间,还有社会空间。人的生存空间是人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生产、创造出来的。空间生产包括物理空间生产和社会空间生产两种类型。两种空间生产分别呈现为显性和隐性的状态,他们之间表现出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辩证关系。不能准确、清晰地把握两种空间生产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当代中国城市建构实践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代价。在更深的层次上,当代中国城市建构现存问题背后的实质是资本关系及其意识形态神话。实现城市建设从技术建构到社会建构的转换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现代小康社会与中国古老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具有思想传承上的关系,但却超越了传统小康思想的历史局限,是一个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社会;是一个具有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的社会;是一个具有公正的竞争规则的社会;是一个超越生存竞争,竞争发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更高层次的社会.现代小康社会的和谐是一种动态和谐,在实现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的同时,实现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高深学问及其构成的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知识和组织基础.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二者既有深刻联系又有质的区别.任何社会思潮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大学文化缺失问题,特别是大学精神衰微现象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并逐步进入到哲学领域时,大学文化哲学便产生了.从“高深学问”到“大学文化”是一个质的飞跃,以“大学文化”为逻辑起点,从整体上构建一个以“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当今时代的强烈呼唤.其核心内涵是: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大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人文关怀和追求真理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永恒之魂”;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信仰.当今我国大学的崇高使命是:坚持“中国特色,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道路,创新和高扬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增强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