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认识论研究就是揭示认识之所以可能的前提条件,而这个前提条件在哈贝马斯那里即认识的兴趣.皮尔士对自然科学的自觉反思为哈贝马斯揭示支配经验分析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的技术的认识兴趣提供了一个样板.皮尔士从研究科学研究程序的逻辑得出,研究逻辑植根于生活过程,认识对象是主体建构的产物,科学知识是研究者集体获得的共识.客观的生活过程,实际上就是工具理性的活动范围,工具理性活动的框架,规定了技术的认识兴趣的取向,为技术上有用的知识--经验分析科学知识的可能的获得和扩大规定了必要的条件.哈贝马斯的技术兴趣现指明了自然科学的地位和局限性,把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观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一百三十年前,皮尔士用后来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探讨了科研活动的成本与收益,证明了科学活动无需绝对可靠的基础,只需权衡成本与收益,便可以有效地为知识的大厦添砖加瓦。皮尔士的工作被埋没了一个世纪之久,直至科学的非哲学研究开始兴盛之时才被科学哲学家重新发现。今天的人们也许会质疑皮尔士关于知识累积的观点,却不会在尊之为科学经济学的哲学先驱时有多少异议。  相似文献   

3.
技术化科学非常强调工具作为“它者”的作用,这种对工具主体的强调暗示着科学发现中人类主体的先验层次的消失.不过,胡塞尔在其后期哲学中展示了一种新的看待工具的方法,就是胡塞尔在论述对陌生主体(它者)的认识时,中间夹杂了对人造工具的认识,这种认识揭示了在思维领域认识工具的先验可能性,它包括人类先验的“造对联想”能力和生活世界中语言的交流.正是这种先验的可能性成为了技术化科学普遍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16到19世纪的科学技术成就,都是建立在"实体"思维的基础上的。近代科学的辉煌,实际上就是关于"实体"科学的辉煌。但随着"实体"科学所遇到的问题和危机,20世纪40年代,世界范围内开始了信息科学技术革命。信息科学技术革命,一反经典科学的"实体"性思维传统,它是建立在"关系"性思维基础上的。从对事物"实体"的认识过渡到对事物"关系"的认识,这是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才认识到的。  相似文献   

5.
论"学习型社会"与"信息时代"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力强 《现代情报》2003,23(4):167-167,156
本文从历史和社会这纵横两个领域上探讨了学习与信息的关系,认为信息时代的到来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信息使物质(材料)和能量(能源)更加丰富,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客观性条件,反过来,“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又会使人类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类在其创建的过程中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建构"到"科学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末,科学的社会建构转向了科学的后实证研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建构主义者以社会轴来取代科学哲学家的自然轴,结果是在面对"反身性难题"的同时,又陷入"方法论恐惧"。在后实证的研究中,自然与社会的二分状态已经消除,它不再寻求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而是探索科学实践过程中各种(自然的,社会的与人类的)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博弈过程,从而消除了上述的"方法论恐惧"。在更为深层的意义上,这种后实证研究是向辩证的科学观的一种回归。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有了抽象思维以后就产生了“科学”,各种辞典都列科学有明确的定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理解科学的呢?为此我们就中、高级知识分子做了采访。郭先生(硕士教授)严格地说,科学是人类通过观察、实践、实验掌握的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是可以重复的,普遍适用的,不是因人而异的。人类认识自然界是无止境的,人类认识科学也是无止境的,随着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入,会随时修正过去的自然规律,不断证实一些假说,说明一些新的问题。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科学通过实践可以不断深化认识,但科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相似文献   

8.
科学实验方法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把握规律的重要方式。作为诸多科学方法中的一种,科学实验方法在涵义、特点以及实施过程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的科学方法。科学实验方法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尺度的耦合,由此在促进人类认识能力提升以及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科学实验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需要用创造性思维对其进行优化,以便人们更好地进行研究和创造。  相似文献   

9.
一、“以人为本”思想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1、“以人为本”思想与思想政治工作在哲学基础上具有同一性。“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其实质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人的认识上的充分反映。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依据同样是历史唯物主义,集中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方法和其内容之上。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使对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自觉指导自身的实践。2、“以人为本”思…  相似文献   

10.
一 科学发展过程中,由于科学内部的原因,科学家经常会犯错误、会遇到失败,这种失误会导致科学发现、科学承认和对科学发现应用价值认识的延误,造成科学遗憾.在各门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上,科学遗憾的事例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11.
在第三屠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期间,本刊记考在深圳专程采访了致力"成为推动中国半导体设计产业的主要办量'的翱科公司与其创始人--副主席兼策略总裁高秉强及技术副总裁、翱科半导体公司总经理陈凯博士.  相似文献   

12.
科学界有一句格言,“创造的秘诀在于求异”。异,就是与众不同,就是独树一帜。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都是属于“特异”一类的人。他们勇于发表异言,乐于坚持异见,善于运用异思。总之,他们的特征是标新立异。“异”是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有人曾把“异想天开”贬斥为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这是一种偏见。其实,没有“异想”,何来“天开”呢?异想,使我们摆脱了控制性观念的束缚,使我们超越了常规式思考的限制。有人也将“见异思迁”一词用来讽刺某些在事业上不安分守已的人,这也是不恰当的。须知,这个“异”正是创造本能的体现。山…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从其产生以来,自然界是否存在客观辩证法问题一直是争议的核心。辩证法概念发展的一般哲学史含义同德国古典哲学的特殊转义是造成自然辩证法概念理解分歧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哲学史背景下对辩证法概念进行文本学考察,是判别自然辩证法概念真实含义及其合理性的最可靠依据,是深入进行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前提,是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完整性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唐芬 《科教文汇》2011,(8):163-164
喜欢活动、需要快乐是小学生的天性.这中间包含了他们对未来的追求.对人生乐趣的渴望。在活动化教学活动中,他们要摸、要闻、要尝、要听、要唱、要跳、要画、要写:在和伙伴们一起活动时,要说话、要进行思想交流、要模仿别人,要探索、要创造、要驰骋于想象的天地。他们积极参与其问,兴趣盎然,领悟了学习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满足.从而充分发挥了个性.提高了他们的全面素质.  相似文献   

15.
陈光霓 《科教文汇》2012,(25):86-86,91
讲述故事的游吟诗人和歌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播者。文章以传统西藏的说唱艺人"仲肯"和古希腊诗人"荷马"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和对照游吟诗人的共通之处,说明故事的讲述人在"行走"中不仅完成了史诗的创编、演述和流布,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构建起了凝聚群族认同的社会记忆。  相似文献   

16.
蔡鸽 《科教文汇》2013,(2):131-132
0—6岁的儿童年龄较小,生长发育较快,孩子的营养、吃饭问题就成了老师和家长们一个比较关注的话题。而现在的很多孩子由于挑食、厌食导致体重超标、营养不良,本文在基于实例的基础上,结合孩子的生理和家长的教育问题,提出可行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参考文献"与"引文"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林晓军  王昕 《情报科学》2000,18(2):180-181,184
"参考文献"、"引文"是文献计量学中引文分析法常用的两个学术用语,针对目前某些文献中对这两个术语使用比较混乱的现象,本文从信息的角度论述了这两个术语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制造与"世界第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制造”的崛起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经济为全球所瞩目的主要原因。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整体经济的质量和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效益也较过去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外资企业蜂拥挤般进入中国,民营企业在夹缝中生存下来并迎来了其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文献角度与医学原理,分析了《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一句中的"痒"字,对历代医家的理解作疏解,并结合当代学者的观点展开了探讨。同时,"对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含义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吴志春 《科教文汇》2014,(36):223-224
“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本文试图对“根”与“跟”的神话哲理进行阐述,并在文学哲学等领域探讨文化寻根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