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 《湖北教育》2006,(3):22-22
学生为什么会顶撞教师呢? 1.有的学生想以“顶撞”证明自己的个性与独立。中小学生处于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证明自己已长大了, 他们期盼摆脱老师与父母的“唠叨”。于是,有少数学生在老师面前显得不耐烦,往往在与老师谈话的过程中顶撞老师。这类学生,往往平时比较调  相似文献   

2.
感受唠叨     
我们班进行了这样一次讨论,内容是“你是否喜欢父母的唠叨”。我毅然地站到了赞同的一方,因为我已细细感受了唠叨。父母的唠叨是一种和蔼友善的提醒,提醒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使自己认识清楚不足。父母的唠叨是一把量尺,我们可以用它来量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又像一位设计师,细心修改设计上所犯下的错,努力使之成为一件完美的作品。父母的唠叨是亲切的慰问,当学习劳累时,他们的唠叨虽然有些令人烦躁,但给予我们更多的是关心和温暖。父母的唠叨是学习的一股动力。为什么呢?因为父母的唠叨同时也是一种较温和的批评,谁都愿意心甘情愿地接…  相似文献   

3.
不少家长反映,子女不听管教,难于沟通。父母教育时,不是辩解顶撞嫌唠叨,就是干脆置之不理,更不愿主动与家长交流学习问题。我在班级54人中,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原因,结果是: 17人认为父母的教育方式民主,能主动与父母交流。这17人的共同特点是:乐观开朗、爱好较广  相似文献   

4.
代沟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什么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于是和父母之间的代沟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我们这一代与父辈有太多的不同。我们喜欢流行歌曲,他们却总是皱起眉头,认为那是些不健康的靡靡之音;我们认为是“帅呆了,酷毙了”的明星,他们却觉得那是花拳绣腿不学无术的典范。最后还会忧心忡忡地唠叨一句:“可别像他们那样!”我们喜欢蓝天、白云、大海,可他们却要我们喜欢语文、数学、外语;我们看到各种资料会情不自禁地叹气皱眉头,可他们却兴高采烈地欢欣鼓舞。小时候的自由快乐已被今天的约束沉重代替了。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是多么融洽呀,可如今却是……有时对父母真是又爱又恨,恨他们不理解我们;心疼他们不惜牺牲自己而为子女奉献一切。后来经过老师的谈话,我对父母的埋怨有了新的  相似文献   

5.
聆听了周弘的讲座,我联想到许多场景:父母投入全部心血关爱着自己的孩子,可孩子却不领情,为一点小事就要离家出走,更有甚者闹自杀。好像自己在为父母活着;教师兢兢业业教育自己的学生,学生却很反感,不是厌学,就是和老师顶撞……这到底是怎么了,我们的爱为什么如此失败?  相似文献   

6.
胡羽 《老年教育》2014,(10):29-29
<正>网上流行一则小短文——最让父母伤心的话,如:"有事吗?没事儿我挂电话了!""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你那一套早过时了!""叫你别收拾我房间,东西都找不到了!""我有分寸,别说了,烦不烦"……面对父母循循善诱的"爱的唠叨",做子女的不仅不领情,反而很不耐烦甚至公然顶撞。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  相似文献   

7.
青春期的男孩女孩最讨厌哕唆唠叨,他们不爱听重复的话,就像他们不爱看重复上映的电影,不爱吃没有变化的午餐一样。无事生非的哕唆固然烦人.但不可否认,的确有一部分的唠叨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原因引起的,譬如丢三落四.当面答应得好好的事情,转身就忘到九霄云外;譬如我行我素,父母说父母的,自己做自己的。面对这样的矛盾,最好的解决办法莫过于和父母有效地沟通了。怎样和父母沟通,堵上父母口罗唆唠叨的嘴巴?且看我们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丹丹的烦恼:我马上就要升入中学,可是父母还把我当小孩子看,对我什么都不放心,总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简直烦死了。我该怎么办呢?专家分析:丹丹同学,你已经长成大孩子,开始向青年过渡了。你想把一切事情做得妥当,希望家长信任你,不要过分地监督和管束你。这种心态是非常正常的,这符合你这个年龄孩子的特点。所以你对父母的唠叨产生厌烦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为什么对你什么都不放心,总要唠叨呢?我们首先应该肯定,父母对你十分疼爱,他们对你各方面都非常关心,所以才对你什么都不放心,才要经常提醒你。比如,天气冷了,他们  相似文献   

9.
乐为 《高中生》2011,(16):25
父母太多的唠叨会打击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失去做事的信心。(冀俏然)我虽然知道父母的唠叨也是对我好,但总让我感到是对我的一种束缚。他们经常唠叨这应该那样做,那应该这样做,会让我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事事依赖别人的坏习惯。(高军慧)  相似文献   

10.
唠叨型。从心理学上讲,"唠叨"是种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抑制,你越说,他越听不进。某个道理,孩子明明清楚,可父母却絮叨没完没了,无形之中把孩子看"低"了,促成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1.
天下的父母都心疼自己的孩子 ,充满爱心地把他们抚养和教育成人 ,而孩子是否都能听从父母的教育并回报父母呢?父母抚养和教育孩子时 ,千万不要忘记首先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 ,然后再去求知 ,做事。如孩子不会做人 ,难免会出错。大家可能没有忘记 ,去年春节前夕 ,浙江金华四中高二学生、17岁的徐力因对母亲提出的学习目标无法实现而感到压抑 ,多次与母亲发生顶撞 ,最终发展到用榔头将母亲活活砸死。这个惨案骇人听闻。现在回想起来还会令人不寒而栗。子女因不满父母的管教 ,亲手杀死他们的事例 ,虽然只是极少数 ,但却不容忽视。我们不禁要…  相似文献   

12.
我们来看这样两个场面: 例一:一个男孩骑车总爱耍本领,父母非常担心,回来总是唠叨不停,“必须注意交通安全,因为统计数字显示车祸的发生率很高”,可是他们的孩子却不以为然,照样我行我素。  相似文献   

13.
渴望理解     
最近几年,我发现自己不再牵着父母的指头东跑西颠了。不再钻进父母怀里撒娇了,不再抱着父母睡觉了。我开始对妈妈的唠叨厌烦,对爸爸的抚摸感到不自然,我开始躲避他们,也不像以前那样有什么话都急着要说给他们听。现在,我宁愿流着泪,带着笑把我的喜与悲记在抽屉里的日记本中。我与父母的沟通少了,引来了他们无数的怀疑与疑惑,于是我们之间有了代沟。  相似文献   

14.
我的妈妈特爱唠叨,如果哪一天她停止了唠叨,那才怪呢! 她每天唠叨的主要内容无非是哪个同学聪明,要我向谁学习:谁家的孩子考上重点学校了,要我好好努力。反正每天都能找出唠叨的内容,时间长了也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实在烦了就顶撞她一句。我一天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她没对我唠叨。  相似文献   

15.
当下与恒久     
身为父母,情不自禁地唠叨个不停。当年我们被父母唠叨,如今轮到了我们唠叨子女。情况仿佛如出一辙,只不过气氛更为肆无忌惮:我们只敢悄悄地将父母形容为“九斤老太”,我们的子女已经将不耐烦挂在了脸上:又来了,又来了!如果这仅仅是一代又一代宿命的文化轮回,  相似文献   

16.
常听到有老师说"我为学生操碎了心,可是学生却一点儿不领情,有的学生还对老师怒目而视。"也有很多父母一辈子为孩子付出,孩子不但不领情还离家出走,更有甚者,杀父弑母。难道真的是孩子毫无人性,不懂感恩吗?不是,很多孩子在顶撞老师和父母后都是自责和内疚的,而那些杀父弑母者,更是后悔不已。  相似文献   

17.
你见过田野的荒芜吗?你可以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败落?你见过荒芜人烟的戈壁大沙漠吗?到处是耀眼白茫茫一片,没有一片绿色,你有勇气敢再继续朝前迈一步吗?那么当你面对一个心灵荒芜的孩子,你会想到什么?孩子本应该是天真烂漫的,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对未来也充满着憧憬。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不是吗?可是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他们不再是这样,心灵一天天变得荒芜起来,变得我们认不出来,我们会怎么想?一、心灵荒芜的表现在家里不会尊重理解他们父母、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不听他们的劝告,甚至会顶撞他们、整天无精打采、也不  相似文献   

18.
冰心说"一花一世界",这是作家们的敏感。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每天生活在母爱、父爱、师爱中却没有几个人真正体会到。他们可能对自己的委屈、不快,父母的唠叨,老师的苦口婆心耿耿于怀。从以往的经验看,只  相似文献   

19.
如果你问一下中国的父母:“活着是为了什么?”十有八九,他们会说:“还不是为了孩子。”的确,中国的父母差不多一辈子都在为子女忙乎,在他们的心目中,孩子是生活的重心,是自己的希望。在人生的历程中,他们恨不得将所有的事情都替子女承担下来。中国的父母活得苦,活得累。但当亿万个父母挥去额头的汗珠,不厌其烦地唠叨:“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时,孩子却说:“活着太没意思了,我觉得家里最好的地方是厕所。”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日益增多,但在早期教育汹涌澎湃的浪潮中,有一个稚嫩的声音令父母目瞪口呆:“爸爸,妈妈…  相似文献   

20.
年少的我们,总觉得成长充满了烦恼,最不喜欢父母一天到晚地唠叨.到了初中阶段,很多同学和父母的关系更是剑拔弩张,耳朵里的音乐和紧闭的房门,无不宣告着青春的孤寂.然而,被你阻隔在心墙外的父母,你没有看到他们不停徘徊的身影.他们不在乎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想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不信,你来读读他们的来信吧!天下的父母都一样.就把你当成他们的孩子,请你给他们回封信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