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李约瑟难题”质疑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肯定了“李约瑟难题”的合理性,对近20年来质疑难题的“无意义说”、“逻辑矛盾说”和“修改说”进行了反思;认为这些说法涉及到科学史观和方法论等深层次的问题,其实质是科学西方主义和近代科学特殊论;主张以辩证的观点和方法理解难题。  相似文献   

2.
新视野中的“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李约瑟难题”置于李约瑟科学史思想与科学史研究工作的背景下加以分析,可以认识到它的真正内涵是下述三个问题1)什么因素造成了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科学超越?2)什么因素促成了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融合?3)什么因素造成“融合”与“超越”之间的时间差?李约瑟着力解答了第1、第3两个问题,而忽视第2个问题。解答这一问题是“李约瑟难题”留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引出的问题:既然中国古代科学那么发达,为什么后来却落后了?这被称为“李约瑟难题”。有人认为这个问题实际不存在,因为中国本来在科学上就没有领先过,或者说研究这个问题会徒劳无功。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不过我想,无论原先是不是领先,现在落后却是事实,认识造成落后的原因很重要,因为如果认识不清,就不能去消除那些阻碍科学发展的因素,甚至还可能把它们当宝贝。  相似文献   

4.
父亲和我     
我注意到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往往是在人作古之后才书撰来纪念,缅怀。这大约是因为中国人比较内向,不喜欢当人面说什么“好话”;“坏话”当然就更不好说了。洋人在这一点上则与我们国人不同,外向型人种,愿意当面说人“好话”,也从不忌讳“坏话”。在这点我倒深受洋人影响,回国后愿  相似文献   

5.
五行阴阳与气论——中国古代科技的起源与三大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常生活中,阴阳、五行往往被视为封建迷信、伪科学,与占卜、算命相联系。其实阴阳、五行对中国古代科学贡献巨大,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阴阳、五行十分推崇,他说:“中国人科学思想包含着宇宙两种基本力量或原理,即阴和阳。”  相似文献   

6.
许康 《中国科技史料》2003,24(2):179-183
1944年7月陈立发表《我国科学不发达原因之心理分析》。该文早于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难题”的最早论述(1944年10月)。竺可桢在1946年发表的《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中引用了陈立文章的结论。许康于2000年年初函询陈立,请教其写作背景。陈立当即复函。2001年5月,陈立又在《我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回顾》中作了进一步的解释。陈立的复函和相关自述,对研究“李约瑟难题”的发生发展,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经验——谈“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着重阐述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区别及它们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论述了经验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同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学术界一直十分关注的“李约瑟难题”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中国为什么没有诞生近代科学和在古代社会一直领先于西方的中国技术为什么近代会突然落后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8.
王姣  胡莹莹 《科教文汇》2007,(3S):146-146,150
“李约瑟难题”是针对东西方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差异而提出的设想。东西方“社会建制”差异是其深层次的根源,主要表现在贵族阶层的存在与否:中国“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的平民创造了优秀的技术文明,而近世欧洲的封建贵族,却充当了“科学工作者”的角色,促进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从东西方“社会建制”差异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为此课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具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具学术魅力的课题。本文根据李约瑟自己对相关几个悖论的分析,称为"李约瑟悖论"。正是李约瑟对"中国无科学论""制度抑制发明论"和"中国文明停滞论"三种观点的分析批驳,形成了"李约瑟悖论"的三重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从中西科学形态、制度形态、文明形态三个层面的比较,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内在原因与制度根源,也是对李约瑟悖论的一种诠释,而这本来就是李约瑟悖论的应有之义。通过对中西科学技术和经济增长的大跨度历史分析与比较,进一步考察了"李约瑟悖论"的经济背景,并分别阐述了对李约瑟悖论的科学学解释与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这个问题提得不好,至少不明确,必须先定义再说话,否则争论没有意义。我的看法是就狭义的某种特定的科学而言,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在广义上中国有科学,不但中国有,其他一些国家也有。现在的科学也没有终结科学,以后还会有新形态的科学,比如我多处提到的“第二种科学”。但所有科学都必须是向下兼容的。  讨论科学的历史,重要的是认识到科学是变化的,历史上不同时期科学有不同的形态。科学发展到当下,世界范围只有一种统一的科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一),而它的核心部分来自16-17世纪的西方。强调统一是重…  相似文献   

11.
东西方的差距何以拉开为什么宋元时期如日中天的中国古代科技没能持续多久便落伍于世界?这不得不回到李约瑟提出的那个著名论题: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或者从另一个方面讲,为什么近代科学诞生在了欧洲而不是中国?国际国内学者就此难题发表的文章不计其数,也有人认为"李约瑟难题"本身就是伪问题,因为历史不能假设。不过,我们从李约瑟绘制的"中西科学  相似文献   

12.
新近在网上看到一篇读《李约瑟文献50年》记,提到: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问世,使人们发现“被爱因斯坦判为不具备科学两大关键要素的中国,连冯友兰都论证为科学不毛之地的中国,却原来在近代以前是个富甲天下、璀璨耀目的科学大国。” 这种看法在我国早就存在,听起来  相似文献   

13.
姜晓玲 《科协论坛》2007,(9):191-192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针对中国古代科技发达而近代中国科技却落后于西方的问题进行过研究论述,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热烈讨论和长期关注。本文论述了"李约瑟难题"的含义,对广大专家学者所持的不同看法予以了归纳总结,并且针对"李约瑟难题"存在的原因,分析了"李约瑟难题"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杨振宁教授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提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此言一出,引起极大反响。近代科学为什么没在中国产生?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许多人从思维认识或政治制度找原因,都是不够全面的。在人类社会中,经济是基础,文化科学及政治都属上层建筑,经济决定其他。我们考察科学史的重大问题,绝不能撇开这个主要因素和决定因素。科学的整体发展需要一个社会背景,没有这样一个背景,好的发明创造也会被历史埋没。近代科学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为其社会目的的,它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一个传统,两次革命 论现代科学的渊源与李约瑟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约瑟问题”大家耳熟能详,至于现代科学,则一般认为发源于文艺复兴。我把这两个题目合起来讨论,是因为它们关系密切,而且要做一点翻案文章。我要说明的是两点。首先,“李约瑟问题”其实不是问题,不是寻求解答的疑问(question),而是一个论题(thesis),一套观点。所以我们并不需要为这所谓问题寻求答案,而是应该考究“李约瑟论题”的内涵和根据。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国人在探究“中国科学为什么落后”这一问题的答案历程中,充分认识到“实用理性”是阻碍科学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也认识到为学术而学术是科学理性的本质特征。但在“富国强种”的救国重任后,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历程却时时受制于“实用理性”,科学工作者们往往不能抵挡名利的诱惑,或彷徨于学术与名利之间,或弃学术而就名利。科学工作者科学理性的缺陷,也是学术体制之外制约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科教文汇》2005,(2):12-13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今年的确是个热门人物。2004年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杨先生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提出观点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谓一石激起干层浪,围绕杨先生的论点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李约瑟难题”,传统文化对中国科学有何影响,  相似文献   

18.
100年前,一个名叫李约瑟的英国人在其编著的15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一个引发世纪之争的命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么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  相似文献   

19.
1998年9月9日,我曾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题为《科学的一般概念与中国古代的“科学”》的文章,针对同年8月12日李世辉先生在此报的题为《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一文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见解,否认中国古代有“科学”。此文发表后,又见到一些相关的讨论文章发表,对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问题,提出了形形色色的不同说法或者答案。1999年1月9日,我又在《科技日报》上发表了《中国古代有无‘科学’之我见》一文,对这一问题,对各讨论者观点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至今,我仍认为后一文章中的观点是可以成立了。  我认为,这场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指出“柔荑”是中国古代有关植物的用语;而“Rou荑”则是拉丁文植物学专有词Catkin的日语(汉字),它已为中国近代学者所接受并沿用,二者虽有联系,但冻等同,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