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发明与革新》看到黄家荣先生《同时性的相对性剖析》一文,颇有兴趣。开始读到文章对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质疑时自己颇有些吃惊,因为相对论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始终是相当高的,难道相对论有问题吗?带着疑问认真的看完全文后,对作者的观点很是赞同,同时也对作者对待科学之勇气颇感钦佩。文中提到许少知和曲元春先生曾在去年的刊物上发表过类似的文章,于是又将去年的《发明与革新》如数仔细拜读,心中豁然开朗。对许、曲二先生的观点颇有同感,于是回头将过去上学时的物理课本翻出,将《狭义相对论》一章又“复习”…  相似文献   

2.
刘辉同志的文章“技术市场建设及市场管理创新—以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为例”(发表于《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9期)和“技术市场建设及市场环境创新”(发表于《情报科学》2004年第1期),本文针对上述两文中提出的观点,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并对浙江省网上技术市场的创新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3.
今年2月,理论物理学家郝柏林院士“伪科学与赝科学”一文,因被新华社作为通稿而在社会媒体上广为盛传,但学术界、甚至科学界,对此文观点的反应却出奇地沉默。三个月后,在中国科学院科学史所的一次“天地生人”学术会议上,此文竞遭到了与会的十几个学者的一致批评,这些不同学者所工作的领域涉足极为宽泛,从科学史到混沌、复杂性,从哲学到心理学、建筑工程学、古生物学。此次会议的组织者之一宋正海先生说,他们事前曾试图让不同观点的人相聚一堂,但却没能如愿,因为他们没能找到支持郝柏林观点的学者。我们这一期的“科学与文化”栏目将把这些学者的观点文章刊登出来,一是让更多的人们知道这些不同的声音,二是表示我们对同一个观点可以有不同的声音,同时希望再听到另外的不同声音。 下文是今年3月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介绍郝柏林 “赝科学”观点的文章。题为 “科学界要识别赝科学”(人民日报/周兆钧,2002年3月19日):  相似文献   

4.
最近郝柏林院士在《科学》2002年第2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伪科学与赝科学》的文章,他主张“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所谓“赝科学作品”进行“证实和排伪”,以便把它们从“真正的科学”殿堂中剔除出去。 在郝院士的心目中,科学是  相似文献   

5.
许康 《中国科技史料》2003,24(2):179-183
1944年7月陈立发表《我国科学不发达原因之心理分析》。该文早于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难题”的最早论述(1944年10月)。竺可桢在1946年发表的《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中引用了陈立文章的结论。许康于2000年年初函询陈立,请教其写作背景。陈立当即复函。2001年5月,陈立又在《我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回顾》中作了进一步的解释。陈立的复函和相关自述,对研究“李约瑟难题”的发生发展,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报》9月11日在“维护科学尊严”专栏上发表了朱松泉的“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水平‘打分量化’不可取”的文章。文中指出目前仍有些部门和单位,评定科研人员职称时常采用“打分量化”的方法。即将被评定人员的学术著作分为专著和论文,论文又分为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和一  相似文献   

7.
拙文《相对论“马失前蹄”在惯性原理》(下称《马失前蹄》)和《惯性不在天沙的发表,引发了一场大争论——这是意料中事,已有多篇反驳与辩论的文章(见本刊2004年第1、9期),今又宵黄家荣先生的《也谈惯性原理》一文(2006年第1期,以下简称黄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看来惯性原理问题大有争鸣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流体流动的能量守恒与创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中国人》杂志2000年第3期的“科学前沿”栏目,刊登了一篇题为“流体力学的创新实验”的文章(以下简称“新”文)。“新”文作者以他的“创新实验”来证明柏努利定律是错误的,并作出结论“柏努利定律是不成立的”,然后“新”文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新定  相似文献   

9.
本刊1983年第1期(总第3期(?)发表了坚石同志题为《成长曲线预测及其参数识别》一文后,收到许多读者同志写给本刊的商榷文章,就“成长曲线预测及其参数识别”的有关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本期特选登韩喜文同志的文章,对成长曲线预测模型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发明与创新》发表过多篇对牛顿第一定律表述提出挑战的文章,称牛顿表述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是“误导”,应该“终止”。对持不同意见的争鸣文章,编者要挑战者审阅并写一篇“驳文”,然后把争鸣文章同“驳文”在同一期发表。现在我质疑的是作者向群先生(下称作者)撰写的三  相似文献   

11.
看了贵刊“点击”栏目中的《电影中的科学就像一场闹剧》一文(8月号第9页)后,我不同意作者MONE有关改编自漫画的科幻电影都是闹剧的观点,在我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一直看漫画书并且收集漫画书——今年我已经62岁了,而且,我很高兴地看到,随着电脑动画技术的发展,过去的一些漫画英雄们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12.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3年2期刊登了我的“要尊重科学,但不能有科学主义思想”文章(以下简称为徐文),赵南元教授在2003年第3期发表了题为:“‘反对科学主义’是反科学口号”文章(以下简称为赵文),对徐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批驳。  相似文献   

13.
吴非 《发明与创新》2005,(12):38-38
贵刊今年第5期发表了《知识与创新的关系(》以上简称《关系》),我不同意文中举证有“突破性发明创造”的人是“知识少的人”的观点。理由是:虽然知识多的人未必有创新能力,但没有知识的人绝对不会有创新能力;谁见过“白痴”有过发明创造;以色列人经过“二战”的涂炭,又在阿拉伯民族的包围中崛起,证明以色列人既有知识,又有创新能力;中国落后,是中国人没有知识,因此缺少创新能力,所以受制于人。想一想,看一看,我们使用的东西,有几件是中国“原创”的呢?所以我认为《,关系》一文没有说清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创新”,当然也就无法摆正知识与…  相似文献   

14.
蓝月 《金秋科苑》2009,(11):33-33
美国病毒学家R·杜尔贝科1986年5月7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癌症研究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的全序列分析》的文章,他指出:“人类DNA序列是人类的真谛,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这一序列息息相关。”该文后来被称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书”.  相似文献   

15.
陈培仁同志在一九八三年第一期《统计》上发表一篇题为《预测是统计工作的第四段》的文章,提出:“为了切实加强预测工作,主张把预测列为统计工作的第四阶段。”我认为,为了加强预测工作,不能把预测列为统计工作的第四阶段。对此,谈一点个人看法。 1980年10月,赵紫阳总理在国务院一次全体会议上就已明确指出:“一个统计,一个预测,这两件事能搞好,我们的计划指导就可以大大加强。”赵紫阳总理在这里就已经讲得很清楚,统计和预测不是一码事,是两门不同的科学。预测作为一门科学,在我国还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作为一门科学必然有专门研究对象和  相似文献   

16.
自从钱学森同志《科技情报工作的科学技术》一文一九八三年发表以后引起了情报界同行的极大兴趣,一些杂志上纷纷发表文章,进行热烈的讨论,时至今日,方兴未艾。人们各自阐述其感想、认识和见解。有些同志认为钱学森同志的文章为情报学指明了很多重大理论问题,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争论,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切表明了我们情报学的兴旺发达,以及学术研究气氛的活跃。学术上有不同观点,应该进行争论,因为真理是越辩越明。最近读了柯凡同志《试析“资料”是“情报”的一部分》一文(图书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蓝月 《今日科苑》2009,(11):33-33
美国病毒学家R·杜尔贝科1986年5月7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癌症研究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的全序列分析》的文章,他指出:“人类DNA序列是人类的真谛,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这一序列息息相关。”该文后来被称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书”.  相似文献   

18.
最后我想就“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论辩谈一点个人看法。我过去之所以不愿意介入这一争论,是因为看到论辩双方往往在辩题界定不清的情况下各讲一套,时而还有些伤感情的话冒出来。  第一种说“无”者说的是“无近代科学”,这当然是千真万确的;实际上“李约瑟问题”就是要追究这一事实的原因。我只想补充一点,仅就时间的限定而言,不独中国古代“无近代科学”,古希腊也无,中世纪阿拉伯也无。说者或云“希腊虽无但其文化中蕴含着近代科学的要素”,此话有道理;但李约瑟的下述论断也应得到赞同,“绝不可认为中国对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出…  相似文献   

19.
《相对论“马失前蹄”在惯性原理》(下称《马失前蹄》)与《惯性不在天边》二文在本刊2003年第7、11期上发表后,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已有王超与陈克宁先生等的多篇反驳文章(分别见2004年第1、9期),笔者也先后作答两篇:《科学不是教条,不是宗教》和《相对论的浅薄与科学信仰主义》(  相似文献   

20.
刘玉波 《情报杂志》1997,16(5):F003-F003,80
陈光祚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献情报学科群落的影响》(以下简称陈文)文章中,发表了许多精辟的独到见解,这对目前正在兴起的一场有关学科现状与前途的学术讨论是很有益处的。但是我仔细地拜读了该文后,感到陈先生的论文尚有不妥之处,今在刊风一贯少于保守的《情报杂志》上发表我的商榷文章,敬请陈先生及广大读者指教。 陈文在论证一门科学是否成立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主要取决于其研究对象的矛盾特殊性”,“技术手段从属于研究对象,它只能丰富学科内容,而不会改变学科的方向。因为在各个学科范围内,技术不是‘主宰者’,而是‘服务者’。我认为这一看法是过于绝对、缺乏辩证的观点,也不能为科学发展的历史明确无误的证明。一般地说陈先生的表述是正确的,但特殊地说则是偏颇的。诚然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