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第四期后,收益甚多。但发现其中有些资料似欠准确,试举二例,敬请指正: 一、《张衡传》的资料上说:张衡是“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这个材料可能引自课本的注释②,但未重新审核。张衡是河南人,我们河南的课本注释、资料解说应该说是可靠的。但查了一些材料,发觉这条注释、资料都是欠准确的.一九六○年的高中语文第五册《张衡传》注释②上,注的是:“南阳西鄂——南阳郡的西鄂县,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县。”当年五月份出版的《张衡》(中华书局本)一书介绍说:张衡出身于“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是否因为后来区县重又划分而有改变了呢?查一九七五年本《中国古代科学家史话·汉代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一文,那上面介绍说:“张衡的家乡在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今河南南阳县城北五十里)。”还  相似文献   

2.
教读散札     
一、“郑伯克段于鄢”的“鄢” 《春秋·鲁隐公元年》文:“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鄢地位于何处?杜预注解说:“鄢,今颍川鄢陵县。”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出版)承杜说而谓:“鄢,本是(女云)性之国,为郑武公所灭,地在今河南鄢陵县北而稍西”他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华书局出版)以及郭锡良等同志编写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出版)等书,也莫不均宗此说,而认为鄢城“在今河南鄢陵县境”。不过此一说法,终不免致人以疑。且就《左传》于此事叙述所涉及的地名考查其所在位置,郑国直辖区域在今河南郑州与新郑之间,紧濒黄河南岸而立国。大叔所居之京,杜预注说在“今荥阳京  相似文献   

3.
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中,“柳”的第六个义项为:“姓。春秋时有柳下惠。”很显然,编者认为柳下惠姓“柳”。《辞海》:“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时鲁国大夫。展氏,名获,字禽。食邑在柳下。谥惠。”柳下是古地名,春秋时鲁地。一说在今山东新泰市柳里(今名夏家隅);一说即河南濮阳东部的柳下屯(简称柳屯)。由此可知,柳下惠姓展,不姓柳,柳下是其食邑。  相似文献   

4.
初三册《愚公移山》一课,有“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句.教材注:山之南,水之北为阳,这是无可非议的,河阳也确实在黄河北岸.但如果照此讲来,“河阳之北”则可译为“黄河北岸的北边”(五省区编的《教参》就是这样译的)。这样未免显得重复罗嗦.大家知道,古文讲求对仗,而“河阳之北”恰与上面的“冀州之南”相对,教材注冀州为古地名,那么河阳也应为古地名.查南充师范学院编的《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可知春秋时晋国即有“河阳邑”,地处黄河北岸,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  相似文献   

5.
《左传·秦晋殽之战》中涉及到一个滑国。华东师大出版,徐中玉主编第的《大学语文》第九页注解(31)是这样说的:“滑:姬姓小国,在今河南滑县。”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1957年版及1977年重印版)一书第167页注解③也是这样解释:“滑:原为姬姓小国,鲁僖公三十三年被秦所灭。后因不能守其地,终为晋所得,沦为县邑。其地在今河南滑县。”春秋时代的滑国地址是不是今天的河南滑县呢?我认为从故事情节及实际地理位置上看,以上两书编注者都是误把滑县当滑国了。今河南滑县,古代为豕韦氏国,北临古黄河,因紧靠滑台而得名。相传古有滑氏,于此筑垒,后人筑  相似文献   

6.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这就是武公妻姜氏。姜氏生了庄公及共叔段。初:时间副词,当初,初时,追述以往发生的事情多用此词开头。这里所指的时间,是在“郑伯克段于鄢”之前。郑武公:姓姬,名掘突,公元前七七○年至公元前七四四年在位。于:介词,与“鄢”组成介词词组,用在动词“娶”的后面。这和现代汉语里的介词词组一般用在动词之前不同。申:周时国名,姜姓,后为楚所灭。故地在今河南南阳市北。曰:为,是。武姜:武公妻姜氏。“姜”是她的姓,“武”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河阳之北”教材(初中第三册)将“河阳”释为“黄河北岸”,并解释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若如此,则“河阳之北”意为“黄河北岸的北面”,似为不妥。查《辞源》,注为县名,春秋属晋地,故址在今河南孟县。为印证之,检出唐人杜甫《石壕吏》中诗句: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教材(初中第四册)及山东大学的《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均语译为“赶快到河阳去服役”,武汉大学《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将“河阳”注为“其地在黄河北岸,今在河南孟县”。由此看来,“河阳”为地名无  相似文献   

8.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翕”字条存在着两方面不足:其一是引证与释文不合,其二是释义不确切。我们将以缩印本作为考察底本,对“翕”字条和其它字条类似的失误进行分析,提出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只除是此地偏。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播;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恰便似弩箭乍离弦”[注释]①油葫芦:杂剧里的曲牌(即曲调)名。九曲:《河图》:“河水(指黄河)九曲,长九千里,入于渤海”。②此地偏:是说此地偏偏得见,承上句“何处显”说的。③齐梁:齐:周朝国名。在今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梁:战国时国名。今河南开封。秦晋:秦:周朝国名,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晋:周朝国名,今山西、河北南  相似文献   

10.
张巡籍贯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史之乱时,张巡血战睢阳,力抗叛军,以身殉国。新、旧《唐书》皆有传,历代诗文也有不少谈及他的生平、籍贯的。然而,说法不一,“邓州南阳说”“蒲州河东说”“睢阳说”莫衷一是。笔者翻阅了大量资料并经实地考察证明,张巡祖籍在唐代蒲州河东(今山西芮城),出生地在邓州南阳(今河南邓州),战死在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因殉国时,身首支离,三地皆招魂而葬。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三册《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河阳”一词的注释为“[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这条注释仅说明了“河阳”一词的来由,未点明是一个古地名,欠妥善。“河阳”应是个古地名。根据《辞海》中“河阳”条释:“古县名。春秋晋邑,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愚公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人张祜,众多唐诗选本记作河北清河人或河南南阳人,其所作《宫词》,也多以为是一首五言绝句。其实,张祜并非清河或南阳人;而是河北交河(今泊头市)人,《宫词》也非绝句而是一首律诗。 一、关于张祜籍贯 近年出版的《唐诗选注》(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新选唐诗三百首》(武汉大学中文系选注)说张祜是河北清河人,《中国古典文学词典》(江西人民出版社)、《唐诗选》(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则认为张祜是河南南阳人,又说“一作河北清河人。”其实,远在宋元时期,张祜的籍贯就已搞乱。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写作清河人,元人辛文房作《唐才子传》,写作南阳人。而宋人的《广舆记》则作河间人(交河属河间府辖),元人《尚友录》直接写作交河人。据笔者小考,张祜确为交河人。  相似文献   

13.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此阳城原属何郡?在今何地?历来说法不一。大抵旧说有二:一为颍川,一为汝南,都见于《汉书·地理志》;惟汝南郡是汉代所置。1959—1960年间,《光明日报·史学》有一次讨论,并产生宿州新说。1975年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秦·山东南部诸郡图》,则置阳城县于南阳郡,又产生第四说。据笔者所知,南阳说原始倡于杨国宜同志。四说之中,宿州说最无根据,早经否定。颍川说也多疑窦,主要的是该郡乃秦灭韩后所置,其地从未属楚,而陈胜是故楚国人,所以决不是他的出生之地。南阳说是近年最新之说,而且绘入历史地图册集,流传较广,影响巨大,似成定论。但联系此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气壮山河的农民大起义的前后活动事实,这一新说也还是可以商讨的。  相似文献   

14.
一、南巢《尚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孔传》(汉孔安国传):“南巢,地名。”《孔疏(唐孔颖达疏):“桀奔南巢,汤纵而廹,故称放也……《周书序》有‘巢伯来朝’。传云:南方远国。郑玄云:南方远国,《世本》一见者。桀之所奔,盖彼国也。”《春秋·文公》(经文):“十有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都知道 ,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更替是有相互联系的。现在大家一起来看各朝代名称的由来 :夏 :禹治水有功 ,舜让位给禹。因禹原为夏氏部落首领 ,故国名为“夏”。商 :汤灭夏后 ,因为他们的始祖曾居住在商地 (今河南商丘 ) ,故以“商”为国名。周 :周武王灭商后 ,因其父周文王曾居住于岐山下的周原 ,故以“周”为国名。秦 :秦始皇的祖先曾是周孝王的马夫 ,因喂养马有功 ,被赐为“赢”姓 ,封地在今甘肃天水 ,后扩大到秦 (今陕西 ) ,于是立国号为“秦”。汉 :垓下之战 ,项羽兵败自刎 ,刘邦统一中原后 ,因自己曾被封汉王 ,故立国号为“汉”…  相似文献   

16.
课本第208页《清朝疆域》图中,有“盛京”即今“辽宁”;但“西宁”却用“青海”取代之;“伊犁”辖区也标上了“新疆”,这与课本中省级行政单位名称不符,古今地名杂用,不妥。历史地图与古今地名的混用@佚名  相似文献   

17.
一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一说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郡望是昌黎(今北京市通县东),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其余七人是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推崇儒学,力排佛老;反对六朝以来的艳丽文风,主张以自由的散体来代替僵死的骈体,提倡文道合一、文以载道,提出“辞  相似文献   

18.
《屈原列传》中有“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一句,教材注“商于”曰:“秦地名,现在河南省内乡县一带。”“商于”似指一处地方,实则不然,“商于”指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和于(於)(今河南内乡县)两邑。查陈子展《楚辞直解》可知:“商、於(即‘于’)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一般以为伊吾县始置于西晋,地望在今甘肃省安西县之北境。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伊吾县,晋置,后魏废,故冶所在今安西县北。”《辞海》(1979年版)说“伊吾县,晋置,冶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北。”而《中国历史图集》则绘晋伊吾县冶于今兰新铁路柳园车站附近(即安西西北)。诸书虽然均以伊吾县始设于西晋,大致地望在今安西县北境,但对伊吾县冶具体地理位置却各有不同的解释,并且,不能指陈出可以令人信服的证  相似文献   

20.
读关剧《窦娥冤》,颇有地理概念含混不清的感觉。今人引述此剧,于地名大都语焉不详,甚至避而不谈;间或有明指者,又往往未加深察,以至出现错误,引起争议。弄清《窦娥冤》的地理概念,对于原著的理解、欣赏和改编,应该是有益的。 考证《窦娥冤》地名,首先牵涉到版本问题。《窦娥冤》版本今存者有三:一为《古名家杂剧》本,传为明陈与郊编,明万历戊子(1588年)龙峰徐氏刊(下称徐本);一为《元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