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孙彦杰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5):91-93,86
从现实发生的事实中选择可以报道的新闻题材,依据和标准是题材的新闻价值;报道题材有无新闻价值和新闻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事实所具有的能引起社会关注的程度;而正确鉴定和判断题材的新闻价值,记者既需要新闻敏感,更需要具有哲学的眼光.只有用哲学的观点思考和分析报道题材,才能在更深层次上准确把握事实的新闻价值,从而使新闻报道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之所以会有生命短暂的垃圾新闻,正是因为记者对题材缺少一种哲学的思考和把握.  相似文献   

2.
好的新闻作品,能让读者“第一眼”就被打动.新闻事实分为四类,即概括事实、骨干事实、背景事实、细节事实.记者运用这四种事实采写稿件往往能够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3.
新闻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途径,记者提问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近些年来,新闻采访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有许多方面值得总结和提炼。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的直播过程中,最为接近新闻事实的前方记者极为关键。称职的前方记者应具备良好的发现能力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5.
记者新闻采写把关意识的强弱,关系到整个新闻实践的成败。因此,记者要增强把关意识,采写中要把好政治导向、依法行事关、新闻事实关、保守秘密关。记者采写把好关,不令是对、总编负责,更重要的是对报纸负责,对党的新闻工作负责。  相似文献   

6.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新闻赖以生存和显示自身价值的基础.“用事实说话” 既是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一种基本方法.在用事实说话的前提下,记者显示新闻价值的有效途径便是新闻角度的选择和运用.新闻写作唯有选择到最恰当的角度,才能最充分地显示新闻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软新闻”通常又可称为非事件新闻 ,是以生产、经营、科研和其它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成就、经验、习惯性做法等为内容的报道。它本身不是最新发生的 ,也没有完备的主体内容和时限 ,而是已经存在一段时期 ,侧重事件发展变化中的阶段性、概貌性和倾向性的内容 ,是一种关于“面”的报道、“宏观报道”或称“组织性、观点性新闻”。“软新闻”因其“新闻质”是隐性的 ,往往主观色彩较浓 ,真实性难以把握。“软新闻”报道在主题的提炼过程中 ,允许素材和新闻之间存在差异 ;但如果真实性“尺度”把握不好 ,则可能丢失信息 ,曲解事实 ;同时 ,媒介生态…  相似文献   

8.
新闻与文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新闻是通过复制真实来张扬真理,匡正时弊;文学是通过塑造真实来扬善弃恶,倡弘正义。在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个终极目标上,新闻与文学殊途同归。新闻的文学性是人们的审美需求。为了增强新闻的形象性、可读性,高明的记者往往综合运用多种文学性修辞手法展现出新闻事实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事实是客观存在,新闻事实是事实的一部分,也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作为反映新闻事实的信息,并非事实本身,而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新闻价值也非新闻事实的特性,而是新闻信息的特殊属性,包含真实、新鲜、重要三要素  相似文献   

10.
优秀的新闻图片除了提供明确的事实外,还以其内涵的“审美意蕴”促使读者思考。新闻图片的审美意蕴是记者、新闻图片、读者三方互动的产物,缺少任何一方,都无法实现审美意蕴的传递。其中记者是审美意蕴的发现者,新闻图片是审美意蕴的呈现者,读者则是审美意蕴的实现者。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消息来源对媒体再现客观世界的影响,指出消息来源应该不偏不倚,公正客观,并且在相对复杂的事件中,消息来源最好以记者实地调查采访为主。  相似文献   

12.
在行业新闻报道中,除了记者自身的素质外,新闻稿的优劣与记者在行业报道中能否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自我定位是否准确有很大关系。在行业新闻的采写中,记者要努力融入该行业,吃透行业政策是正确把握大局的关键,注重从行业会议、部门活动中挖掘新闻线索,结交行业中的人士、专家,及时展现本行业最新研究成果,注意积累,提升立意,全方位展现行业的成就,营造良好氛围。同时,记者要跳出行业窠臼,回归新闻本身,有充分的大局观,要处理好该行业的负面新闻,并且正确把握行业报道的两重性,深入挖掘采写独家报道,达到新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的直观形象性往往给人以客观真实感。然而电视的技术特性却为操作者主观性因素的渗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主观性因素对电视新闻真实性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和危害性。记者编辑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新闻的真实性;电视媒体的倾向性直接左右着记者编辑的群体意识,进而影响新闻舆论导向。因此记者编辑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和客观公正的职业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深度,使新闻报道能够准确把握或接近客观事物的本质真实;同时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制约机制,有效限制、弱化电视媒体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4.
新闻应当真实是全世界新闻界的共识,然而,在实际新闻工作中,中西方都出现了新闻失实的现象。中西方新闻界产生新闻失实的原因既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因而遏制与防治新闻失实的措施亦有同有异。因此,要正确对待新闻失实现象,借鉴西方新闻界的经验,寻找适合我国实情的抑制新闻失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现有对新闻语言特征的界定往往局限于把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进行对照,试图从文学语言这一特定参照系里厘清新闻语言的本来面目.这种方法虽然便于从学理的层面讲清问题,但却给学写新闻的人设置了一个思维障碍.其实,好的新闻语言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文气,一种节奏.  相似文献   

16.
新闻人的知识视野、价值体系直接决定了其作品中对实事的择取是否审慎、意见的权衡是否公允、资料分析是否严谨、所报道的事件个案是否与更大的结构问题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认识,现有的新闻采写课宜改变单纯训练采写能力的狭窄思路,而应考虑系统引入社会学知识、理论、方法,力求让学生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以及深入社会的观察体认,在新闻实践中能充分考虑事件或问题背后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张力,紧密结合历史现实展开对新闻事件的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从6个方面分类剖析了当前报刊上新闻报道标题的错误问题,以提示新闻采编人员“不应该那么写”。  相似文献   

18.
新闻学教育应是一种职业教育,要引导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大量实践中逐渐树立"活新闻意识",确立职业情怀、专业精神。实践环节在新闻学高等教育中应占据核心地位,而不是目前的辅助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新闻摄影专版,是以几张到数十张的新闻图片来替代文字描述,达到信息传播目的的新闻报道形式,其也是目前报业媒体中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之一。新闻摄影专版具有文字与图片统一、新闻性与艺术性统一、关联性与独立性统一的特点。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就对摄影记者提出了如下要求:一要具备深度报道的能力;二要具备良好的文字功底和文字表达能力;三要提高自身的“版面”意识;四要杜绝“摆拍”恶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