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2月11日,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夫人沈谱,从北京写信给四川内江县,盛赞范长江家乡的农民记者在成长。信中说:“在长江同志的家乡,第一个发展起来了农民记者的队伍,这确实令人兴奋。他们心胸开阔,深入实际,用真理说话,用心血写稿,写出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新闻史上,范长江的贡献堪称彪炳千秋。其最辉煌的一笔,就是对中国西北角的考察采访。一、范长江考察西北的原因和目的说起范长江考察西北,可以追溯到1933年。这年1月,日本侵略者进入山海关,在北京大学读书的范长江受到震动,他走出书屋,参加了“辽吉黑热抗日义勇军后援会”和“北大学生长城各口抗日将士慰问团”。这些社会活动,使他开始了对抗日问题的研究,并与部分同学成立了“1936年研究会”。通过研究,他“认为抗战爆发之后,沿海一带不可能旧守,抗战大后方将在中国的西部。”他还与青年朋友发起组织“中国青年西部考察团”,拟通过考…  相似文献   

3.
今年夏天,一个雷雨刚过的下午,我们慕名访问了名记者范长江的胞弟范长城。63岁的范长城,身材不高,头发已经花白,离休前是四川省内江市歌舞团导演。谈到长江,他深情地说:“长江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为创建和发展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临窗的茶几前,摆着本《范长江传》,他凝视着书面长江的肖像,告诉我们:“长江1970年冬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1979年平反,我到北京参加追悼会时就想:如果把长江这个爱国知识分子追求真理,走上革命道路的奋斗经历写出来,对青少年的成长很有好处。”  相似文献   

4.
范长江同志离开我们18年了。回忆他的生前,我曾在三个不同时期和他有过接触,并在一起生活过。第一次是1940年在重庆,我在长江同志直接领导下的国新社重庆办事处工作近一年。长江同志早在新闻界享有盛名,我对他怀有敬慕之情,能在他领导下工作,自然感到十分高兴。国新社是由长江同志和我国新闻文化界一些知名人士发起创办的。国新社在重庆同新华日报的关系至为密切,是两个并肩作战的兄弟单位,共同为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到底,反对国民党妥协投降的行径而斗争。在重庆,长江同志还是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领导人。“青记”在“陪都”团结了相当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引导他们走向进步,做了种种有利于团结,有利于抗战的新闻报道,或至少取客观、中立的地位。长江同志在重庆期间,还进行了极其广泛而频繁的社会政治活动,特别是在新闻、文化、学术各界里及其他上层社会人士中,做了大量的有益于抗战,有益于进步的工作。当时,虽然长  相似文献   

5.
1940年10月底,重庆《新华日报》派我到昆明采访,主要目的是访问云南地方实力派龙云将军,并走一趟重新开放的滇缅公路。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社长范长江同志和我结伴同行。龙云在连年军阀混战中以武力统一了云南。抗战以前,他已培植了一支完全由他指挥、给养由地方自给的正规滇军三万多人。在政治上他对国民党中央政权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形成“半独立”的地方实力派。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中央与云南地方当局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6.
长江的风格     
无私无畏长江同志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回忆往事,他那爽朗的笑声常在耳边萦绕。他经常同我一起跨上战马,在抗战前线采访,常听到他亲切地喊我:“赶快加鞭走路,天快黑了!”雨天,曾在山头上露宿,有时,连饭都吃不上。但不论在任何艰危的目子里,他总是乐观、健谈,把一切困难,险阻都踩在脚下,我经常从他的实际行动中汲取力量和鼓舞。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之后,我在上海“记者座谈”的集会上认识范长江同志,当时他在上海《大公报》而我在《新闻报》。他当时谈采访西安事变的经过,对我们既是新鲜见闻,又是极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2009年大学毕业后,我在四川省内江日报社任职记者。恰逢内江市承办纪念"新闻巨子"范长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不少新闻界泰斗和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应邀来访。作为范长江先生故乡报社的记者,我有幸采访了莅临内江的中国记协名誉主席、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同邵老的一面之缘,对我的新闻观产生了不小影响。  相似文献   

8.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  相似文献   

9.
在52年以前,我有幸被介绍到在长沙新创办的国际新闻社工作,名记者范长江是这个社的社长,我从此就当了他的一个学徒。我随长江工作了两年,以后由于皖南事变后国新社在国统区的机构统统被封闭掉,我就再没有同他在一个单位工作,但是,我作为国新社这个革命组织的成员,还继续受到他的多方关照,他办新闻事业的思想和作风,还一直影响着我。长江比我大7岁,他在20—30年代,正好经历了国内许多重要事变。他当过兵;参加过“八一”南  相似文献   

10.
陈默  唐祖论 《传媒》2000,(11):45
去年10月。是《大公报》名记者范长江诞辰90年周年纪念日。那天,经徐开垒学长的引荐,我们有幸拜访了冯英子老先生。他是抗战期间和范长江生死与共、情如兄弟的历史见证人。冯英老虽已年届耄耋,但依然精神矍铄。记忆清晰。说起六十多年前的往事,他仍是那样的情不自禁…… 长江来电邀我共甘苦  相似文献   

11.
我从三十年代中期起,就在上海同范长江同志相识。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时局的改变,又先后在武汉、长沙,桂林和他相逢,并有一个短暂机会,在桂林“国新社”朝夕相处。解放后,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由于工作和其他关系,仍有若干接触。长江同志是我所尊重的卓越的新闻战士,也是我的诤友。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栩栩如生。他被万恶的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致死的冤案,虽已平反昭雪,但我仍然觉得我应该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我怀念长江同志的哀思,来表达我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12.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希望做却还没有做的事情,就是很想写一篇回忆录。我说你想写哪一段,他说想写1947年延安撤退,跟着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时候。因为那一段除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以外,文化界跟着走的一个是陆定一,一个是范长江,新闻记者只有他一个。从延安撤退到全国解放是他一生最宝贵、最值得回忆的经历。”这是  相似文献   

13.
近读几篇人物专访,受益之余,发现其中有如下疏漏: “告诉我们:长江1970年冬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新闻知识》1990年第10期《沿着长江的足迹——访范长江的胞弟范长城》)。“四人帮”的结成是在1973年党的“十大”使王洪文当上了党中央副主席以后的事。在此以前尚无这种特定含义的“四人帮”,故1970年范长江之死,应称被林彪、江青一伙迫害致死,不宜提“四人帮”。“张学良卫队团团长孙铭久”(同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西安事变纪实》(申伯纯著)一书中有“张的卫士营营长孙铭九”之说(p105、  相似文献   

14.
第六章一份艰难的刊物 1937年上海失陷后,大批文艺工作者从香港转往内地。茅盾也是如此,到香港后,转往广州,又挤上了北去的列车,来到长沙。长沙已有在街头宣传抗战的宣传队,十分热闹。茅盾在长沙除了参加长沙文艺界为他举行的一次茶话会,还应邀去作了一次公开演讲。演讲的第二天,便有人上门请教。德沚把客人引进来,茅盾才看清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他穿着半新的黑色棉袍,浅黑色的脸颊上,一双富有南国特色的深陷的黑眼睛。他彬彬有礼地说: “昨天在‘银宫’听了沈先生的演讲,颇有同感,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抗战尽一分薄力。我也爱好文学,苦于没有人指教,听说您到长沙,我就想听听您的教诲。昨天从张天翼先生那里打听到您的住址,所以就斗胆来此请您赐教。”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春末的一天,邯郸丛台区81岁的离休干部赵成晓老人的家里,来了两位范长江家乡四川内江的特殊客人,他们专程为筹备中的“范长江纪念馆”迎接一件60年前的“马褡子”而来。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 11月 16日,四川新老新闻工作者、中央驻川新闻单位记者以及部分企业老总共 100多位代表,汇聚景色迷人的碧峰峡,纪念世纪之交第一个中国记者节,围绕“新闻宣传与西部开发”这个主题展开讨论。全国记协副主席、省记协常务副主席姚志能主持会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江打来电话祝会议成功。   一、向长江学什么   1937年的 11月 8日,以著名记者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作为范长江家乡的新闻工作者纪念记者节,应当学习范长江革命精神,以高度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为西部大开发营造良好的…  相似文献   

17.
1995年是韬奋先生诞辰100周年,又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不由得使我想起抗战年代,韬奋先生带领生活书店一班人,为促进抗战和争取抗战胜利而艰苦奋斗的往事。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抗战主张,韬奋先生主编的《生活》周刊积极响应,呼吁“停止内战”、“争取民主”以“实现抗战”,并参与组织和领导救国会,为抗日救国而奔走呼号 韬奋先生充满爱国  相似文献   

18.
去年,我在北京参加中国记协举办的“全国新闻奖获奖者研修班”,我们61名学员,不论是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还是全国百佳新闻奖、中国新闻奖的获得者,在大家的心目中,范长江是新闻界永远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之所以能荣获全国最高层次的新闻奖,与受范长江同志的思想、品质、作风的影响都是分不开的。研修班的教材里有一本《范长江新闻奖文集》,看到长江同志各个时期的照片、生平介绍和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写给长江的亲笔信,更加激起了我们对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和卓越领导者的崇敬和怀念。我们渴望更多地了解长江和“长江精神”。说来也巧,范长江同志的胞弟范长城一家就住在研修班附近的香山黄土坡海军干休所。一天傍晚,中国记协中华新闻信息报社秘书长王炳尧,带着我们一行三人,到范长城住处作了一次难忘的采访。  相似文献   

19.
达文 《青年记者》2005,(8):33-35
严怪愚先生不畏强权、忠直敢言、独来独往的胆色与人品,一直为人所仰慕和钦佩。抗战期间,他是第一个在全国揭露汪精卫叛国投敌的新闻记。1946年冬,范长江陪着严怪愚到南京梅园中共代表团驻地拜望周恩来。周恩来称赞:“《力报》确实是一张不简单的报纸,是一张坚决抗日的报纸,严怪愚先生确实是一位有勇气的记。”  相似文献   

20.
记得1981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搞过一次记者问卷调查,其中一栏叫“你最崇拜的记者”,我当时填了两个人:范长江、斯诺。未曾想到10余年后,我居然荣获“范长江新闻奖”。但自当记者之日起,我便以范长江为榜样倒是实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