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都大学是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典型代表。文章从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大学文化三个方面对城市型综合大学进行了研究,提出办学定住为综合型、教学型、地方和应用型本科大学;办学特色体现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校服务空间和地域方面;最后提出大学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具体表现在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香港理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富有特色。在物质文化层面上,建筑风格体现应用教育的理念,楼宇命名助力校企合作,人性化、开放式设计体现人文关怀。在精神文化层面上,通过校训、校徽和校长徽章凝练大学精神。对内地高校的启示还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要充分反映和体现学校追求与办学定位。应当长远规划,从细节着手,师生全员参与。  相似文献   

3.
略论合并高校办学理念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静 《教育发展研究》2004,24(12):81-82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办学实践,历史地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生成的。它既是历史价值的反映,又是现实价值的体现;既有传统精神的承袭,更有时代使命的催生。可以这样认为,办学理念是一所高校的价值追求和内在灵魂。高校合并后的办学理念的培育,涉及到办学思想、大学文化、学科专业、组织制度以及人力资源等许多重要而复杂的层面。合并前各校的组织使命表现为其固有的精神理念和制度层面,这种理念及其制度化,就构成了该类组织的基本文化内涵———大学精神。合并后,新的理念和精神必须重新确定,这就意味着被合并的各所高校曾经拥有的…  相似文献   

4.
大学文化作为大学的灵魂和精神内核,不仅是高等院校办学思想和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反映。大学文化可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微观层面的大学文化主要是指大学人在以大学为载体进行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为学校教职员工所认可和秉持的思想理念、精神气质、文化氛围以及价值追求等精神文化的总和。高等院校应正确认识大学文化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明晰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强大载体和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育坚实后备力量;加强大学精神建设,凸显大学文化内核;加强大学文化特色建设,凸显大学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5.
大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追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对职业生活、学术工作的满意程度,其本质特征是教师身心的和谐。生理幸福感缺失、心理幸福感缺失、情绪幸福感缺失和精神幸福感缺失现象正袭扰着当今转型期的大学教师。大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既体现在社会层面,也体现在学校层面和个体层面。追寻大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既要有社会的关注,也要有学校的关爱,更要有教师自身的关心。  相似文献   

6.
大学办学定位如何走出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已经由社会的边缘走到了社会的中心,大学如何确立自身使命,明确自身的定位,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多样性的需要,是凝聚自身办学特色、提升自身办学水平的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大学”的问题,即大学的办学定位问题作为大学办学的顶层设计,自始至终一直是大学教育的决策者、办学者、管理者共同关注的话题。这涉及学校类型定位、学科结构定位、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几个方面。大学办学定位的确定,主要应依据大学自身清晰的办学理念,大学自身的社会定位和功能定位,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最体现学校特色、最体现学校学术优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专业的建设上,以凝聚学校的品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我们讲的"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办学的历史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而校风、学风正是学校独有的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大学精神反映了学校独有的价值取向,呈现了大学的品格。大学精神也是指导大学行为的基本信念、基本准则。大学的领导应该有体现创新精神的办学思路和科学的教育理念,从培养创新性人才来讲,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8.
特色办学对高校发展意义重大。山东工商学院在特色办学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山东工商学院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实施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并且从学校层面提出"培养具有新儒商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高校办学特色需要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还必须符合各自学校的办学实际,还要体现区位优势。特色的凝练需要将人才培养过程、培养体系、培养模式统领起来,在学校层面有统一明确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理念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规定,它决定着大学的价值选择和发展方向,规范着大学精神、大学文化;而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也集中反映着对大学的本质、功能与办学规律的理解和价值追求,体现大学理念的基本要求。三者紧密相联,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大学"这一社会存在所应有的基本内涵及其所应展现出的基本品格,并内在地规定了大学发展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10.
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是广义的大学文化概念中的三个层面。大学精神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办学理念是办学者确立的独特的办学指导思想;校园文化是以师生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特有的文化现象。大学精神是构建办学理念的基础,校园文化是贯彻办学理念的手段和措施,大学精神则通过办学理念作为中间环节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对校园文化形成质的规定性和导向性。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文化及其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弘扬办学传统基础上、在长期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形成和创建的具有本大学办学传统和特色的精神理念,这种精神理念具体体现在大学教学、科研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学行为、物质环境和大学形象建设等各个层面中。创建优秀的大学文化,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需要提炼优秀的精神文化,积极进行制度文化的创新,倡导优秀的行为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一脉相承的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12.
申明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1):126-128
大学文化特色,是指一所大学中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体系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个性,这种"独特个性"是为一所大学所独有。其个性通过大学文化空间(校园)、主体(大学人)和内容(以知识和学科、专业为其核心和基础)体现出比较固定的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和优良性,体现在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等大学价值观念上,则表现为大学的精神文化特色;体现在大学各种教学、行政、学生管理制度和奖惩条例、组织架构之中,则构成大学的制度文化特色;体现在大学校园建设的硬件设施之上,则表现为物质形态的文化特色;体现在教学、科研、文化、体育等活动之中,则表现为大学活动文化特色。大学文化特色的内涵非常丰富,体现在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活动文化等各个层面上。最主要的是:独到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独特的校风、学风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优良的制度和制度精神;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师资、学科;与众不同的活动文化传统和活动"品牌";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论大学文化及其养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学校传统和学校作风的综合体现,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大学从本质上讲是学术机构,发展学术、追求真理、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因此,建设民主、科学、平等、高效的制度文化,是当前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大学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既来自现实社会,服务于社会,又高于现实社会,因此,大学必须重视建设优良的环境文化,坚持以经过精心设计、改造的物质环境和经过选择提炼的精神环境熏陶学生,让整个校园环境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校训与近代中国大学精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校训可谓源远流长,而最能展现大学精神的是学校不同时期确立的校训和校风。“校训”是学校办学思想、化精神、建校传统、办学特色、道德要求等丰富内容的集中体现。我国近代名大学的校风,常体现于其别具特色的校训之中。研究历史上名大学的校训,可以重拾大学的传统与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创新发展的源泉,从根本属性上决定着民族的品质个性和精神气概.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反映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更要体现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引领社会进步.基于这一认识,学院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更高的层面和更宽广的视野中加以审视和思考,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初步构建了"一个统领、三个凸现、一个追求"交互渗透,开放延伸的校园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6.
试论大学精神的形成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最初是在大学校长或大学创办人提出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中蕴含着;大学精神的形成从内容上看:起始于认识,形成于实践,完成于再认识和再实践;从形式上看:分提出、认同内化和提炼归纳、完善定型、传播肯定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大学校园文化以其内隐方式引导、凝聚和激励全体师生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其外显方式展示学校品牌形象,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学精神和大学品牌的重要体现。本科办学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伊犁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也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提高、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用大学文化引领高校内涵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高校建设重心转向内涵发展之时,应该用大学文化建设来引领.通过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建设,克服大学发展中存在的功利性、趋同性、合力和活力不强等现象.要把大学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在凝练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上,体现在凝聚高层次创新人才上,体现在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创新人才上,体现在完善学校制度设计上,体现在建设富有品味的校园风貌上.这既是把高校领导干部培养成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基本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体现.  相似文献   

19.
金陵女子大学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影响最大、办学最具特色的女子大学,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挖掘其在中国近代性别文化激烈冲突时期的办学过程,必将对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发展女子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个人层面性别冲突来看,金陵女子大学培养出高素质的女性知识分子,增强了女性群体意识;从家庭层面性别冲突来看,金陵女子大学学生打破"贤妻良母"式的传统期待角色,作为职业女性立足于社会;从社会层面性别冲突来看,金陵女子大学勇于面对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在争议中坚持女性特色办学.  相似文献   

20.
1.什么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利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遵循和反映社会进步、教育发展规律的共性要求,又体现特定学校的个性特点。校园文化产生于学校,存在于学校,惠及师生,辐射社会。它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积淀,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办学品味、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办学水准及办学成果。一般认为校园文化由校园物质、制度、精神及行为四个层面的文化组成。其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建筑、器材等硬件设施,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指用以规范师生行为的各种政策、制度等硬件配置,是校园文化的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