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确定精细地球重力场在地球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地球重力场结构由地球物质分布结构所决定,重力场信息反映地球内部密度分布信息。重力异常,即实际重力场与处于流体静力平衡理想地球体的正常重力场之差,揭示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非平衡状态,对应地球内部的密度异常,是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的动因。测定重力异常是目前探索地球内部结构的三种手段(包括地震波传播分析以及地磁场测定)之一,重力场提供了反映地球内部构造的“一面镜子”。通过重力异常可反演密度异常,但这一反演问题不确定;  相似文献   

2.
确定精细地球重力场在地球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地球重力场结构由地球物质分布结构所决定,重力场信息反映地球内部密度分布信息。重力异常,即实际重力场与处于流体静力平衡理想地球体的正常重力场之差,揭示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非平衡状态,对应地球内部的密度异常,是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的动因。  相似文献   

3.
《宁夏教育》2008,(4):41-41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地球的中心——下地幔比此前想象的更软。 下地幔位于地表以下660公里至2900公里处.位于外地核上层:此处的压力和温度极高,物质不再以地表的岩石形态存在。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说,由于无法直接采取地球最深部的物质样本,科学家们一般通过观测地震波的速度来确定这些物质的密度和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4.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地区的重磁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岩石物性特征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对研究区的重力场和磁力场异常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重力场和磁力场特征及其成因,推断了研究区断裂构造体系,探讨了该区重力异常、磁力异常和断裂之间的关系.为该区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大陆科学钻的地学意义地球内部的结构 ,人类无法直接观察。到目前为止 ,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 ,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当地震发生时 ,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 ,产生弹性震动 ,并以弹性波—地震波 (纵波、横波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纵波 (P波 )传播速度较快 ,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而横波 (S波 )传播速度较慢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根据地震波的这些特点 ,人们通过它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衰减规律的记录、研究 ,来了解地球内部情况。若将收集到的地震波记录输入电脑加以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科学家研究表明,数十亿年前,原始地球是一个刚从太阳星云中分化出来的接近均质的物体。主要由碳、氧、镁、硅、铁和镍等元素组成,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放射性元素的辐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那里的温度逐渐升高,因而物质就有了可塑性,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不同圈层间存在着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7.
压强、密度及重力加速度是地球内部物质的最重要的物理参数,而“初步参考地球模型”(PREM)给出了这些物理特性的一些具体数值.通过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PREM数据,得到了地球内部压强、密度及重力加速度随半径变化的具体函数关系式.这些准确无误、简单明了的函数关系式为更深入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由地球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产生的,而物体随地球绕地轴转动需要的向心力,也是由地球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那么,若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加快,物体所受的重力会不会变化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探讨重力与万有引力之间的具体关系,下面具体讨论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地球和空间科学的研究领域由地球内部延伸到星际空间,包括这个广大区域中不同层次的结构和物质组成,以及物质的运动和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其目标是以物理或化学为基础,认识我们生活的地球和她周围的宇宙空间,了解地球本身的运动规律和其他星体对她的影响,为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防灾减灾,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地球在长吗     
经常听到同学们提出这种好奇的问题: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一天天地长大,地球是不是也在长大呢?匈牙利的物理学家拉斯诺·爱德耶特经过长期的研究后宣布,地球没有缩小,相反,它的体积还在不断扩大。拉斯诺·爱德耶特教授说:地球的外壳是由地壳形成的,地壳下面是中间层,中间层里是由核壳和核心组成。中间层、核壳和核心的成分是一样的,都是由各种含硅(石头)的物质组成,只是密度不同。核内的密度最大。核心密度大的物质不断渗透到核壳中,而壳中的物质又不断渗透到中间层。这样,它们的密度就变小了。所以,地球的平均密度总是在不断地减少,那么,地球的体积也就随着不断地扩大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地下洞室群区域地应力分布繁杂多变,勘测点因数量有限难以反映初始地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考虑工程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河谷的发育演化史等因素,提出综合反映工程区复杂地质条件及地层剥蚀过程的地应力场二次反演方法,揭示工程所在区域的三维地应力场分布特征,为地下工程的开挖加固设计提供更加准确的基础资料。创新点:1.基于地应力场反演基本理论,建立逐步回归-差异进化-支持向量机模型(SR-DE-SVM)的二次反演非线性模型;2.通过SR-DE-SVM算法计算流程,成功模拟工程区域地应力场分布。方法:1.通过工程勘测分析,推导出构造运动对工程区域地应力场分布产生的影响(表5和图13);2.基于智能反演方法,构建SR-DE-SVM的二次反演非线性模型(公式(10)),得到SR-DE-SVM算法的计算流程(图2);3.通过数值仿真模拟,结合地质历史的发展过程,验证所提出的二次反演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图10和11)。结论:1.工程区域内初始地应力水平属中等,主要受到岩体自重与构造运动的双重影响。2.SR-DESVM二次反演方法可更加清楚地明确初始地应力形成的主导成因,且更加准确、高效和真实地模拟工程区域三维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3.围岩类别对黄登地下洞室群区域内的初始地应力场影响不大,仅在断层带及III、IV类凝灰岩夹层带切割部位有显著的应力释放效应。  相似文献   

12.
[地球的内部圈层]难点的突破卢前荣“地球的内部圈层”这节教材有两个难点:一是地幔,学生搞不清地幔物质成分、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二是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学生对三者位置、圈层划周容易混淆,并导致地壳与岩石圈的概念分不清。前者是由教材分析确定的,后者是...  相似文献   

13.
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研究了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与三维地形绘制以及显示技术。详细描述了重力异常场数据三维模型的构建及可视化显示。在Visual C 开发环境下,引入OpenGL三维图形标准,实现了空间离散重力异常数据的可视化,为物探解释人员提供了形象的可视化工具,也为一般场数据的可视化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规则形体重力异常场为正演模型,基于Matlab平台运用位场的梯度算法、解析延拓算法、边界提取算法进行模型试算,总结了这3种位场数据处理算法的特点。梯度算法能识别和分离不同场源的异常;解析延拓算法能够压制和突出深部或浅部场源信息;边界提取算法能以阶跃或梯度带的形式反映场源体边界。最后运用位场数据处理算法结合数据挖掘的视角对塔里木盆地的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处理及解释,得到研究区域主要断裂系统的分布为平行于盆地,走向为NE,NW,NEE。  相似文献   

15.
<正>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4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如果确实存在外星生命,那么它们可能适应比科学家们想像中更加极端的环境,因为巨大的重力似乎对微生物并没有产生太大的作用。近日,日本海洋与地球科学技术研究社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比地球重力大40万倍的超重环境下,多种不同种类的细菌仍然可以存活和繁殖。最新研究表明,外星生命生存的环境范围可能要宽得多,它们甚至还可能存活于由陨星撞击和喷射产生的高重力环境中。如果是这样,那么行星之间的生  相似文献   

16.
地球表面异常寒冷的地区积雪常年不化,时间久了,就形成了蓝色透明的冰层,冰层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沿斜坡缓缓移动,逐渐形成冰川。冰川以结晶的冰川冰为主体,还包含一定数量的空气、液态物质和岩屑。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和北极地区,中低纬度的高山也有冰川存在。地球上的冰川大约有2900多万km2,占陆地面积的11%,全球淡水资源的4/5积聚在冰川中。  相似文献   

17.
地球资源卫星是勘测和研究地球自然资源的人造地球卫星.通过卫星上的多光谱设备等得到各类资源的特征、分布情况,为研究地球资源提供卫星信息.在现代地震灾害监测中,地球资源卫星能够及时获取灾区的震后情况,为组织地震灾区的救灾工作提供详实、准确的信息.本文就地球资源卫星在地震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图表不仅是研究地理学最必要的工具,而且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在地理教学中,把图表和文字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地理知识反映在图表上,使图文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进一步将知识具体化和规律化,可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图表法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一节中的应用作一探讨。“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对地震波的研究;二是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概况和特征。在教学中分别利用简图突出的表现性、简表明晰的概括性将本节内容分层阐释。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复习旧知识(一)…  相似文献   

19.
影响地球大气垂直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很多,本文尝试利用麦克斯韦速率分布等对分子受到的地球引力及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进行量化比较,进而得到二者关系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对比大气的垂直结构,反映它们对大气稳定分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气液两相流研究中,相分布、相速度等流场特征信息对深入了解流动机理、提高模型计算精度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气液流动的复杂性与随机性,使得它们的准确测量较为困难。该研究基于快速电阻层析成像技术,首先对垂直向上气液管流中弹状流流型下多种工况的流动结构进行图像数据采集与重建;然后通过互相关算法得到轴向速度场分布,并与漂移流模型进行对比;再对按时序排列的横截面图像序列进行调整得到正确比例的空间三维图像;最后获得段塞长度、频率等特征信息。结果表明,快速电阻层析成像技术可以测得速度场分布、段塞长度、频率等特征信息,可用于优化与这些参数相关的理论模型和经验关系式,有助于提高气液两相流的模型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