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语》句尾语气词的连用不但频率高,种类多,而且其组合形式和表达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对《论语》一书中所出现的10种二合语气词和3种三合语气词做了结构和语义的分析,旨在说明这些句尾语气词连用极大地丰富了《论语》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由于在句中的分布不同,语气词表现出来的语气也不同,本文就《论语》语气词的句法类型进行考察,从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可分为三类: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尾语气词。  相似文献   

3.
古代汉语的句尾语气词"乎"有诸多用法,基于此,旨在对《吴越春秋》中句尾疑问语气词"乎"进行穷尽性描写,以说明本书中"乎"表示反诘语气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句尾语气词"也”在古代汉语中主要表示静态的肯定和判断.近代汉语中"也”的使用范围扩大,增加了表事态变动的新功能.<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不仅保留着它在古汉语中的用法,而且具备了与语气词"了”相同的表示事态变化的功能.这时的语气词"也”已经基本上兼并了古汉语语气词"矣”的用法,成为了使用最普遍,用法最灵活的表示事态变化的语气词.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的许多语法要素都是从古代汉语或近代汉语中承继下来的,因此,对语言要素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在对元杂剧句尾语气词作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它与现代汉语句尾语气词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到,现代汉语的句尾语气词有不少来自近代汉语,它们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元杂剧时代,甚至更早。  相似文献   

6.
《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文章对《左传》中的句尾疑问语气词用计算机进行了统计归纳,其中“乎”字用得最为普遍,共计470次,约占全部句尾疑问语气词的68.12%。文章基于语料库对句尾疑问语气词“乎”的各种用法进行了归纳,并与现代汉语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的成分,也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它的作用就是表达各种不同的语气,如:提顿、祈使、疑问、感叹等。从语气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看,可分为句首、句中、句尾三类。《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作品之一,语气词的使用也特别丰富,在句子中的位置也特别灵活,表达效果更是及其多样。并且其中大量运用的是句尾和句中语气词,句首语气词也有涉及,但数量比较少。通过对《论语》语气词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作为比较诚实可信的语录体著作,《论语》不仅仅反映出文本本身语气词所使用的特色,也体现出先秦语气词使用的一般状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讨论了方言点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越河镇塔头片句尾语气词[ai]的使用情况。该句尾语气词主要出现在祈使句、疑问句和一部分感叹句中,以[ai]为常态,在语流中根据前一音节最后一个音素的发音特征出现不同增音,并在部分句法结构中呈现出一些不同的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嘞"是周口方言中非常有特色的语言成分,出现频率之高是方言中较为少见的,不仅是结构助词,也是语气助词,并且在句中和句尾时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本文我们通过对句中语气词"嘞"的用法进行描写分类,并尝试对句中语气词"嘞"作为话题标记的作用进行探讨分析。我们认为,通过对句中语气词"嘞"在周口话中作为话题标记的用法和作用进行描写分析对丰富周口方言语气词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一般情况下,句末一个语气词单独使用,表达某种单一语气。但有时候,句末两个、三个甚至多个语气词一起使用,就是"语气词连用"现象。这种现象在柳州方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方言中的句末语气词连用现象比普通话的语气词连用更为灵活和丰富,本文以丁恒顺《语气词的连用》(1985)中提到的6个现代汉语基本的句末语气词连用现象进行对比,从而对柳州方言和普通话句末语气词连用的组  相似文献   

11.
语气词"着、个、则个、些"产生于近代汉语,明清时期逐渐趋于衰微并最终消失。通过研究《西洋记》中的语气词"着、个、则个、些,"分别简述其历史来源并描写其使用情况。其语气意义:"着"在祈使句末是表达自身意愿,并促请对方考虑或执行,在陈述句末表示情况的变化或行为的实现;"个"单独用作语气词极少有人提到,"个(则个)"在祈使句末意义与"着"相当,在陈述句末和句中停顿处,语气意义是申明事实存在,略带夸张。"些"尚处在语法化过程中,未最终虚化为语气词。  相似文献   

12.
《孟子》语言风格多样,读起来有时感情激昂,有时明快酣畅,有时平易自然。这种语言风格上的多样性使《孟子》散文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感。从语言本身来说,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孟子》语言词汇,也为文章表情达意、舒缓语气、增加语言自然流畅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长短参差、整散交错的语句以及重语叠句等运用,都使《孟子》语言显示出很强的节奏感。  相似文献   

13.
情态动词“能、会、应该、可以、可能、要”的不同情态意义在“比”字句中的分布比较复杂,“比”字句中情态动词主要有“比”字前和结论项中两个句法位置。情态动词出现在哪个位置、出现频率都与其情态意义类型密切相关。此外,还论述了差比句中不同情态动词以及相同情态动词不同情态意义连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排比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按照现在通行的定义应为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的排列使用,这个量的规定显然不科学,因为它没有把两个短语或句子的排列使用概括进去,应该在量的限制上修改为"二个或二个以上"较为妥当.  相似文献   

15.
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主要有“着(者、咱)”和“里”、“裹”。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在武威方言中体现为三个语气词:“着”、“哩”和“囔”。其中“着”字在日常用语中单个使用的用例较少,一般是两个“着”重复使用;“里”、“裹”在武威方言中则分化为两个语气词:“哩”和“囔”。  相似文献   

16.
释“捆”     
对于《孟子》中“捆屦”之“捆”的解释,存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释为“叩椽”,一种释为“编织”,第三种将“叩椽”与“编织”合流。文章认为“捆”当释为“编织”义。  相似文献   

17.
《老乞大》中的助词"来"用法归纳为三大类:概数助词、语气助词、事态助词。概数助词"来"既可表示大概数目又可表示大概时间;语气助词"来"可以出现在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中,表达多种语气;事态助词"来"可表达过去事态,也可单纯地表示事态变化,有时兼表动作完成。  相似文献   

18.
“都”追补句是有悖于传统汉语语序的一种句子,常出现在日常对话之中。在句法上表现为追补前句子结构完整,不缺句法成分;追补后影响并改变了原句句类的性质和感叹的内容。从“都”追补句所处的序列环境来看,可分为三类:高交互性谈话中的“发起-回应位置”、高交互性谈话中的“发起位置”和扩展性讲述中的“发起位置”。从语气表达的强度来看,句末追补副词“都”的语气值处于“弱-较强-强”的一个连续统中。通过立场三角理论的分析结果可知,说话人在交际时采用句末追补副词“都”的方式是为了表达情感和评价立场,以及实施立场认同行为。  相似文献   

19.
《孟子》比喻运用在先秦时期,独树一帜。《孟子》的篇章类比喻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以经典诗句喻志、选取生活小事作喻体、讽喻、故事喻等;这类比喻的特色是:爱憎分明,词锋犀利,通俗亲切,循循善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