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北宋时期,北宋政府在边境地区征募了大量乡兵协助禁军戍守和作战.乡兵的编制、教阅制度多参照禁军制度而定.北宋中后期,乡兵的军事地位有了很大提升,乡兵的编制、教阅制度逐步完备.但多数征籍制乡兵的教阅弊端很多,在军事活动中收效甚微.而招募制乡兵如弓箭手和蕃兵等的编制、教阅比较严格,逐渐成为北宋巩固边防和维持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2.
一、北宋弓箭手和弓箭手田制的建立在中国军事史上,北宋是一个极重民兵组织的王朝,它除有数十百万禁军外,还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了名目繁多的乡兵组织,弓箭手就是宋朝政府为加强对夏国防务而在陕西、河东等地招募的一种民兵。北宋的弓箭手防边制度,导源于五代的保毅军。后周广顺初,周太祖郭威令镇州(治今河北省正定县)诸县,每十户取材勇者一人为弓箭手,其余九户提供武器、衣装,刍粮,守护边防。宋太祖开宝八年  相似文献   

3.
乡兵之称,历代多有之,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方性武装力量。北宋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曰禁兵,曰厢兵,曰乡兵,曰蕃兵。”其中,禁兵和厢兵是北宋的常备军队,乡兵则是北宋的非正规军队,时人亦称“民兵”。而所谓蕃兵,是由西北边境羌族中,归北宋管辖之部落的丁壮组成的,其“分队伍,给旗帜,缮营堡,备器械,一律以乡兵之制”,故可视为少数民族之乡兵。  相似文献   

4.
引言《新唐书》卷50《兵志》说:“唐有天下二百馀年,而兵之大势三变,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彍骑,彍骑又废,而方镇之兵盛矣。及其末也,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又说:“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既曰禁军包括南、北衙兵,又称北衙兵为禁军,  相似文献   

5.
北宋的军队由禁兵、厢兵、乡兵和蕃兵组成,实行募兵制。镇戎军实行募兵制与征兵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金陷镇戎军后,仍实行征兵与募兵相结合的兵役制;蒙元时期实行的全民皆兵制度,立国后的安西王府辖境,是蒙古兵、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集中驻防的地区,包括屯军;明代前期实行征兵制,嘉靖以后实行募兵制,固原招募的土兵乡兵是当时一支重要的防御力量;清代前期实行世袭兵制,后期实行募兵制,募兵制在固原表现突出,向荣开清代固原募兵之先河,董福祥甘军招募固原籍兵士最多。  相似文献   

6.
南宋是北宋灭亡后在南方重新建立的赵氏小王朝。在它建立后,就存在武将拥兵权和北方女真贵族武力威胁的两个问题。对这两个问题,南宋最高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一是收兵权,恢复北宋的传统兵制,防止武将拥兵割据或叛乱;一是与金人议和,企图保住赵宋王朝在南方的统治地位。二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对于兵权这个重要问题,宋朝统治者历来十分重视。宋太祖赵匡胤吸取了唐末五代骄兵悍将拥兵叛乱,藩镇割据,中央政府权力削弱,王朝短命的教训,在宋朝建立不久,就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方式解除禁军将领的权力,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来控制军队。设立枢密院与三衙,负责军队的训练、调遣与统率,二者互相牵制,军权最后集中到皇帝手中;枢密院长官由文官担任;州郡长官不得过问当地禁军事务,禁军将领也不得干预地方行政;实行更戍法,以防止禁军将领与士兵间产生特殊关系等等。这套制度在北宋一百六十多年统治中确实起到了巩固赵宋王朝的作用,但也有很大弱点,北宋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从后周政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北宋政权,其初期殿前司、侍卫司高级将帅均为后周时期之武将,他们在推动政权的稳固与更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后周世宗柴荣在维护统治过程中,一直注重对这部分禁军高级将帅群体进行防范,却忽视了在禁军高级将帅层中安插亲信,致使赵匡胤依靠自己营建的亲信势力控制禁军,从而篡夺了后周政权。  相似文献   

8.
杨娟 《文教资料》2010,(24):90-91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力量相对比较软弱的王朝,但是较于前代,北宋的经济发展水平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面对北方少数民族辽、金的进攻,北宋采取的是以求和为主的防御政策;然而对南方的四川、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宋朝沿袭前代,以羁縻政策为主,因俗而治,一直没有放松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苏轼与王安石同为北宋元祐、熙宁时期重要的政治家,一般认为他们在政治主张上存在着深刻的歧异,但就军事思想而言,却有相通相近之处。目睹北宋厌战、畏战的颓败风气,禁军将骄卒惰,无力抵御外侮、危及国家政权巩固的严重局面,他们皆主张文武并重,兵农合一。然而由于思想倾向和个性气质上的差异,其军事思想又各具特色。王安石深谋远虑,强力推行保甲法,以期达到维护地方治安,通过建立民间军事组织消除募兵之弊的目的;苏轼则从地方实际出发,热情提倡民间自发的弓箭社,彰显出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军事思想和办法举措上,苏轼较之于王安石则灵活多变,极富弹性和张力。  相似文献   

10.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留存很多古代乡约,各种乡约体现的生态保护意识非常鲜明,从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图腾崇拜、习俗习惯,再到各地区民众达成共识、写入乡约,生态意识都尤为强烈,这也形成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的一大特色。集行为约束的法规性、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性、人文和谐性三者于乡约,使得当地民众在保护生态的过程中,除遵守法规外,更多表现为一种内在的自觉。乡约既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其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清王朝在取得对西北地区的军事胜利以后,制定了宏大的边疆治理政策,承历代"因俗而治"的边疆管理思想,推行历代所未有的边疆民族立法之策。在少数民族居住的新疆、蒙古、青海地区,针对民族地区特点进行了有所区分的立法。清代将国家立法推及边疆地区,形成了国家法和边疆民族习惯法并存的二元结构,这种法制结构有利于清王朝对边疆的有效治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分析了清代在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立法措施,对清代边疆民族立法的作用及现实借鉴意义进行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统一新疆以后,实行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方针。其中,对维吾尔族旧有的伯克制度的改革是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清政府通过对伯克制度的一系列改造,收到了对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直接统治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南疆维吾尔族地区的封闭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古代治边之重北轻南倾向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北轻南,即在边疆统治方面重视北方、相对忽视南方的倾向,是封建王朝治边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这一倾向基本形成.以后延续了上千年。受其影响,历代王朝统治边疆及边疆民族的原则,有不少是从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方法发展而来。因驻兵、屯田及经营的重点长期在北方,元以前中原王朝对南部边疆开发的力度较小。元与清重北轻南的倾向不甚明显,主要由于这两个王朝减轻了来自北部边疆的压力。重北轻南治边倾向的形成,与南北方少数民族有不同特点,南北方民族融合过程的差异,北方为历代军事争夺的重点,以及北方游牧民族易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在封建王朝中,宗室在政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金朝,为了使宗室为维护王朝统治服务,为其提供了非常宽泛的入仕升迁途径。其中一些途径几乎为宗室所特有,如以军功、世袭和门荫入仕;还有其他一些途径如科举和出职等。在所有这些途径中,宗室成员或多或少都享有一些特权,可以更加容易地入仕或得到升迁。随着金王朝由盛转衰,宗室享有的入仕特权有所减少,这与金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清代科举制度沿袭明代传统,自顺治三年乙酉科始,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止,有清一代共开科112科,衡水地区共考中109名文进士.清代衡水地区109名文进士作为一个群体,分属11个州县,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是地域分布平均性,其次是中试人数和中额的正相关性,再次是进士出身的家族性,最后是衡水地区进士的仕进特点.这些特点使清代衡水地区进士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有别于其他地域、省份进士.有清一代,衡水地区涌现出了如魏廷珍、郑端、贾臻等著名进士,是衡水地区文进士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6.
明代浙江风俗有非常强烈的地方文化色彩,它的形成融合了其他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内容,并且加以本土化,形成自己的地方文化.这里介绍的是那个时代的婚姻、商业习俗,服装特点、饮食文化以及家庭器皿等方面,从中可以发现它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统治在赫哲族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抵制沙俄的不断进攻,安抚国内的赫哲族,保证其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戍守祖国的东北边疆,清政府在赫哲族聚居的军事重镇三姓城①采取了一系列的安边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世友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5):70-75,112
清朝对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经营政策和措施,突出体现的是坚持“稳定第一”的治边传统,封建国家除采取了与中国历史上各朝通行的平叛统疆、区划调整和驿道整修等常规性方略外,还采取有针对土地侵权给予及时匡正和针对骄横土司进行集中改流的修正性策略。中央王朝通过一系列的常规加修正的经略政策,不仅实现了边疆一统的预期效果,而且进一步深化了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政治统治。  相似文献   

19.
清代科举考试的考务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科举考试是国家统一管理的考试,它的正常运行是以一套完整、规范的考务管理程序为基础的,并在法规的执行中得到确认与保证。为了让人们清楚地了解清代科举考试在实际中的具体操作,本文按照考试的流程,从考试前的准备、考试过程的实施和考试后的处理三个主要环节,分别阐述和介绍了考务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状况,还就清政府处罚考试违规的情况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0.
宋代条约考     
条约作为一种法律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中后期,到了两宋,其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涉及内诸如地方行政、科举、赋税征收及边疆事务管理等方面,并且已经形成严格的制定程序,包括提请、看详、审批三个步骤,在这其中,君主起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