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清廷给予致仕官员的待遇,完全属于皇帝的特恩,具体有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使致仕官员回乡后老有所依,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官员在任时能更加尽心地为朝廷效力,免除他们将来在生计上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2.
郭浪 《兰台世界》2020,(2):143-147
官员退休通称致仕等,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重要议题。经过各个时期的不断调整,宋朝致仕制度也逐渐臻于完善。有宋一代,虽则出现了以王彦超为代表的一批知止而退的致仕官员,但年及而愿退者依然较少,官员恋栈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导致官员恋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主观层面而言,部分及年应退官员,或基于生计考虑,或缘于贪恋权财,而故作不知退。就客观层面而言,宋朝致仕标准"朝令夕改",具有极强的随意性特点,既褒奖提前退休,又额外奖励按时致仕,亦或惩处或者认可到时不退者,使得官员面对如此繁杂的情况,属实不知该退还是不该退,有些无所适从。最终他们在善变的致仕制度中徘徊前进,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3.
致仕即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从古籍中记载致仕的史料视角,详细地考察了明代官吏致仕条件、待遇、事例等,指出明朝致仕制度上承以前各代,下启清代,是中国致仕制度的转折期,在制度的规定上日益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致仕,俗称退休,是古代官员新陈代谢的必需,也是一项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本文通过对北宋名臣文彦博致仕时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研究其中诸多致仕方面的制度。  相似文献   

5.
北宋段缝墓志1924年出土于南京,出土不久即遭劫掠、毁佚,存世拓本较少。志文不仅是研究北宋名士段缝生平、仕宦和治绩的重要文献,而且详细记载了两起分别发生于北宋庆历、皇祐年间含山、永丰两县的盗案和命案审理过程,提供了北宋年间司法实践的真实案例。志文还对熙宁变法期间永兴县免役法的实际执行情况有详细记载,充分展现了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员、机构围绕免役法的执行反复较量与激烈博弈的过程。志文对段缝致仕时间和官阶的记载,充分体现了宋代官员分司制度和致仕制度的复杂性。志文对研究段缝与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学者王安石的交游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6.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历史上,唐代的致仕制度较有特色。调节官员“进出口”唐初控制官员队伍规模,一方面是通过“律”,即法律约束,把编制问题作为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太宗时,中央政府文武官员曾精简到643人,后定制为730人。而至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主要对象是政府官员,那时叫“致仕”。春秋战国时期,建立了致仕制度。唐代,官员退休以后,五品以上官吏可得一半俸禄,有功之臣,由皇帝批准也可得全禄;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赐予田地,可以养老。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的官僚制度中,文书管理制度是其重要的部分.其中的官员档案又是其重中之重.它所记录的官员出、历官情况、政绩等,是较为客观的反映官员的具体情况的文书载体,是官员任用的主要依据,便于朝廷全面了解官员,知人善用.  相似文献   

10.
窦向亲 《兰台世界》2014,(12):77-78
书学铨选制度指明代朝廷将书学作为铨选官吏标准的制度,是当时选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下由内阁大臣或皇帝主持官员的铨选,而吏部无权干涉,因此其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成为明代朝廷制度复杂性的侧面反应。  相似文献   

11.
书学铨选制度指明代朝廷将书学作为铨选官吏标准的制度,是当时选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下由内阁大臣或皇帝主持官员的铨选,而吏部无权干涉,因此其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成为明代朝廷制度复杂性的侧面反应。  相似文献   

12.
在四库全书私人呈送本中,有一部分在京官员呈送的图书,仅仅是自己家族的著作。他们利用朝廷向全国征集图书的机会,把自己家族的著作呈送朝廷,以供采择。这一特点在四库学论著中尚未被论及。  相似文献   

13.
遗折是官员临终前写下的上奏给皇帝的遗言折。孔祥吉认为,依照清朝惯例,中央的六部九卿、地方的总督巡抚以上官员,在临死之前,均需向朝廷呈递遗折①。官职再低些的官员,如按察使,也有进呈遗折的②。实际上,清朝三品以上的官员皆得具遗折③。遗折多为官员本人亲自缮写或口述,可看作为官员最后的政治遗言,官员们利用这最后的机会向皇帝  相似文献   

14.
戏曲表演艺术在明末清初之际发展迅速,传奇已成为明清文人寄寓情感的主要文学载体,其题材或抒写男女恋情或反映当时朝廷政治斗争等,真实地记载了明清易代之际的一些历史事件。清代执政者作为异民族入主中原之后,这些戏曲作品先后遭到不同  相似文献   

15.
陈垣与明清档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明清档案能够保存至今,倾注了不少人的心血,其中就有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同志。本文仅就他与明清档案的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陈垣与明清档案的保存 明清档案大部分存于清宫,即现在的故宫,所以,要谈保存明清档案,首先要谈如何保护故宫。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对清室的“优待条件”里,给末代皇帝溥仪的小朝廷以“暂  相似文献   

16.
正明清时期的判词相当于现代的判决文书。在明清司法档案未被整理、出版之前,研究者可以系统利用的史料唯有明清官员文集中收录(或者单独出版)的判牍,包括官员对本人撰写判词的整理本,以及时人或后人对官员撰写判词的选编本。对此,学界做了大量的史料收集和整理工作a。可在对判牍的研究中,有个问题常被忽视,即判牍到底适用于哪种场合,它是否就是用来执行的最终判决?对此,笔者拟从文字表述、比对新近出版的司法档案等途径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朝廷多数设有采风官,他们摇着木舌的铜铃走村串户,翻山越岭,征集民歌民谣,同时听取民声民意,回来后经过去粗取精,加工整理,把有用的东西提炼出来,适合公开的便在官员之间传诵.不适合公开的便呈上朝廷,供天子和大臣们研究讨论,作为行政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说起身份证,你会以为是现代才有的,其实早在我国隋朝就开始有了身份证。不过,身份证不是全民所有,而是朝廷发给官员的一种类似身份证的鱼符。它是用木  相似文献   

19.
程大鲲 《兰台世界》2004,(11):38-38
诰命、敕命是中国古代皇帝颁发的一种文书,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武官员受封,由朝廷授予文书,名之为“告身”,即相当于现代官员的委任书。清朝规定: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发给诰命。敕封外藩(指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边远地区的蒙古族、维吾尔族贵族),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及世爵有袭次者,发给敕命。  相似文献   

20.
任雅萱 《文化遗产》2017,(3):99-106
明清两代朝廷为补给大运河的水源,在鲁中山区州县实行"引泉济运"的水利工程,以保证漕运的顺利进行.除设置有专门的管泉职官之外,清代地方官员还通过对"龙王"的祭拜来实现对泉源的控制.与此同时,泉源流域的民间社会也建立自己的雨神庙宇,有些是与官方保持一致的"龙王庙",但另一些则是"志公庙".居住在同一水源系统的居民,往往透过将家族故事与神明显灵相结合的方式叙述雨神传说,并且通过祈雨仪式结成超越姓氏的关系,从而在不同村落之间形成了界限分明的"泉域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