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叫你家长明天来学校”——这是不少教师以往联系家长的一种常规方式。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让学校、家庭“面对面”地协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着影响家长工作、增加孩子心理压力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请跟我来     
本文可以称为本刊刊发的《教一年级的日子》(2005年1、2月合刊)的姊妹篇,个别段一落稍有重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形成的。因此,很多学校使用了“家校联系手册”,甚至办起了“家长学校”,目的就在于让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工作。但是,效果怎么样呢?教育是以心感动心,以火点燃火的情感事业,常丽华老师从去年开始教一年级,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周起,她就针对教育问题给家长写信,主题是“请跟我来”。这种对家长的引领,不是下命令,不是简单的点名或训话。而是把信任交给家长,把力量倾注到唤醒和点燃上。这些信产生的作用,使我们想到了志同道合、荣辱与共、风雨同舟、齐心协力等语汇。  相似文献   

3.
“家校联系本”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许多学校的学生书包中都揣有一本“家校联系本”。这本是可喜可贺之事,小小的“家校联系本”反映出学校教育主动争取家庭教育支持与配合的开放意识,蕴藏着教师与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合作意向。但,仔细拜读,小小的“家校联系本”也真是既让人欢喜又让人忧。剖析一些乏味的“家校联系本”,至少可以发现这样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一是联系内容单调。除个别几天是校方“通知”外,如交款、变换作息制度等,其余的一概是关于学生作业方面的要求,很少有其他方面的各种交流、建议等。即便是作业方面。也只限于写、读、背方面,很少有观察、实践等活动方面的作业。同时,每天都是全班统一的要求,没有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要求与问题商讨。二是信息传递单向。联系本上只有教师对学生在家学习的要求.包括对家长的要求:帮孩子背、默、检查。没有家长向教师方面的信息输出。家长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馈,充其量只是高度浓缩于一个签名上。对此,有的家长戏称之为“家长作业本”。三是联系形式单一。天天都“联系”,天天都是班主任开处方式地罗列几条要求,没有表格式的双向调查和笔谈式的双向交流等等。  相似文献   

4.
女儿妍妍入小学两个月了。澳洲悉尼的小学教育,确切地说应该是学前班教育并没有教材,但在教学内容和次序上也有自己章法,我们这些没有接触过西方教育的家长感觉很有新意。孩子读书,费心的其实是家长。在孩子开始从学校挑选喜欢的图书带回家阅读的时候,学校专门组织了一次阅读指导的家长会,目的是让所有的家长都重视起来。家长会的内容和孩子拿回家阅读指导手册上讲的一  相似文献   

5.
郭强 《湖北教育》2006,(5):27-27
最近,看见了一个“家长签字”的帖子。跟帖数以百计,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似乎都言之有理。没有哪个家长、也没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学生成绩好的。在激烈竞争的当今社会,家长忙,老师也忙,学生更忙。如果老师和家长没有联系,当然更谈不上联手,姑且不论“家长签字”本身的好与坏,它至少实现了一个功能:家长和老师发生了联系。  相似文献   

6.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呼声由来已久。早在1899年,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中就指出,所谓理想的学校,就是“一种更系统、更扩大、更加明智和更适当的方式去做大多数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只能以一种比较简单和偶然的形式去完成的工作罢了”,学校的任务,就是“加深和扩展它关于与家庭生活相联系的价值的观念”,在他看来,没有家庭及家长的参与,要实现青少年“自由,圆满的生长”则几乎是天方夜谭。时至今日,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仍更多地局限于单向度地对学校教育的服务,参与的层次低且大多流于形式。认识是实践的先导,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合理性的认识是超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障碍、建立良好家校关系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家长签字作为监督孩子学习的惯用形式,一直被各地推崇有加。然而,一场有关家长签字是否废除的讨论,日前却在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展开。经讨论,学校将家长签字由“规定动作”变成了“自选动作”,即家长可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在家校联系册上签上意见,而平时作业将不再延续早已流于形式的家长签字了。实际上,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涉及到对沿袭多年的家长签字制度的存与废展开讨论,肯定便会展现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热闹格局来。假若没有作为权威的裁定者出面“一锤定音”,类似存废之辩,恐很难有“尘埃落定”之时。…  相似文献   

8.
请跟我来     
本文可以称为本刊刊发的《教一年级的日子》(2005年1、2月合刊)的姊妹篇,个别段落稍有重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形成的。因此,很多学校使用了“家校联系手册”,甚至办起了“家长学校”,目的就在于让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工作。但是,效果怎么样呢?教育是以心感动心,以火点燃火的情感事业,常丽华老师从去年开始教一年级,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周起,她就针对教育问题给家长写信,主题是“请跟我来”。这种对家长的引领,不是下命令,不是简单的点名或训话,而是把信任交给家长,把力量倾注到唤醒和点燃上。这些信产生的作用,使我们想到了志同道合、荣辱与共、风雨同舟、齐心协力等语汇。  相似文献   

9.
张保青 《山东教育》2005,(15):39-39
常言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该是孩子长久的“家庭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堪称幼儿教育之“双臂”,缺一不可。由此看来,要想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密切“牵手”,幼儿教师一方面要注重与幼儿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的联系、交流、沟通、合作,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多多进行建议性“指导”,使家长针对孩子的教育“得手”、“得法”。  相似文献   

10.
家园联系手册是一种重要的家园沟通途径,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书写联系手册来了解幼儿在园、在家的情况,就幼儿身心发展中的某一问题进行交流,或就幼儿教育中的一些困惑进行探讨,共促幼儿成长。填写家园联系手册,要因人而写。正确评价幼儿是实施教育的基础,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正确评价孩子。我们利用《家园联系手册》向家长宣传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使家长了解幼儿园保教的任务,也是家园同步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做教师的经常能听到家长这样的抱怨:“我的孩子一点儿也不爱学习,不认真做作业,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老师,孩子根本不听我的,您帮我多管管”。显然家长对教育的认识陷入了一个误区:学校就是管学习的地方,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任务。其实,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的,特别是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2.
如何帮助单亲学生王广洲,何素萍编译教师在各种教育原则指导下,如何帮助单亲学生呢?下面是10条建议:1.走出学校,与宗长建立更紧密的联系由于各种原因,单亲家长与校方没有任何联系。教师应积极地给这些家长打电话或写信取得联系,及时交流孩子的情况,让他们知道...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全国上下都在讨论学生的“减负”问题。可有的人只从字面上简单地理解“减负”二字,出现了一些为“减负”而“减负”的现象。就拿家庭来说,家长的初衷总希望孩子的课程能够取得好的成绩,没有从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什么样的良好品质和素质上来考虑,孩子回到家后,有可能增加新的负担。一些家长根本不理解学校“减负”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怕学生学不好知识。于是,对孩子过高要求,引导孩子走上另一个极端。既要孩子补习各门功课,又要孩子学钢琴、学绘画、学舞蹈、家武术,结果把孩子折腾得什么兴趣都没有了。当问…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多年,在开展家庭教育过程中,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存有一些糊涂认识。经常听到不少家长说:“孩子进了学校门,就是学校的人,家长会教育孩子的话,还用花钱找学校教吗!”在他们心目中,好像孩子走进学校大门后,家庭就没有教育的责任了。这种错误认识,虽然在我们按照最新家教理念和教材,对家长们进行教育后都较快地  相似文献   

15.
周桃珍 《山东教育》2005,(33):61-61
家园联系册一个月循环一次,它通过孩子们的手往返于家庭与幼儿园之间。通过联系册,家长与教师都能较直接地了解孩子的当前发展情况,及时地了解孩子当前的兴趣、困惑及不足,促使老师、家长进一步协调、配合,针对孩子的当前问题共同教育、引导好孩子。表面上看,“家园联系册”确实发挥了它应有的价值,无形之中成了老师、家长的好参谋、好帮手,因为通过它,老师、家长可以直接交流、切磋、  相似文献   

16.
初霞 《教育文汇》2005,(8):15-16
日前,记者接到一封署名“渴望得到公平对待的孩子家长们”的来信。来信说,我市(哈尔滨市,下同)某民办名校刚开完家长会,传达了关于把毕业班分成快慢班的决定。“现在学校分班是为了提高升学率,确保把快班的160名孩子送入省重点,这对160名以外的孩子和家长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来信最后说,“距中考还有一段时间,不要过早地给孩子定位。不要以牺牲一批孩子为代价来提高学校所谓的升学率。”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瓶颈”。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减负27条铁律”,具体详细规定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措施,“减负”行动声势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是,在传统教育弊端积重难返的今天,这一行动使人们,包括教师、家长或抵触或怀疑,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学生没有一定的压力和负担能保证教学质量吗?有的家长相心如果自己孩子减了“负”,别人依旧,自己孩子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吃亏吗?于是,便有学校“减负”,家长“加负”;或由于家长的压力,学校明“减”暗不“减”。本文试从教师视角探讨如何辨证科学地看“减负”,应采取哪些策略来实现“减负”目标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在孩子进入学校以后,这个“教师”就理所应当地把主要的教育责任让渡给了学校,更多的时候家长只是一学期参加一次家长会,看看学生的成绩单,然后说上几句鼓励或是威胁的话。其实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远不应止于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学习,家长应积极参与到学校教学中,成为教师强有力的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19.
参加考试本是学生的事,然而我们却常常感受到:孩子考试,家长比孩子着急。一些家长在孩子“漫长”的复习应考过程中,心理焦虑表现相当严重。我们一面听着学生说:“我在家里几乎成了稀有动物,多喘口气家长都要问个为什么。”一面又听到家长无奈地求助:看到孩子晚上十点左右就上床睡觉,就为孩子“不努力读书”而担忧;看到半夜十二点孩子还在用功时,又担心第二天孩子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学校老师讲课讲多了,就担心孩子没有剩余时间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如果老师早放学,让学生回家自习时,又责怪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家长的这种失衡心理给正迎…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 ,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 ,人们对此已经有了共识 ,但在如何配合进行共同教育上 ,却出现了误区。比如 :有些老师把家庭教育看成是幼儿园教育的延续 ,把家长也看成是幼儿园教育的对象 ;有的老师把每周写联系手册看成负担 ,把联系手册变成流水账 ,把家长接待会变成告状会。为了更有效地做好家园同步的工作 ,我探索了一些做法 ,收效不错 ,现简介如下 :1 激发家长的反馈欲望 ,让孩子成为家园联系的桥梁。长期以来 ,我们的家长工作 ,只停留在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园的表现 ,及向家长提出配合的要求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