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传统诗歌、诗论和诗人与编辑工作之间存在着颇为特殊的因缘关系。这种关系给编辑工作带来了诗的意境,也是编辑学这一学科的边缘性和综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说,都值得探讨。编辑史上有诗篇——诗歌与编辑工作的因缘我国编辑工作一开始就和诗歌结下不解之缘。现存最早的书籍儒家五经,是历史上第一批编辑工作成果,其中就有一部《诗经》。关于这部上古诗歌总集的编辑情况,历来有各种说法,中心问题是它与孔子的关系怎样。孔子删诗之说始自《史记·孔子世家》,据司马迁说,孔子从三千多篇中“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删定为三百五篇,可见其工作量之大。  相似文献   

2.
田鹏 《兰台世界》2016,(4):154-156
先秦元典中"诗"的含义存在演进过程,对其本义的理解应结合语境。以《论语》和《孔子家语》为代表的儒家元典中,孔子"论诗"可分为三类:先秦普遍意义上的四言诗;包含先秦诗学精神和政治教化功用的一种文体;《诗经》三百篇之原始定本。可以结合《诗经》逸诗在其他先秦典籍中之应用推测出孔子或其他先秦学者在删诗时秉持的文学之审美性和政治之实用性标准。从相关《诗经》著述序跋中可以总结出,南宋王柏的诗经学著述《诗疑》受朱熹诗经学观点的影响,也提出"删诗",有学术功利化的色彩,其说和"孔子删诗"说的区别在于其创作动机。该观点体现了南宋时期诗经学研究的经学性和文学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诗礼堂位于曲阜孔庙的东路古建筑之中,它是孔子当年教其子孔鲤读<诗经>学<礼记>的地方.史载,一次孔子在庭前沉思,适逢孔鲤从身旁经过,便叫住问道,学过<诗经>吗?答到:"未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时隔不久.又在这个地方,孔子问孔鲤:学过<礼记>没有?孔鲤回答:"未也."孔子告诫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这就是"诗礼堂"名字的来历.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诗类"时<诗>学源流进行梳理.以<毛诗序>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学说为<诗>学之"正";以朱熹<诗集传>及前后与之相联的学说为<诗>学之"变";以不尊孔子删定的<诗经>和攻击<诗大序>、依托伪经说<诗>以及以"佛"说<诗>等离经乖义者为<诗>学之"异";以涉入科举讲章、以文学观说<诗>或疏于考证、牵合附会者为<诗>学之"衰".体现出主正容变,黜异贬衰的<诗>学著目纂修思想.  相似文献   

5.
袁卫民 《编辑之友》2010,(11):99-101
2010年9月6日,张纪中版<神雕侠侣>编剧刘毅在其新浪微博上发帖称,包括<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在内的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为此,刘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鲁迅大撤退".随着媒体的纷纷跟进,这场所谓的"删鲁":风波被炒得沸沸扬扬.虽然,几家出版社均否认近期对教材中鲁迅篇目删除,"鲁迅大撤退"被证明是一件乌龙事件.  相似文献   

6.
《诗经》与孔子的档案编辑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经》与孔子的档案编辑思想唐建设公元前六世纪,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对档案史料进行了大规模系统的编辑活动。完成这一壮举的,是伟大的思想象、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对中国乃至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孔子的编辑成果,就...  相似文献   

7.
一、孔子档案编纂的原则和方法 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儒家经典,其内容"皆先王之政典也"(<文史通义·易教>).孔子编纂"六经"是我国古代对档案文献第一次有目的的大规模的整理和汇编."六经"编纂的原始材料,都来自于历史文献,孔子在编纂时没有根据个人喜好加以改动,而是忠实原文,使得历史材料能尽可能保持原来的风貌.  相似文献   

8.
我担任贵州日报报业发行中心主任近五年,主要负责<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贵州商报><新报><天下文摘>的发行工作,体会最深的是编辑、发行、广告必须三位一体,总编辑必须树立"发行的观点",仅靠发行人努力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9.
<诗经>在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相传为孔子编纂,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世人都知道<诗经>的文学价值很高,它是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诗经>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在我国乃至世界人类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但是人们却未必了解它所具有的档案性质,它是我国先秦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社会许多情况,是一部文学艺术档案的汇编.  相似文献   

10.
伐檀     
《伐檀》选自《诗经·魏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这部总集在成为儒家的经典以前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旧说系孔子所删定。近代研究者多疑其说,认为孔子实未删诗。《诗经》集中三百零五篇作品,是两千五百年前,反映从西周到春秋约五百多年间我国社会生活的诗歌创作。《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雅又有《大雅》、《小雅》之别。风是以民间歌谣为主体,大  相似文献   

11.
曾有"译界泰斗"美誉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两人合译的中译英名著,从古代文学到现当代文学,不下百馀种.有<诗经><离骚><史记><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唐宋诗歌文选><宋元平话小说选><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聊斋选><儒林外史><老残游记>等.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们在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翻译的<红楼梦>,最终于1974年完成并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可谓译坛"绝唱".并被认为是迄今最达意的英文译本,在国外获得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2.
<诗疑>一书集中体现了王柏对<诗经>的疑辨思想.本文认为今传本<诗疑>是将原本属于<诗辨说>的<诗十辨>以及其他材料,并结合王柏文集或著作中各种论<诗>语编辑而成.其成书时间大概在元代中后期.  相似文献   

13.
杨勇 《出版科学》2004,(4):60-64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近代期刊中目前见到的第一种中文期刊,现在很难看到其实物资料.以该刊"封面,,<序><释疑篇><告帖>和<月食>等文章体裁及其出版形式的影印件为材料,对刊物创刊前的准备概况、出版内容、编辑特征和刊物的出版贡献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管子>全书多论说之文,只<大匡><轻重>等十余篇间杂叙事,以张扬管仲辅佐桓公成霸的事迹.而与<左传>等史书对照,其事迹多属后世作者变改历史或主观虚拟,并多用铺陈、生发的小说笔法,因而远离历史,属拟史小说.其中<轻重>诸篇不仅多为虚诞之想,还带有明显的游戏性质,脱离先秦多种子书虚拟文字的实用性,成为实在的"齐东野语"--小说.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儒家集团的"经中之经",但这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在编纂上却处处"硬伤",充满漏洞:前后诸多重复之处,篇与篇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各篇内容也驳杂不纯.两千年来,无数次大大小小的修订都没人敢对这些"硬伤"作出修补. <论语>的编纂"硬伤"应给现代编辑带来莫大的启示:以一种敬畏的态度对待作者,尊重作者的原稿,编辑中切忌自以为是,随心所欲.  相似文献   

16.
编辑的"问题"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诚 《编辑之友》2001,(1):55-56
著名学者舒芜在<文汇读书周报>(1996--04-06)发表了一篇题为<那不是我的文章>的文章.原委如下:作者应<炎黄春秋>之约写的<"五四"时期的周作人>一文,原稿一万字,刊登时是六千字."既有大删,必有大改".作者仅举开头和结尾两处谬误.一是原稿开头对周到北京的时间和相关事件交待得一清二楚,编辑却篡改了事实还滥加了不恰当的字词;二是原文结尾处对有人为周翻案之说作了辨驳,表明了作者的看法态度,编辑却大笔一挥不负责任地删去.  相似文献   

17.
毛表、毛扆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出版家、藏书家汲古阁主人毛晋的四子和幼子.兄弟两人师事魏冲是他们自己在跋<诗经阐秘>中说的,应该可信.两篇跋文笔者曾见两种版本:一是潘景郑先生校订的<汲古阁书跋·附录>(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铅印本):一是台湾省"中央"图书馆收藏、编辑的<中央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1982年台北市影印本).经过核对,两本跋文出入不大,影印本有表、扆印章和表跋末署"受业门人",多出"门人"二字,其它无异.兹据真迹印本照录于下:  相似文献   

18.
读<诗经>(以下简称<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马是兽类中最有代表性的动物之一,在<诗>中马字使用次数达50次,马部汉字字数以及使用次数也是兽类里最多的,因而考察其在<诗>中的使用情况,不仅可以识其名,还可了解<诗>时代丰富的汉字文化和马文化.  相似文献   

19.
邢小群 《出版参考》2005,(26):25-26
郭沫若原来是尊孔的."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对此,郭沫若却有不同看法.他在给宗白华的信中说:"孔子这位大天才要说他是政治家,他也有他的‘大同'底主义:要说他是哲学家,他也有他的‘泛神论'底思想;要说他是教育家,他也有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底动态的教育原则;要说他是科学家,他本是个博物学者,数理的通人;要说他是艺术家,他本是精通音乐的;要说他是文学家,便单就他文学上的功绩而言,孔子的存在,便是难推倒的:他删<诗>、<书>,笔削<春秋>,使我国古代文化有系统的存在,我看他这种事业,非是有绝伦的精力,审美的情操,艺术批评的妙腕,那是不能企冀得到的……要说孔子是个‘宗教家'、‘大教主',定要说孔子是个中国的‘罪魁'、‘盗丘',那是未免太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  相似文献   

20.
中国儿歌(童谣)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列子·仲尼>记载:"立我烝民,莫不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这首童谣据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童谣.<古今事物考>说:"<列子>曰:‘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谣之起,自尧时然也.""有人认为<列子>这本书不一定可靠,只承认<国语·郑语>中记载的<周宣王时童谣>才是真正最早的童谣.即使如此,童谣也有了近3000年的历史[1]3.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童谣由于缺乏专人搜集和整理而不得不自生自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明清时期,中国搜集整理童谣的工作才开始零星地开展起来,吕坤收集整理的<演小儿语>、清代郑旭旦编辑的<天籁集>以及清人悟痴生编选的<广天籁集>等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