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校处分权是大学管理学生的重要权能之一。由于我国立法的相对滞后,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学生诉高校不当处分案,引发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学生考试作弊中的受教育权问题容易受到高校不当处分的侵犯,矛盾越来越突出。从高校处分权和学生受教育权入手,以大学生考试作弊为视角,通过对高校处分权的性质和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而受到开除学籍处分的法理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使高校处分权纳入法治化轨道,以此保障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作弊现象目前在大学生中相当常见,其主要包括考场违纪和考试作弊两种类型。为惩罚考试作弊行为,校方采取的最严厉的措施就是取消考试作弊学生的学位证(毕业时不授予该考试作弊学生相关学位证书),但是此种措施却引起被处分学生的异议。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文件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学校有权直接取消作弊学生的学位证。而学校方面取消作弊学生学位证时的依据一般是援引该校校规中的具体条款。被取消获得学士学位证资格的学生与学校的争议也就集中在这里。文章主要对此相关法律问题和争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姜慧  李中才  刘刚 《文教资料》2007,(14):67-68
本文运用博弈模型对教师监考与考生作弊的过程进行分析,证明对监考教师处分比对作弊学生处分更有助于减少作弊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考试违规学生的救济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依法享有对考试违规学生的处分权利,而考试违规学生也享有知情、申辩、申诉、听证、诉讼等救济权利,高校在强调从严治考、打击作弊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考试违规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5.
考试与作弊已成为孪生兄弟一考试,便有人作弊。学校对考试作弊同学的处分是严厉的,不但作零分处理,学校的布告栏中还会有“杀一儆百”的作弊处分公告,而且回到家中,没准家长又是一顿臭骂,然而为什么“严而不禁”?依然有不少学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越“雷池”,实在令人深思。那么对此,学生自己又是怎么想的,怎么看的呢?杭州某一中学初三年级的同学进行了一次讨论,下面是五位同学的发言。  相似文献   

6.
眼下,学生考试作弊,似乎成了顽疾。虽然。每次考试前,老师讲,学校强调,并采取抓到立刻公布处分决定的严厉方式.却每每有学生置著罔闻。常常是了上一场处分决定的余声未落.下一场又有学生继续作弊了.再下一场仍有无畏的飞蛾前赴后继.其勇气让人觉得不可理喻,又让人无言。而作弊的学生中.不仅有那些平时表现比较差的,还有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甚至班干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探析及教育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试作弊在大学生中尽管是个别现象 ,但作弊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它污染了校园 ,败坏了校风、学风 ,挫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分析了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原因及危害性 ,反思了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防范考生作弊的对策和对被处分的作弊学生的治病救人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8.
眼下,学生考试作弊,似乎成了顽疾。虽然,每次考试前,老师讲,学校强调,并采取抓到立刻公布处分决定的严厉方式,却每每有学生置若罔闻。常常是了上一场处分决定的余声未落,下一场又有学生继续作弊了,再  相似文献   

9.
针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受到处分影响学位授予的现象,对12所"211"高校学士学位授予与考试作弊处分的规定进行了调研,发现部分高校规定考试作弊不授予学位。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二者关联的看法,对某一"211"高校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提出"一次作弊后,看其后表现;再次作弊,不授学位"的弹性化的柔性学位管理建议。最后列举了美国高校对作弊学生的防范与处理办法,以期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中学生违纪的势头明显上升,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笔者根据长期从事政教工作收集到的材料归纳出,目前学生违纪主要是以下这样一些情况: 1、因考试作弊而受处分者最为突出 近四、五年内中学生考试作弊一直是违纪的主要方面,一般占违纪受处分总数的45%左右,而且几年来一直居高不下。通过调查,考试作弊一般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平时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指望考试作弊,蒙混过关。第二种是少数性格内向并且原有的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平时对学习很认真、很努力,但仍然感到学习吃力,较难跟上一般学习水平,加之性格内向,自尊心强,惧怕考试不能过关的难堪,在侥幸心理和焦虑心理的支配下考试作弊。第三种是碍于同学友情,讲义气,在考试时“帮助”别人而作弊。第四种是本身成绩较好,为了争取奖学金或三好学生,而冒险作弊。在以上四种情况的作弊中,以前两种情况为多。 2、因旷课而受处分的比较突出 因旷课而受处分的一般占违纪总数的25%以上,且有上升趋势。旷课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因为节日放假或私事,擅自离校,有的甚至逾期未归而导致连续旷课数日。第二种因为对某一课程的内容和讲授感到枯燥乏味,不愿到堂听课,形成旷课。第三种是学习成绩差或纪律性不强的“后进生”,自暴自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日益普遍,尽管各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收效甚微。考试作弊不仅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破坏了考风考纪,还败坏了学风。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大学教育考试“零作弊”的实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在各大高校中已然成风,高校需要根据学生作弊的新特点,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坚持过罚相当的做法并加强对作弊后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以真正实现考试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考试作弊的成本分析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理性的利益行为者,人从事某种行为会考虑其相应的收益。目前考试作弊的现象愈演愈烈,是由于考生考试作弊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所付出的成本。通过提高考试作弊的成本可以控制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浅谈当前高校如何加强考试管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高校中“厌学、厌考”、考试作弊及考试管理制度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加强考试管理, 抓好教风、学风以及考风建设, 是提高考试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相关影响因素,为降低考试作弊率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采用自愿填写问卷调查表的方式,对600名来自浙江宁波三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大学生作弊的影响。结果:“学习成绩”“年级”“教学质量”“作弊被抓概率”“作弊惩罚力度”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率没有影响,“性别”“对作弊的态度”“效仿作弊情况”对考试作弊率影响显著。结论:为了降低大学生考试作弊率,学校应积极对监考老师进行相关培训,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高升 《考试研究》2014,(4):61-68
在历时1300年的科举考试当中,始终存在舞弊与防弊的尖锐斗争。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可以分为考前舞弊、考试当中的现场舞弊和考后阅卷录取舞弊三大类。少数违规者的舞弊行径,不仅累及绝大多数清白士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挟持了整个科举考试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今天,考试中的舞弊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舞弊行为也表现出一些新的动向和特点,如高科技化、团伙化、职业化、内外勾结等。治理考试舞弊,需要多管齐下,使考生不想舞弊、不敢舞弊、不能舞弊、不需舞弊。在防范和打击舞弊的同时,还需科学处理严格管理与以人为本的关系、防范舞弊与代价适度的关系、考试内容与管理手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反映教师授课质量,探索教与学矛盾,寻求解决措施的关键所在。目前,大学生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影响了教育质量,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考试作弊是由多因素引起的,反映了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有关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以预防作弊为主题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tudy on examination room cheating during Lebanese Brevet and Baccalauréat examinations with a focus on ‘open cheating’ – malpractices which are aided and abetted by examination invigilators.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problem is widespread and is largely attributable to the empathy invigilators feel with candidates. The collectivist ethos which has earlier been applied to collusion among cheating students appears to extend to invigilators during these high-stakes external examinat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behaviour modification strategies through organisational changes to the conduct of the examinations will be more effective than characte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he short term.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A concern that has been raised with the transition from pen and paper examinations to electronic examinations is whether this will make cheating easier.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how teachers and students perceive the differences in ease of cheating during three types of written examination: paper exams, bring your own device e-exams and e-exams using university-owned devices. It also investigates perceptions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some typical countermeasures towards cheating across these examination types. A mixed-method approach was used, combining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wi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the authors’ own university. A total of 212 students and 162 teachers participated i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n, a more limited number were interviewed to ge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ults. Six-different cheating practices were considered – impersonation, forbidden aids, peeking, peer collaboration, outside assistance and student–staff collusion and seven differ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considered – proctors, biometry, mingling, shuffling, random drawing, sequencing and broadcasting.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ceived cheating as easier with e-exams, and especially with bring your own device. They also thought some countermeasures would be easier to implement with e-ex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