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是电视新闻报道节目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也是新闻电视媒体对新闻资源和新闻内容的深度挖掘利用,对于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提高电视新闻评论栏目节目制作质量,应该系统总结新闻评论栏目的特征以及主要发展趋势,进而合理制定新闻评论栏目制作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肖翔 《声屏世界》2013,(12):22-23
我国电视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电视新闻报道的同质化问题。电视新闻的同质化主要是指新闻报道事件相同、内容雷同、观点相似等现象,新闻的同质化还包括新闻栏目的定位相似。新闻的同质化问题导致节目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被扼杀,  相似文献   

3.
冯绮 《新闻实践》2009,(6):76-77
电视新闻栏目中,"死讯"屡见不鲜,几乎到了死人即新闻的程度.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能不呼吁:电视新闻记者要有生命意识,而且这种生命意识要贯穿新闻采访报道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宋奕 《视听界》2010,(6):89-90
如果说,电视新闻栏目从名牌到品牌打的是一场"攻坚战",那么,电视新闻品牌的提升则是一场"持久战"。 一、由"量"到"质",体现新闻内容的深刻性 新闻的特点为"短、平、快",即篇幅较短小、报道手段较平实、报道速度较快。目前江苏大多数电视新闻品牌栏目都遵循这一原则,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报道最多的消息。这既体现在主持人语速的紧凑、快捷上,也体现在每条新闻的时长越发缩短以及画面剪辑的节奏变化加快上。  相似文献   

5.
赵辉 《新闻知识》2006,(10):59-60
电视新闻经历了由“播”新闻到“说”新闻的过程,无非是将原来冷冰冰的播音员变得更亲切了,电视新闻走过了“英雄垄断”的时代,老百姓自己一不留神就成了新闻人物,可见电视新闻是越来越有人情味,越来越需要人文精神了。一、电视新闻需要人文精神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电视新闻通常是指消息新闻报道,广义的电视新闻则是荧屏上所有以传递新闻信息为任务的各种新闻节目总称,它既包含消息类新闻也包括专题类、言论类新闻。本文论述的新闻概…  相似文献   

6.
"新闻秀"--平民的还是大众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姜红 《新闻记者》2004,(12):19-20
当《新闻联播》这样的传统电视新闻节目还在坚守"播新闻"的报道方式时,各地方台晚间时段的新闻节目大都以轻松的"说"和"聊"的方式为更多受众喜闻乐见,而东方卫视的《东方夜谭》则在"说新闻"之外更增加了演绎新闻的成分,姑且称之为"秀新闻"吧。从循规蹈矩的"报新闻"、"播新闻",到随意轻松的"说新闻"、"聊新闻",再到多少有些越轨的"秀新闻"、甚至"演新闻",如今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学中,新闻体裁没有“会议报道”或“会议消息”、“会议新闻”一类,倒是在《书学》中找到“会议纪要”一词。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电视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会场的画面和会议的内容,久而久之,人们习惯把这类新闻称之为会议报道或会议新闻。  相似文献   

8.
朱丽辉 《东南传播》2014,(11):143-144
民生新闻从人文关怀出发,以普通群众需要为着眼点,表现出电视新闻媒体强烈的受众意识、服务意识。民生新闻的报道,更加明确地代表普通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做好民生新闻报道,不仅是电视新闻媒体宣传理念的体现,更是增强电视新闻媒体竞争力、亲和力、感召力的客观需要。地方台有着天然的地域优势做好民生新闻,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入手,深入挖掘这一"富矿"资源,让电视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贴心人"。  相似文献   

9.
吴艳秋 《视听界》2007,(2):50-51
方言新闻栏目已成为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新领域。近年来,新闻栏目的发展正由新闻发布型向生活型转变,内容由政治、社会大事逐渐转入百姓日常的生活,新闻功能从教育民众转移到与民众的交流与沟通,以方言做新闻栏目理所当然地应运而生。这是因为,从本质上说,普通话是一种工具性的语言,特长在传达信息,而在情感交流的功能上,却不如方言。方言因其地域的局限性,短于公共信息的传达,但对于特定人群的感情交流,却有着特别的亲和性。新闻栏目强调亲和性,方言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了。  相似文献   

10.
联播类电视新闻栏目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的报道,这类报道对于老百姓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源。如何把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的报道做得内容实在,形式鲜活,观众爱看?这是联播类电视新闻栏目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此类栏目提升质量,提高收视率,增强公信力的突破口,是关键,更是难点。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农业的生产模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农业农村新闻也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进和创新,以适应并反映这种变革。本试图结合在“新闻前线”栏目中的工作实践,就加强农业农村新闻的时效性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一个电视新闻节目的主编、责任编辑,他的职能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主要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对已有稿件的重组和再利用,然而,现在国内一批又一批的民生新闻迅速崛起,新闻的传播方式和理念都发生了变化.电视新闻编辑也应从过去简单的"把关意识"提高到以受众为经营理念的思路上来,变"媒体"本位为"受众"本位,围绕"民生"话题、盯住"平民"视角,使这些栏目真正融入"人民群众之中".  相似文献   

13.
贺静宜 《新闻窗》2005,(1):17-18
2004年8月31日,贵阳电视台正式推出了大型直播电视新闻栏目“直播贵阳”,提出“‘直播贵阳’就在身边”的口号,其报道不仅导向性、权威性增强,而且贴近性也增强,反映百姓冷暖、关心群众利益的事增多;时至今日,“直播贵阳”平均收视率从开播时的0.8%上升到6%,超过贵阳地区所有自办频道自办节目的收视率,并超过电视剧的收视率,改变了电视剧一直比新闻收视率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一、电视媒体的主要新闻节目形态 目前,国内电视媒体新闻栏目主要有三种形态,一种是“时政新闻”,汇聚国内外或者地方要闻,成为全国人民或者当地民众了解国内外或者当地大事的一个重要窗口。第二种是调查类新闻节目或者称深度报道。这类节目的崛起强化了电视新闻的权威性、导向性,也突出电视新闻的评论陛、调查性、监督性。第三种是刚刚前几年兴起的“民生新闻”,在内容上、表现形式上,  相似文献   

15.
邹哲敏  周涛 《新闻实践》2003,(12):64-65
在当前媒体求生存求发展的激烈竞争中,各城市台均把改进电视新闻报道作为重中之重,锐意创新,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但我们同时也看到,目前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也日益凸现出来,影响了新闻的收视率,并已成为城市电视新闻发展的障碍。本文仅以南方某市电视台的新闻栏目《今日报道》为例,分析一些城市台存在的某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和不足。一、栏目定位不明确,板块设置名不符实电视新闻栏目要办出特色,首先必须对栏目有明确的定位,栏目的播出时段、服务对象、观众的收  相似文献   

16.
李登清 《新闻前哨》2004,(12):52-53
会议新闻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形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媒体的联播类新闻栏目中,会议新闻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不可否认,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采编方式的创新不力,电视新闻会议报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多、长、呆、空"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传播效果。电视新闻会议报道的改革成为困扰大家的难题,也是电视新闻界当前共同面对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走转改"活动和"八项规定",为县级电视台精简领导活动新闻、改进新闻报道、提升新闻服务群众水平提供了契机。采写制作出亲近、质朴、贴近百姓生活的电视新闻,无论是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新闻表现的形式上,县级电视台都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8.
《宛都播报》创办于2001年10月,是南阳市第一个以城区报道为主的电视新闻节目,是第一个以平民百姓为报道主体的电视新闻节目,是较早尝试"说"新闻的电视新闻节目,是迄今为止南阳市唯一获得全省优秀栏目评比一等奖的电视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19.
<正>现在许多电视新闻节目都把现场新闻强调到很高的地位,如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栏目和福州电视台的《新闻 110》栏目就是现场感强的名牌电视新闻栏目,这类电视的主体通常是片长在4分种内的消息类新闻,它在每天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直接影响着新闻栏目的质量和在受众中的影响力,显示了记者的素质和抢抓新闻的水平。而这类新闻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中传达出来的现场感。  相似文献   

20.
2002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新闻编排类参评节目、栏目,从整体上看,导向正确、选题考究,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和“三贴近”的实践追求。在节目编排的技术水准和艺术水准上都有了相当的进步,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实绩。一、此次参评节目、栏目的几个共同特点1.新闻时效性普遍加强,大量节目都实行了现场直播, 不少栏目中还有突发事件的即时报道。2.参评栏目多是各台近几年力推的名牌栏目,或者着力打造的名牌栏目,在各地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3.节目制作水准普遍提高,不论是技术质量,还是采访、编辑、播音主持,乃至音响、音效、字幕、图表、连线报道等各个环节,普遍自然、流畅、可视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