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了一种写史"范式",影响且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与编写。夏志清从文学性、人性和道德情感的角度评判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研究模式,与大陆以"革命斗争"思想启蒙"改造国民灵魂"等关注视角迥然不同。对言词、字句和文字本身细腻的关注是文学史编写文学性的体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的基本立足点。就此而言,夏著的典范意义对当前文学史编写如何走出困境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第一次把张爱玲请进了文学史,并予以了高度评价:“张爱玲应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张爱玲以其文学、绘画、音乐、历史等多方面的才华,进行了小说创作中意象艺术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笫一次把张爱玲请进了文学史,并予以了高度评价:"张爱玲应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张爱玲以其文学、绘画、音乐、历史等多方面的才华,进行了小说创作中意象艺术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姚斯认为:文学史就是接受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对于同一个作家的解读,不同版本的现代文学史给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以王瑶版《中国新文学史稿》、夏志清版《中国现代小说史》、钱理群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三本书中对于作家郭沫若的解读展开,对于不同版本文学史中的观点异同以及存在歧见的原因进行一番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书写,从第一部到新近的一部,其间的影响与反叛之源流关系,可通过对以下议题的探讨得以呈现:1,作为体裁史的"小说"史,如何区别于普通的文学史书写?2,作为文学史之一部门的"小说史",如何处理"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关系?3,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现代性"有哪些理解和叙述的途径?在对夏志清、王德威、陈平原、杨联芬等学者书写实践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撰写是由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学术问题意识串联起来的链条,在部分地、相对地解决某一时代特有的问题之时,其写作本身又衍生出了新的、为后来者所接续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人学者夏志清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自问世以来,即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几经曲折,该小说史终于在大陆得以正式出版。本文试图分析它的写作特点,并对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书写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7.
夏志清与普实克在1960年代初就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展开了尖锐的笔战。本文认为,夏志清反驳普实克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出自挑战权威以确立自身地位的心理;二是方法论和价值评判标准的争论。讨论两人的这场笔战对今天的现代文学研究和文学史的书写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熟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80年代以来大陆学界的华裔美籍学者,夏志清先生写于60年代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牵引之下,进入了一个文学考古挖掘盛时期,而由此引发的研究热点(如张爱玲研究、沈从文研究、钱钟书研究等)持续了近二十年.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各类文学史著作中,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一个精彩而重要的存在,它以全新的评判标准,冲击了大陆学界对现当代作家、作品的定位。读者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中国现代小说史》褒贬各异。本文作者从个人的阅读心得、研究方法的探析与普夏之争的比较三个方面。对夏史加以较为详尽的评述,究其“偏见”.彰其“洞见”。  相似文献   

10.
1944年;张爱玲的第一部小说集在上海出版,曾轰动一时,这就是名闻遐迩的《传奇》。作家命名这部小说集为“传奇”,大概有“后来传奇”中的“传奇”Z意吧环过;作家本人的身世和经历,倒确实富于一种传奇色彩。其祖父张佩纶为请末名臣;据说《孽海花》中的庄仑樵就是以他为模特儿的;其祖母则是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的女儿。尽管张爱玲成名较早但只是近年来才渐为人知,这之前的中国新文学史则对她不著一字。自美国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辟专章评述张爱玲;而且对她赞誉有加之后,张爱玲在中国这才声誉日隆,一时间,他的…  相似文献   

11.
对近代小说研究史的梳理与评述,能使人们了解百年来的研究概况及其薄弱环节所在,也能使学者们明白今后研究的着力点与方法的改善.《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在这方面做了很有价值的工作."重写文学史"口号提出二十余年来,各种文学史专著的接踵而出,但若从研究史的角度作考察,各种撰写模式及其综合使用在方法论上与前相较并无本质差别.这说明首先得重建文学史的基础,其中包括文学研究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夏志清以其贯通中西的学术视野成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人,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运用中西文学批评理论,融会贯通地探讨了中国新文学小说创作的发展方向,不仅拉近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也使得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等作家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但由于理论来源、思想倾向、批评立场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虽然多有创见,却也引来了不少争议,尤其是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更是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多数学者还是认为他对鲁迅的评价是偏低的。通过夏先生对《阿Q正传》的解读可以看出海外汉学研究者在为艺术和为人生之间的艰难选择.  相似文献   

13.
全国高校中文系现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 ,存在违背学术逻辑、无视文学存在、遗留文史空白等危及学科根基的学术盲点。只有客观对待各时间段中的所有文学事实 ,才能编撰出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现当代中国文学信史。  相似文献   

14.
大陆学人一直认为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存在偏见。其政治偏见(反共立场)确实存在,应该批判,但是其所谓"艺术偏见"还应该具体分析,夏志清用西方传统的批评理论评价中国现代文学,与左翼文学理论大相径庭,当然评价结果也迥然不同。但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体现的批评理论及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8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如何接纳“鸳蝴派”和张爱玲等“边缘”作家,是一个解释学的难题。,人们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流解释传统接纳这些“边缘”的文学,“五四”新文学以来精英化的文学史观念相应发生了内在分化和重组。考察这个过程,一方面可以看到,知识分子的精英式想象如何发生动摇,另一方面,也可以由此观察80年代文学知识分子,为什么不可能写出“真正属于文学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在70年的时间里已完成了80部之多,《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无可推卸地成为了文学史编撰的先导与模本,既是对前一段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望。该书在强调时效性的同时兼容了"人本"、"激情"等学科化特色;确立了文学史的体制化和话语权威;提供了新时期之后文学重评的标准;也留给我们一些文学史写作所面临的当下时势与学术主流之间的困惑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经历了风风雨雨,文学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文革"前以政治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到20世纪80年代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对从前的政治话语进行了颠覆,致力于追踪现当代文学的"现代化"脚步;90年代对80年代的思潮进行了深刻反思,加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学界对文学史的理解逐渐趋向多元或者说不确定性。本文以赵树理为个案,勾勒了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历程,对各种文学史观作出了自己的评价,认为几十年来文学史观念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肯定走向怀疑,每一次的转变与其说是向真理巅峰的逼近,不如说是对文学史领域的扩展。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史视野考察《文心雕龙》有其积极意义。首先,历史书写是刘勰的言说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时序》可以看成一篇短小精悍的文学简史。以《时序》为中心,再结合其他诸篇,可以看到,刘勰客观上书写了一段从先秦到南朝宋的文学史。其次,历代文学的书写中,对帝王及帝王文学的大力书写是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刘勰的文学理想。第三,从价值评价的角度看,十代文学的发展有高下之分。在刘勰看来,周代及其以前的文学是后代无法企及的高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体例中的“作家论”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体例的"作家论"模式,这一模式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杨义的同名著作中得以拓展和完善,九十年代以来的现代小说史编撰实践中这一模式继续得以继承,并呈现出新的视角和尝试。通过对这三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史著作的分析评价,以勾勒出"作家论"模式的演变趋向。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十分“尴尬”的,她以自己特异的现代性体验来观照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的人生世态。她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次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爱玲在文学史上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她既是历史的“叛逆者”、“零余者”,又是历史的“先行者”、“预言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