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民生新闻栏目数量逐渐增加,其以平民语言、平民视角等优势特点受到民众喜爱。电视民生新闻从群众生存状况等方面取材,缩短了观众和电视媒体之间的距离,使观众产生更多真实、亲切的感觉,但是在电视民生新闻采访过程中存在"失真"的问题,如何对民生新闻采访客观性进行把握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下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加快,民生问题也日益突显其重要性,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新闻媒体报道中的民生新闻尚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不论是民生新闻的自身质量,还是采编队伍的组织构建,均需要媒体的高度自律性加以约束。现阶段,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民生问题,关注百姓生活,而民生新闻作为传达政府新政策、新举措,以及反映社会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状态的重要平台,必须提高导向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人文意识,提升民生新闻的价值,担负起社会责任。基于此点,本文在分析民生新闻身名俱亡或名存质变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民生新闻的发展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3.
徐静  刘莉婷 《未来与发展》2010,31(1):108-112
本文选取定量的媒介文本分析都市传媒视野下的农民工群体,并通过数据分析电视民生新闻在农民工群体报道的现状,认为在农民工与电视民生新闻之间的传播生态中代表城市文化的电视民生新闻对农民工的负面报道使得农民工群体处于不利的境地。在此基础上对电视民生新闻在农民工关注问题上做出三方面的反思:媒介对农民工刻板印象的定型:媒介对农民工人文关怀的缺失;议题内容过于“浅表化”,同时试图给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热的出现是在电视民生新闻出现之后,是电视民生新闻引领了民生新闻热,以下重点探讨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魏海峰 《内江科技》2010,31(11):58-59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节目的内容、形式有了改变,"民生新闻"从而得到迅速发展,而播音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作为民生新闻主持人,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外,还要坚持"三贴近",即心态、行为、语言的贴近,才能够将民生新闻播好。  相似文献   

6.
农光华 《科技风》2013,(21):182
近年来电视新闻界使用的一个全新的一个名词就是"民生新闻",这说明社会对民生的关注在不断提升,而对于采访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新闻采访者要抓住采访技巧与策略以提升采访质量。采访技巧已成为民生新闻采访构成中关键的一项技能。而在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只有善于运用采访技巧,才能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资料与线索。因此,锻炼自身的采访技巧,增加新闻采访的成功率,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本文在对民生新闻采访的探究上,重点探讨了民生新闻的采访策略与技巧。  相似文献   

7.
民生新闻的出现是新闻媒介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样,民生新闻所特有的新闻选择标准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重点阐述了对民生新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郭晓宇 《科教文汇》2008,(33):263-263
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新闻都是以宣传和教育功能为主,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和“工具”,而电视民生新闻以平民的视角关注普通人、百姓身边事,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在节目理念上和新闻的报道上,与我国传统意义上一元的政治文化为主导的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类似“联播体”新闻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是电视民生新闻结合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寻找到地方台无可替代的优势。然而电视民生新闻在“收视率第一”的追求下,不惜迎合一些市民的低级趣味,有媚俗和庸俗化的倾向。面对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本文将试图对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更好更快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民生新闻",是指采用民生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在真正的民生新闻中,权利与义务、效益与责任、批评与亲和力等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构成民生新闻要件的是新闻本位、舆论监督、人文关怀,这三者密不可分,有机地统一为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0.
李虹 《中国科技信息》2011,(18):115-115
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于1970年提出的"话语与社会权力关系"理论,话语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在地球村,为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生存发展而争夺的利益制高点。国际新闻作为国家话语表达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宣传思想文化、沟通外交,加强商业贸易等重任。为了突出对国际新闻报道的重视,我国在2010年增设国际传播奖,将其纳入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之中。以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获奖作品为样本,通过内容分析法,探索其报道主题、报道手段等方面体现的新闻政策。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旨在发现在新闻政策指导下的国家传播奖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11.
对民生新闻的本质进行了分析,特别针对电视民生新闻健康良性发展的问题阐述了意见,指明了电视民生新闻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社会新闻与法制新闻是两种不同的新闻形式,社会新闻更注重报道社会民生百态以及一些涉及社会道德问题等的事件。而法制新闻则更注重法律信息的传播,多是报道一些与法律有关的事件问题。为此,在对社会新闻与法制新闻采访时,其所偏重的采访形式与技巧都各有不同。现本文就分别对社会新闻与法制新闻的采访谈谈几点看法,并探讨了在采访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地方新闻过去的表现形式是电视媒体的地方报道和各地的报纸报道,互联网出现后,地方新闻又表现为各地的官方网站新闻报道。在今天,"两微一端"成为不可或缺的3个媒体平台,地方新闻又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本篇以"今日头条"app为例,探讨地方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中有了怎样的新变化,未来又会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法制新闻是关于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各行各业、社会生活各方面与"法"有关的各种信息。传播法治观念,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是这类新闻的重要功能。党报的法制新闻主要担负着对法律政策的发布、解释,分析法治建设形势,思考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监督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监督国家政令是否畅通和国家公务员遵纪守法行为的任务。法制新闻的报道分寸可以被概括为,新闻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反映法制活动中所发生的新鲜事实,这一新闻实践活动的幅度。党报法制新闻的报道分寸应从报道时机、报道角度、报道密度、报道方式四个方面去把握。  相似文献   

15.
平衡报道是新闻传播贯彻客观、全面、公正等普适性报道理念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依借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通过中美报刊对于中国国庆60周年的报道的梳理,发现在报道的素材遴选、主题设定和报道框架等方面双方均呈现"一边倒"面向:中方将国庆定性为庄严、欢乐、自豪的庆典和节日,侧重报道改革成果、国威军威、复兴梦想等主题;美方则将其定性为共产党统治的纪念日,侧重凸显中国的政治统治、军事实力、民族矛盾和集权控制等主题。故此,笔者认为唯有开放信息源,采取多元化视角、小角度切入,采用多元报道文体和尽量站在旁观者视角来进行报道,才能使"平衡报道"尽量摆脱"立场(意识形态)"的牵制,从而最终实现报道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祖国 《科技风》2012,(13):204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本文对民生新闻的内涵、特点及采访技巧探讨性的提出了部分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人们不断增长的对信息资讯的需求,"新闻立台"逐渐成为众多地方电视台的一项发展战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新闻以其特有的社会性、人情味和趣味性等特点引起了电视台越来越多的关注。自2002年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面世后,从而竖起电视民生新闻的大旗。从此民生新闻在全国遍地开花,异常繁荣。本文从电视社会新闻入手,根据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式下民生新闻的状况,浅析民生新闻的内涵、优势所在以及其今后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8.
与常规新闻不同的是,民生新闻将着眼点放在了平民视角上,将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以及百姓所关注的生存问题作为了新闻的切入点,以贴近平民的语句,再加上民生新闻主持人集聚个性化的主持方式,将受众最为关注的信息传递出来。有研究人员指出:民生新闻是各类新闻模式当中,与受众距离最近的新闻。各个电视新闻媒体在不断发展,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实力的过程当中,均将对民生新闻节目的塑造视作了最关键性的战略之一。而为了打造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节目,不断提高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职业素养,此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依据这一实际情况,以民生新闻主持人职业素养的培养为研究对象,指出了为了进一步实现对民生新闻节目质量的提升,关注民生新闻主持人政治素养,学识素养,服务素养,个性素养的培养,以上相关问题希望能够为后续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19.
李莹 《内江科技》2011,32(5):75-76
本文以新闻评论为研究对象,从"平民化"、"多元化"、"解读性"、"小型化、版面化"、"易读性"五个方面来分析其大众化趋向。  相似文献   

20.
回顾新闻传播的历史,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都深刻影响着新闻报道本身,影响着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方式.不断进步的技术带来了越来越多样化的新闻报道方式,我们面对新闻的选择似乎也赵来越自由.但揭开这层表象,隐藏在报道背后的"意义"却呈现出同质化和主流化的倾向.传媒决不仅仅是新闻的集散地,它塑造和改变着受众的价值观.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媒介技术才能真正为人类社会的自由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