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分别翻译的《红楼梦》可谓二十世纪中国翻译史上的两部标志性作品。文章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了翻译目的对《红楼梦》译者的翻译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从文化、意识形态、译本的编排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白晶 《海外英语》2011,(8):180-181,187
从杨译本《红楼梦》中几个具体实例出发,分析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时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他在翻译中关于文化内容处理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描写占据了很大比例。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译本中服饰翻译进行分析,得出其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兼顾其他的翻译技巧,如增译、省译、分句与合句、换序等,从而实现了翻译的顺畅与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了《红楼梦》茶文化的翻译。作者以杨宪益和Hawl〈es~《红楼梦》英译本为依据,通过对比分析译文,得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任何大胆的改动只要服从目的法则都可接受。从这一角度看,霍译本旨在带给西方读者更多的阅读愉悦感,他采用归化的策略来满足接受者的需求。这样的转变达到了译者的翻译目的,是成功的文学翻译范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国元素的定义和内涵入手,理论结合实践,探讨了中国元素在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抽象化和具体化体现,并通过具体分析直译法、意译法等翻译方法,详细论述中国元素在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旨在充实翻译方面的相关理论依据,从而使中国元素在跨文化交流翻译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最受欢迎的两个英文译本当属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全译本。以《红楼梦》中多个诗歌的英译为例,从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同时根据不可译性这一现象提出了《红楼梦》诗歌翻译的补偿策略,来弥补诗歌在译语中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文化缺省是指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对双方共有的、不言自明的文化信息的省略,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需要原文的文化缺省进行翻译补偿,以更好地表达原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红楼梦》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典名著,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红楼梦》翻译中经常会遇到文化缺省问题.为此,应分析《红楼梦》中文化缺省的表现形式,探索《红楼梦》中文化缺省翻译补偿的方法措施,以更好地翻译《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  相似文献   

8.
杨晓茹 《考试周刊》2012,(29):28-29
饮食文化在《红楼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尝试对《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中菜名翻译进行研究,以宏观的角度审视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位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指出在翻译《红楼梦》中出现的菜名时,不论是直接以食材命名的菜名还是含有文化寓意的菜名,两位译者都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世界著名的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曲浓缩了作者博大的思想内涵和精湛无比的文学创作才华,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语言精练,文化信息丰富,故而在翻译上尤为困难.笔者将对比杨宪益及夫人戴乃迭的英译本和霍克斯和闵福德的英译本,并对《红楼梦》曲中汉语文化词汇的英文表达方式进行搜集,最终探讨文化词汇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游洁 《培训与研究》2010,27(4):124-126
《红楼梦》中大量的典故是翻译的难题。本文选择杨宽宪与霍克斯的《红楼梦》全译本进行分析,发现:杨译主要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力求忠实于原文;霍译则倾向于译文的可接受性,主要采用增译或意译的策略来翻译典故,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他们不同的翻译目的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隐喻英译策略的研究和归纳,提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决隐喻翻译障碍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名著,不仅在国内乃至国际都享有颇高的盛誉,因而越来越多的海外译者研究这部名著。日本在《红楼梦》的翻译研究领域也有较为系统的探究,这为我国红学译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资料。本论文探究了《红楼梦》日译本的翻译研究状况,并从文化翻译视角探究《红楼梦》日译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大量的典故是翻译的难题。本文选择杨宽宪与霍克斯的《红楼梦》全译本进行分析,发现:杨译主要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力求忠实于原文;霍译则倾向于译文的可接受性,主要采用增译或意译的策略来翻译典故,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他们不同的翻译目的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论和交际翻译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红楼梦》的两个译本在花文化翻译中的取舍,探讨了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并由翻译目的论分析了两译本翻译策略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张方 《考试周刊》2014,(81):22-23
红楼梦精深而高雅,其思想意识、文化差异与当代西方差距很大。《红楼梦》中的遣词造句包含深刻的东方文化,翻译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其文化内涵很难翻译出来,出现文化缺失。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化缺失,从而降低了读者理解红楼梦的难度。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也充满着佛教和道教文化意识及其有关的语汇。对这些宗教词语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处理,不仅体现了译者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念,而且也关系到其译作的成败。以杨宪益与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例,从互文性视角就《红楼梦》两译本宗教文化翻译策略及其宗教渊源进行阐释与解读,可看出,《红楼梦》英译本对宗教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反映了译者在其所属元文本影响下所形成的宗教文化取向和翻译观,从而使其译作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这一鸿篇巨著在海内外有着成千上万的爱读者,杨宪益和霍克斯等承担起这一煌煌巨著的翻译工作,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各有特色、各有所长。本文借助Glo Wb E语料库,尝试将杨霍两位大师的《红楼梦》英译本中涉及的角色语言在Glo Wb E语料库中进行检索分析,希望能为《红楼梦》翻译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其两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同样也是译坛的经典之作,曾被众多的翻译家和翻译爱好者欣赏和点评。笔者从形合与意合的研究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翻译艺术,并通过《红楼梦》英译本的比较,分析了形合与意合机制产生的内在动因。论文认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体现在《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并为译者提供了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维度对《红楼梦》中的诗歌英译进行分析,探究两个英译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从而为翻译教学中诗歌的翻译提供借鉴意义以及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大量的双关语是翻译的难题,两全译本的译者都做出了很好的尝试,杨译倾向于直译加注的方法,力求忠实于原文;霍译倾向于读者,将原语的双关语译成了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双关语,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两译本翻译活动的策动者不同,翻译目的不同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