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不久前,我在光明日报头版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短评,如《名片上的变化》、《手机、传呼机:不要扰乱会场》、《莫往会议里“注水”》,受到报社领导和一些读者的好评。其实,我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近百篇这类文章了。有人戏称我为“全能记者”。我说,“全能记者”我还不敢当,但我一直把当一名“全能记者”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我想,体育比赛中有“个人全能”,当记者也要争取当个“全能记者”。从跨入记者行列那天起,我就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当记者,固然要以采写消息和通讯为主,但仅仅会写消息和通讯还不能算一个优秀的记者。新闻…  相似文献   

2.
1992、1993年两届由军报刊登并推荐的获得“中国新闻奖”的3篇新闻稿,全部出自“土记者”之手;1994年1至11月在军报刊登的1.2万多篇文字稿件中,仅冠有“特约”二字的新闻干事(或处长)就提供了2300多篇,占21%;目前军报部主任以下的编辑、记者人员,绝大多数直接来自新闻干事队伍,一部分“科班”出身的也有不少是由战士报道员上学后分配到报社工作的。北京西山某部队招待所。前来开会的各大单位的宣传处长踏着入冬以来那场少有的瑞雪,陪军报的同志散步、聊天。当大家有意无意中提到这些数字时,笔者的心被深深触动了。晚上我拖着病…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有一句名言:“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同样,懒人也是当不了通讯员的。时下,有少数基层通讯员心浮气躁,听风就是雨,重“写”轻“采”,或只“写”不“采”,其表现一是喜欢道听途说找材料,哪怕一星半点小事也如获至宝地关起门来写新闻,大笔一挥,敷衍成篇;二是爱吃现成饭,就着会议、简报、总结、经验材料、内部通讯等,生吞活剥地写新闻;三是即使下去采访也是蜻蜓点水,车来车往,凭感觉一知半解地写新闻;四是自以为情况熟,万事通,不需要采访也能写出好新闻,结果是稿子写出来见了报,不是无新意,就是漏洞百出惹出不少麻烦,有的还…  相似文献   

4.
从去年10月份开始的“我与军报”征文活动结束了,6个月来,编辑部先后共收到460多篇来稿。作者当中有稚气未脱的新战士,也有戎马一生的老将军;有正在就读的大中学生,也有笔耕多年的老新闻工作者,其人数之多、热情之高、覆盖面之广,都是本刊近年来所少见的。可以说这次征文活动是透过千千万万双普通读者的眼睛,对军报的形象进行了一次检阅!军报在读者眼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一、军报是我师在我们发表的征文中,许多是以“军报是我师”做为征文的标题的。这绝非偶然,因为1/3以上的来稿,都谈到了军报作为一位优秀老师…  相似文献   

5.
“学好用好军报,当个将军没问题;会给军报投稿写稿,当个记没问题。”这句话是我1984年秋当新兵时听一位干部说的。从听到这句话起,《解放军报》就成了我的梦想120多年过去了,我从一个边防战士成长为一名军报记、编辑,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军报的养育就没有我今天的自信和强壮。因此,每当有人问我你是哪个大学毕业时,我总会自豪地说:“解放军报大学!”  相似文献   

6.
在首期《军事记者》出版前夕,记者走访了原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邵主席曾在解放军报工作过21年,是军报的老领导,离开军报后,仍对军报的宣传和我们的军事新闻业务刊物十分关心。这次走访,记者当面聆听了他围绕办好《军事记者》和搞好军事新闻宣传问题,所谈的许多值得重视的意见。  问:请问,您对《新闻与成才》改名为《军事记者》有什么看法?  答:《新闻与成才》改为《军事记者》,是件很好的事。《新闻与成才》从1985年由《解放军报通讯》改名至今,已有16年的历史,当时,我还在解放军报工作,…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保尔·海泽的小说集,他提出的“猎鹰理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所谓“猎鹰理论”源于卜伽丘的《十日谈》第5日第9个故事前的引语,说的是一个名叫费得里哥的男子,为了追求一位阔太太耗尽了家财,总不能获得她的欢心,从此只能守贫度日。后来那位太太去看他,他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只鹰宰了款待她,她大为感动,就嫁给了他,并且给他带来丰厚的陪嫁。海泽从这段引语中悟出了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每个作者经常要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的‘鹰’在哪里?那使我的故事区别于其它成千上万篇故事的独特之点在哪里?”我认为,海泽的“猎鹰理论”对于记者如何提高人物通讯的质量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的记者在采写人物通讯时不妨也这样问一问自己:“我的‘鹰’在哪里?那使我的通讯区别于其它成千上万篇通讯的独特之点在哪里?”我想,只要我们的记者能经常这样  相似文献   

8.
痴心不变     
我是一名参加军报第7期、第9期和第12期新闻函授的学员。入伍7年来,虽然工作岗位调换了多次,但我对函授中心的喜爱之情和对中心老师的感激之情却痴心不变、与日俱增。1996年3月,刚刚穿上军装的我,便在团报道组组长的极力怂恿和大力推荐下,报名参加了中心的函授学习。随着一期期函授通讯和《新闻与成才》(现为《军事记者》)的如期而至,我对新闻写作的基础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中心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我试着写了一些稿件,没想当年就在《新闻与成才》杂志和函授通讯中各见稿一篇。我也成了官兵心目中的“兵秀才”、“笔杆子…  相似文献   

9.
我是第三次参加军报新闻函授学习。说起来惭愧,论发表的稿件,我加起来才10来篇。虽说收获不大,毕竟自己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由一个“火头军”到通讯报道员的转变,是我参加军报新闻函授学习两年来的最大收获。为了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今年我参加了第16期函授学习。记得第一次参加第11期军报新闻函授学习的情景。当时我在连队当通信员,机关的郑干事见我写的演讲稿有点文字功底,就鼓励我参加军报的新闻函授学习。那时,我对函授学习也热了一段时间。收到教材后,我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函授学习上,后来有一篇“豆腐块”在当时的《新闻与成才》(…  相似文献   

10.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11.
忆老叶     
老叶去世快一年了。老叶,叶寒青,是我在解放军报的老上级。1958年春我调到军报理论组,直接领导人就是他。我光足喊他副主编,后喊主编,再喊副社长,前前后后30年。忘了从哪一年开始,我们这些老下级当向也间或呼他老叶,这或许是“文革”在军报遗下的成果。老叶走得匆匆,当时我恰好刚刚离开北京。一个多月后我回到家,他的一切后事都早已办完了,他的老伴世外出去忙她的电视剧。我很难过。几卜年的老领导,又是房前房后住着,临终竟未能见他面!我听说向遗体告别那天,一些多年不见的老同忐都上了,连80高龄的军报第一任总编辑欧阳义、…  相似文献   

12.
《军事记者》2009,(9):71-72
一、“工作经验”不等于“工作通讯” 军报编辑部和新闻函授中心经常收到一些部队内部的经验总结材料,其目的自然是想把经验总结材料作为工作通讯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据调查,有些机关干部(往往是部队的“笔杆子”),养成了将材料和报道“一稿两用”的习惯:先是拉开架子搞个内部材料,材料定稿后,再删删改改做点“技术处理”,这样,“工作经验”轻而易举就变成了“工作通讯”。  相似文献   

13.
写下这个题目,妻在一旁笑了:“你这不等于是说,不进厨房不做饭,不用嘴巴不吃饭嘛!”其实,这正是我当军报驻站记者15年成长进步的一条基本“经验”。现场,按照新闻“5个W”讲义,是“产生新闻、发现新闻”的“地点”。我学当记者,学写新闻,是从现场学步的。“不知道稿子怎么写?你到现场去看看,去转  相似文献   

14.
“桃李遍天下!”如果要我用最想说的一句话来评说《解放军报》,我就只说这一句。此言之可立,我想是无须论证的。而我又想,这桃李之情,唯察之者方感其有、其贵,且当叙之、颂之,以发扬光大;感之愈深、愈久,畅叙之心、颂扬之愿愈切,而存此切切之愿的,必莫过于桃李。我是这万千桃李中的一株小树。1970年8月,我被从生产部队调到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工作。“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弱冠重荷,童子扶犁。信“取法其上,得乎其中”之理,借春风于远道,期期细阅军报新闻业务刊物《先是《解放军报通讯》,后改为《新闻与成才》》,…  相似文献   

15.
蒙特卡洛。我国围棋女将谢军以悬殊比分卫冕成功。仅隔一天,记者段被写的通讯《新绷的弦奏响美妙的乐章》,将历时22天的卫冕战置入一个宏大的时空背景下书写,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引发读者关注的还不仅是谢军输赢本身,而是蒙特卡洛对中国的意义。难怪新闻界不少人把殷被称为“神写”谢军“第一笔”。我感到他的成功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新闻同行学习。其一要“身”入更要“心”入。这是一位老记者讲过的话,这也是殷波“神写”谢军成功的原因之一。1991年10月,殷波曾作为谢军夺冠战的“随军记者”,“身”入“前沿阵地”──马尼拉。用他…  相似文献   

16.
说来很幸运,我发表的第一篇稿件竟是在《解放军报》上,但这并非易事。起初,我和许多初学写作的同志一样,雄心很大,一心想登军报,漫无天际写稿,皆泥牛入海。冷静分析,我的败作多为“本报讯”等只有一版二版才能发的稿件。转念一想,军报一版二版的稿件多出自记者、专职新闻干事之手,和他们争版面,自然败的多、胜的少。何不在记者、新闻干事很少问津的一些“栏目”,寻找一些适合自己写的稿件。1990年11月我从军报三版看到一个新开《大家问大家答》栏目和“欢迎赐稿”启示,联想到我的同乡陈副连长和妻子感情不合,“离”也不是、“…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第五届军报函授中心的老学员,相隔几年以后的今天又和师兄师弟们相聚在军报函授中心,确实兴奋不已。从当兵的那天起就想当一名军事记者,苦苦追求了十七载,虽未能如愿,但那份追求依旧,初衷不改。多年来,在工作训练之余,仍常常拿起笔来记叙一些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如果把我的写作体会总结一下,感受最深的是“五勤”和“四忌”。先说“五勤”。“脑勤”。顾名思义就是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当大量的素材摆到面前时,一定要动用大脑的功能进行加工,去粗取精,提炼升华,同时对应该宣传什么事,怎样报道那些人和物,是用消息…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转业待安置的海军部队干部,原在机关任政治协理员。在我不久就要踏上去地方工作的征程时,我想通过《军事记者》杂志,说说我对军报的喜爱之情。我与军报的初次见面,并不是像大多数战友一样是在走进军营之后,而是早在我穿上军装之前的1988年。一天,我堂大哥不知从哪儿拿来一张《解放军报》,那是一张刊有刚刚被授予上将军官军衔的我军高级将领照片的军报,我一下子被那些新闻照片和军报上面的文章迷住了,爱不释手,看了又看。虽然我不敢奢望自己将来当将军,可是我对将军们确实万分仰慕,反复端详将军们肩上闪闪发光的金星。我把那张军报贴…  相似文献   

19.
在解放军报的编辑、记者中,有一个身佩将军军衔的普通编辑,这就是在军报历史上惟一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的评论部高级编辑、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陈贤德同志。   陈贤德,男,汉族, 1944年 8月生,上海崇明县人。 1961年 7月入伍, 1967年 5月调入解放军报社工作,历任编辑、主任编辑等。   ──在 1976年的唐山抗震救灾和 1979年的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他参加了随军采访,均较好地完成报社交给的采写任务;   ──在政治工作宣传部当编辑的 12年中,他兢兢业业,甘愿为人作嫁,集编、采、评于一身,其文其人,都得到同行的一…  相似文献   

20.
沃土育鲜花     
报道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刘长庚于去年3月平调到商水县人武部任政委。上任伊始,他过问的第一件事就是宣传报道工作。当他得知该部新闻报道工作在周口军分区处于被动地位时,立即召开人武部党委会议,他说:“值传报道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并马上研究制定了三项措施:一是武装部成立新闻报道组,聘用一名专职新闻报道员,在各乡镇建立通讯报道网络;二是拨出专款作为新闻报道工作的专项经费,组织人员参加军报新闻函授学习,提高新闻报道人员的各种待遇等;三是为报道组增订《新闻与成才》、《中国民兵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