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新近加入东北作家群的重要一员,大连女作家素素以"独语东北"系列散文丰富了东北文学的地域性品格。本文以素素的《独语东北》散文集为文本,从地域文化角度分析了本土女作家在其间着意突显的地域性价值、强烈渲染的自然性品格和自然流露的艺术性特色,探讨了素素的文化观、女性观、历史观、地域观,概括了其中折射出的东北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近30年来大连作家写作在体现了各自的价值理念与审美追求的基础上,突出反映了作家群体在主题、风格、叙述策略上的"群体性"区域特征。具体从文化场域、文本场的趋同性与互文性、权力话语的导向(意识形态和传媒的导向功能)深入探讨其区域性特征的生成机制,以期促进区域文化创作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东北文学具有鲜明的地缘特点,因为地处边疆、多民族聚居,又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该文分析东北作家苏和巴鲁创作,并通过作品辨析其创作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一、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指1931年“9·18”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一些青年作家。其重要作家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其创作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开拓了现代文学中的反帝题材,在小说体式、风格方面探索要远胜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便是东北作家群共同的艺术个性。代表作品有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的《(?)鹭湖  相似文献   

5.
在活跃于当代文坛上的东北作家中,迟子建是一位受地域文化影响比较明显的女作家。东北特有的黑土地文化造就了她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她始终以对生活朴素的理解、母性的情怀以及民间的视角重彩涂抹着故乡的地域风情,始终执著而又诗意地表达着对黑土地的深情以及对故土生命的热爱。本文试从创作动因、创作视野、情感观照以及叙述视角等角度探究黑土地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拟以刘勰《文心雕龙》中专论文学风格和风骨的《体性》篇、《定势》篇、《风骨》篇为研究对象,并以一些作家作品为例,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探析风格,说明并阐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之间的联系。从风格、文体、风骨三方面分别论述与作品的关系:具体解释风格"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文体"即体成势,自然之趋";风骨"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的涵义和对创作文章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童作为"先锋派"作家的重要代表之一,凭借其超常的艺术想象和锐意求新的作家本能发掘出"枫杨树系列"、"红粉系列"和"香椿树街系列"等极其丰厚的文学资源。以童年记忆和成长体验的书写来表达对现实沉重的焦虑与迷惘,通过对自己"匮乏与缺损"的童年的执著回忆和想象,苏童找到了自己与现实之间独特的精神通道和小说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8.
中原文化和故乡经历是河南作家的宝贵写作资源。从故乡寻求写作资源,自然形成了河南文学浓重的地域性文本特征。具体表现在:第一,河南作家大都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挖掘写作材料,又往往"拘于实",这样就形成了大量自传体作品;第二,在河南文学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对地方风俗的描写,彰显了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萧红是一位平民作家,与同年代选择主流文化立场和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立场的作家不同,作为一位受东北地域文化的底蕴萨满教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并在漂泊生涯和婚姻生活中饱受煎熬的女作家,选择平民文化视点,为在苦寒之地像蚊虫一样默默生存的农民代言,从处女作《王阿嫂的死》中的王阿嫂到绝笔之作《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萧红笔触始终关照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东北民众的生存景观和精神状态,这种平民文化视点成为萧红一种自觉的文化选择,这种选择也成就了萧红独特的文学景观。本文尝试从作家出身性情、受教育程度,特别是作为东北地域文化底蕴和核心的萨满文化等角度整合,探讨其平民文化视角形成的动因。  相似文献   

10.
朱文娟 《考试周刊》2011,(52):226-227
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如今已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形式之一。作者根据东北秧歌"艮、俏、浪"的风格特点,从东北秧歌的体态、手巾花、扭和舞蹈教学实践四个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教学生跳好东北秧歌。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位"经典化"的作家,林白的新世纪小说创作上所出现的变化不但为女性作家、女性写作的"出路"提供了个案,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一代作家在新世纪的文学转型提供了样本参照。而从主题、创作意识和风格语言等三方面综合论述林白新世纪文学创作的变与不变,正是具体说明了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东北女性文学在开放的文化语境中以深深扎根于东北大地的创作实践承传着地域精神,显示出独具丰采的地域风格与民族特色。它以兼有女性自觉与地域品格双重性的文学视野,以母性情怀与民间视角相结合的创作意识,既书写着以黑土地为代表的东北文化,又从女性视角出发,表现出对女性生存境遇与命运的恒久关注。地域家园与母性温情成为当代东北女性作家文学创作的不尽资源与内在动力,也使得她们在人生情态、艺术追求、创作动因、情感观照以及创作视野等方面呈显出随性洒脱的自由精神、牵扯不断的恋土情结、温婉悲悯的女性情愫以及博大宽宥的民间情怀等共通的地域性品格。  相似文献   

13.
东北作家群的文学创作,由于全民抗日的特殊历史条件和独有的地域风情,在悲壮、粗犷、广阔的生活土壤上,形成了文学风格的悲情之美、野性之美和自然之美,显示了东北作家群的特有审美格调。  相似文献   

14.
完颜亮是生长于东北、叱咤风云于中原的女真族君王作家,其豪放粗犷雄健的文学艺术风格是女真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的反映,是其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内心世界的艺术写照,也体现了女真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不仅影响了金代和南宋文学创作,对中国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东北抗战14年(1931—1945),是东北多民族戮力同心、共同参与的全民抗战。东北14年的抗战文学也是由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共同构建、齐力熔铸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民族危亡关头,作为不同民族文化养成者的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做出了既非雷同而又相向而行的文化选择,这决定了抗战14年东北汉族作家文学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可比性的客观存在。从此出发所做出的同中见异、异中存同的比较文学观照,将有助于认识中国东北抗战文学的多元文化景象与民族文学素养,更有助于打破一元化的、“大汉族中心主义”的传统抗战文学研究视角,树立“中华多民族抗战文学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6.
燕莉 《现代语文》2010,(6):131-132
风格翻译问题一直是我国翻译界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以第十九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参赛原文翻译(英译汉)为例,从语体、作家、语言三个方面探讨了作品风格的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方言再次作为一个极重要的语言资源受到许多作家的关注。以张炜、莫言等为代表的山东作家,采用独特的"地域声音"、别样的方言词汇和古朴的方言语法,不仅创造了个人言说风格、表现了复杂生活体验的审美追求,而且丰富了方言写作的审美传达策略,呈现出别样的原生态叙述魅力及地域特色的陌生化、民间化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了伪满洲国后,大批东北作家逃亡到华北、上海等地.他们在他乡同样从事文学创作,并且时常以故乡为主要表现对象.文章以<青年文化>杂志"华北文艺特辑"为例,考察辛嘉、吕奇、戈壁、梅娘、王则、共鸣等流寓华北的东北作家作品中关于故乡的想像,以此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缺失的这部分东北作家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9.
深受"五四"文学传统影响的作家丁玲,经过了左翼文学时期集体主义写作风格的转变,延安时期其创作心态经历了再一次艰难的蜕变,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她走过了一段由游离到坚定的心路历程,对其创作心态的探究可以作为一个个案观照延安文学体制的规约性和作家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20.
甘肃陇东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曾经生活于此的作家或多或少地给予滋养,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资源。陇东文化对于邵振国的文学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从"理性审视乡村文化的弊端""精神家园的想象与表达"两个方面探讨陇东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