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论中华传统师德的继承与当代师德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师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传统师德是当代师德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当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代教师个人品德修养的动力源泉。当代师德建设应继承“自我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等优良师德传统,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恪尽职守、服务学生,严谨笃学、不断创新等师德观念,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严谨治学、教学相长等师德内容和师德建设领导体制、评估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上创新。  相似文献   

2.
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改的环境下,如何使班主任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质量,促进新课改的发展,是每一位班主任面临的新课题。一、在教育观念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新课改倡导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作为“独立人”的发展需求。班主任应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观。1.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班主任的育人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是自己应…  相似文献   

3.
朴美花 《成才之路》2011,(29):17-17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基本特征,音乐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音乐的快乐,成为音乐的主人。  相似文献   

4.
师德建设是职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进行师德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本文就“以人为本”的师德内涵和师德建设必须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做了探讨,并对“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5.
八面来风     
《教育》2007,(1)
哈尔滨:建师德档案作提薪依据从今年开始,哈尔滨市每位中小学教师的师德表现都将被记入“师德档案”,成为其职务评聘、提薪提职的重要依据,师德年度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将被“一票否决”。这是哈尔滨市教育局将师德建设纳入制度化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师德档案是专门记载教师师德表现的资料,包括师德成绩记载,违反职业道德规范情况记载,学生、家长、社会  相似文献   

6.
论师德建设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教师劳动的目的、任务、对象、手段、产品的特殊性,论证了师德建设中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教学应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新型的师德理念,登及在师德建设中如何加强“以人为本”思想。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流,面向每一位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师德建设论坛”于2001年12月24~25日在北京举办。论坛主题是:以人为本,敬业奉献。来自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0余位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参加此次论坛。大家围绕“以人为本”的师德内涵、以德治教与师德建设、师德建设的制度保障、通过学科教育渗透道德教育、师德教育与青年教师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大举措,从学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这个角度看,“以德治…  相似文献   

9.
丹阳市实验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设施一流的现代名校,走读寄宿的窗口学校。进入新的世纪,我校牢固确立“为每一位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施展才华。明确让每一位家长都收获希望”的办学目标。实践“与世界教育发展同步,与现代化建设同行,与家长优质教育需求同心,与教师高品位追求同向”的办学宗旨。在新课改和资源、师德、教材、管理、教科研等诸多层面围绕新课程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建设中落实,在落实中提升。  相似文献   

10.
山西师大实验中学是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省直属完全中学。近年来,我校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三个方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一、“以人为本”的德育队伍建设搞好德育工作,教师是根本。我们把建设一支优秀的德育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确立了“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发展人”的德育队伍培养思路,从根本上关注教师的整体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提高,不断强化教师自我反思意识,鼓励教师不断创新,让每一位教师都产生育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1.发挥班主任育人的核心作用学校选拔素质全面、师德高尚、组织能力强…  相似文献   

11.
人本主义学习论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有意义的学习,强调教师"教人"比"教书"更重要。我国新课程改革也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人本主义学习论对我国教师的教学理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校长美德     
对校长而言,只有具备各种美德,才能实施道德领导,方可有效地建设一所道德学校。博爱、贵生的美德可以促使校长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价值理念;谦虚、奉献的美德可以力促校长更好地实现为师生服务的管理宗旨;节制、审慎的美德可以令校长不断地反思与调控学校管理过程;公正、诚信的美德可以保证校长在管理方式上讲究民主、注重合作;慷慨、宽容的美德可以敦促校长在管理评价时保持弹性、避免极端。  相似文献   

13.
名教自然之辩是天人之辩在魏晋时代的独特展现,因而也就是对人原则与自然原则分裂冲突问题的理论探讨。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论,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论,裴危页的“崇有”论,都只是片面强调了人原则和自然原则两之一,只有郭象提出的“名教乃自然之迹”论,才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一理论难题。一方面,他用“自性”(性分)来解释仁义礼乐、等级秩序、社会分工的形成,从而强调了人原则;另一方面,他用“迹”与“所以迹”这一对范畴来解释名教的异化,从而突出了自然原则。在郭象看来,名教与自然、理性自觉与意志自愿内在地统一了起来,人原则和自然原则有机融合,从而为其个体道德学说的阐发廓清了障碍。  相似文献   

14.
教师是教师失"德"行为的主体,其客体包括教育事业、教师同行、学生以及家长,因此师"德"失范也就相应的表现为这五个方面的失"德"。教师失"德"的原因可以概括为社会逐"利"薄"名"、教师的"人性"压迫"神性"以及家校之间"交易"频繁和冲突不断。要解决教师师"德"问题,必须要"引导"教师的思想、"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保障"教师的权利以及"规范"教师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随着人学成为时代的主题,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等思想逐渐为人们所认同,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德育“无人”的传统弊端受到了反思和批判,德育的理论和实践逐渐趋向人本化。具体表现在:德育概念的人本化,德育理论研究的人本化,德育实践模式的人本化。从“无人”到“人本”,体现了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向。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的学校德育教学中,不少教师未能很好地解决方法问题,其在较大程度上所依赖的灌输与填鸭式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德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德育教学的效果。在德育教学方法的革新中,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的“问题教育”、“对话教育”思想曾经一度引人关注并被广泛推崇。本文认为弗莱雷教育思想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对教学的生活化还原以及对美的境界的追求,在德育教学中体现出重要的人本价值、体验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教师的德育状况及形成,进而阐明对高校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试图运用"德育新观念"的基本理率提出可实施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参与式教师培训是指以"参与式"为核心理念和方法,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培训实效性为目的的一种实践。参与式教师培训倡导"双向化的培训过程"、"多元化的培训方法"和"人本化的培训目标",并以变革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优化人力资源为内在的价值诉求。实践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理念,需要在培训观念、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以及培训者素质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闫建璋 《教育科学》2021,37(1):17-22
师德修养一直是学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相关文件对师德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究竟如何提升新时代师德修养水平,使其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是亟待我们研究的课题。新时代师德修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提升,经历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道德楷模阶段,师德表现在职业道德规范上,"社会"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社会角色安排下遵守职业道德规约;道德君子阶段,师德表现在内在道德品质上,"自我"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主体性意识的推动下获得内在道德品质;道德圣贤阶段,师德表现在高尚道德人格上,"他者"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善良意志的驱使下实现人性完善。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必不可少,螺旋式上升,逐步达成师德修养提升目标。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师德规范存在着偏重理想性,缺乏现实性;偏重社会要求,缺乏人关怀;偏重价值性约束,缺乏专业性规定的问题,致使师德规范难以成为广大教师自觉的职业追求和有效的行为准则。师德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基调中,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视野下,在法律和社会公德基础上重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