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状况不容乐观,这既涉及到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更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有关.要迎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探索中国特色发展生态文明之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一经济发展范式,注重继承和弘扬我国天人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核,整合各类生态观,建立新的科学生态观,以提高人类的生态自觉.  相似文献   

2.
周明 《科技创业月刊》2014,27(5):137-139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当前,我国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基本国策.为了缓解这一矛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企业生态管理、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介绍企业生态管理和生态城市建设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三个方面要求实行企业生态管理的必要性,并且从政府、企业和市民三个视角提出了完善企业生态管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日益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社会进步要求人们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在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非常突出。流域生态关涉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区域间协调发展、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等问题,现已成为恢复和保护流域内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基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视角,选取流域生态补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内流域生态补偿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应如何建构一个完善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党的十八大中,第一次提议将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总体布局的关键组成因素。在义务教育逐渐普及的今天,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迫在眉睫。文章主要分析了生态文明理论纳入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网络信息教育这三个环节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渠道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通过对国内外生态补偿的概念、理论基础、补偿内容和补偿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对完善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设计,指导生态补偿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简单介绍了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研究背景以及中外学者对其内涵的认识,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理论: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整体化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理论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发展理论,并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在生态城市评估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工业生态在国际已兴起数年,但国内介绍的较少,本文试图补足这一缺陷.本文介绍了工业生态的起源、涵义、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同时介绍了作者自己的一些看法.文章最后对我国开展工业生态研究的迫切性发出了呼吁.  相似文献   

9.
生态足迹方法作为生态系统评估工具的潜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1980年到2000年,我国的人均生态足迹由0.885hm^2增加至1.258hm^2,人均生态赤字由0.27hm^2增加到了0.55hm^2,呈持续增加态势,说明我国已长时间处于大范围生态透支状态.未来我国将长期面临生态资源越来越稀缺的紧张局面,科学地评估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能力是我国生态系统评估的核心任务。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社会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我们可以分别采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和生态足迹的方法来研究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消耗。  相似文献   

10.
企业生态创新动态过程研究在理论与实证层面都有待丰富.基于组织学习研究视角,以丹麦格兰富为例,分析了企业将环境问题内化到自身创新战略和实践中去的动态组织学习过程.格兰富的生态创新实践表明:生态创新是企业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问题调整认识、目标及方案的动态组织学习过程.在组织学习模式和路径上,生态创新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并无本质差别.但在生态创新中,与外部利益主体的互动在知识扩散(市场化)阶段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在政府拉动或绿色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另外,生态创新强调企业的环境认知这一重要前提以及企业在技术创新(知识的生产与应用)中产品生命周期视角的应用.基于原有自主创新经验,提高环境意识是我国企业绿色化转型的前提.充分发挥好非政府组织等公民社会组织在政府推动型的三螺旋创新模式中的推动与支持作用,是我国在新一轮全球绿色增长竞赛中取得后发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