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二十一世纪初的我国光纤通信网当今信息时代,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已构成庞大的光纤通信网,连接世界各国,并向亿万个家庭延伸,是现代信息社会的支柱。展望未来,我国已描绘出了跨世纪的通信发展战略:到2000年,中国电信将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基本建成完整、统一、先进的通信网络。到2010年,中国电信将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信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21世纪初,我国的光纤通信网络将呈现以下特征:国家干线网,90%以上的传输量由SDH系统来实现。国家干线和部分省级干线将由大…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科学专业开设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计算机科学专业开设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这三种新兴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最新动态和发展前景;指出了授课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阵地,与其他各行各业一样受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影响。文章以"互联网+教育"的内涵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从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师资网络技术培训、促进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扩大互联网技术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应用范围等方面对"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路径进行探讨,以期在"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移动学习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主题。尤其是在智能终端快速普及、5G网络时代即将到来和WiFi逐渐全面覆盖的情况下,手机上网成了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动力。利用互联网的移动式学习方式,搭建移动APP平台,将移动终端技术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有效整合在一起,促进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和重要作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手段和方法,指出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改革中,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学传播信息化,对提高教学质量,扩大知识的传播,共享高校优质教学资源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对形成学习型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技术及网络平台的普及化发展,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方式产生了变化,并且将互联网技术结合至教学及生活环节中,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现代化改革。本文将简要分析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并论述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的重要性及主要途径,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旨在推动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给高校留级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互联网为留级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扩展了留级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留级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创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渗透性,决定了高校留级生心理健康工作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强化创新驱动,从而促进我国高校留级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开放教育如何在原有的网络教学模式下与互联网科技进行深度融合,是开放教育研究的一项长期课题。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要求比较高,如何从课程设置、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技术变革,提升学员的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需要从社会、学校和市场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多方面学科知识,当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应用,已经完全地融入到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对人类社会的日常生产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力量。基于此,对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功能、分类、应用及未来的发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很多领域的应用在不断深入,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与交际都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互联网+"模式也促进了很多领域的变革与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管理对象的构成相对复杂,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多方信息互动,能够有效促进学校教育管理传统工作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对此,本文将在分析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