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百年梦圆让人兴奋,也让人深思。莫言获奖,翻译有功,这使我们认识到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同时,也认清了我国翻译滞后的现状阻碍了中国文学、文化的国际化步伐。文学翻译是译语社会中的独特文化构建行为,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学翻译现状以及文学翻译的相关理论和要求,同时提出了改进中国文学翻译现状的看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走近莫言     
吴应海 《阅读》2013,(Z1):14-15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这不仅是对中国作家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文学的肯定。让我们走近莫言,听听他的故事吧。"莫言"来历1955年,莫言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现高密市)大栏乡平安村一个农民家庭,原名管谟业。据当地的老人说,两岁时莫言曾不小心掉进茅坑里,差点被溺死,哥哥把  相似文献   

3.
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目前为止,他所有作品的英译本都是美国翻译家兼汉学家葛浩文教授来完成的。其中莫言《丰乳肥臀》英译本曾被美国汉学界认为"比原著写得更好"。基于此,本文对葛浩文英译《丰乳肥臀》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实例分析,从而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透过莫言小说的创作理念,看到在中国文学在走出去的战略中,中国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正在双重觉醒,而且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建构中创新是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莫言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莫言的作品走向了世界,这与他受到世界文学的影响密不可分。正如莫言自己所言,他的写作风格受到一些国外作家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福克纳。本文即从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三方面来探讨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莫言是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文学作品通过翻译工作者的辛勤工作走向世界,其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话特征.通过对莫言文学作品中国话特色的研究,结合现代比较流行的几种翻译模式,就莫言作品翻译中的中国话构建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对中国文学的翻译并最终走向世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莫言的获奖与其文学创作路径有着密切的关联。地域文化的创作视野、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的神奇世界、自我与艺术的超越,经由这些路径,莫言走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  相似文献   

8.
颜瑾 《职大学报》2014,(5):68-70
莫言作品主观色彩浓重早已成为共识,但是就这一艺术特色,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一方认为,这是感觉的爆炸,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面貌;另一方认为,这是理性的失范,将会阻碍莫言创作的前行。实际上,理性并没有在莫言小说中缺席,它指引着莫言用感觉构建自己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莫言在保定奠基并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莫言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主要因素:一是有利的时代背景,二是具有浓郁文学氛围的保定地域环境,三是慧眼识珠的两位导师,四是莫言自身具有的文学素质条件。这四个方面对于莫言的文学起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2015及2016年,中国作家刘慈欣和郝景芳连续两年斩获"科幻届的诺贝尔文学奖"——雨果奖,让全世界开始关注中国科幻文学。与此同时,也让公众将视线投向了两本作品的翻译者,两位获奖作家背后的译者——刘宇昆。本文从研究刘慈欣和郝景芳作品英译本的角度出发,提出优秀的中国科幻文学译者应为具有知识力和想象力的创造者,富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体验者,且是作者、读者、出版者之间的互动者,并尝试探讨中国科幻文学乃至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议题。  相似文献   

11.
莫言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影响,除作品特色与翻译作家共同演绎外,还有电影媒介传播影响、文学出版谋求中外合作、文化软实力增强导致汉语地位的提升等因素。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作品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最具有鲜明特色并倾注作家丰沛情感的莫过于《蛙》中的姑姑。莫言对姑姑重男轻女集体无意识的质疑、雄性化的女性形象等描写无不彰显了姑姑追求与男性平等的主体意识。在《蛙》中莫言有意遮蔽对男性形象的塑造,着力于将女性个体融于宏大的国家历史背景之下,在"极致"的计划生育环境冲突中凸显女性的命运。女性觉醒者无路可走的历史困境往往造成了女性的悲剧结局。这也是莫言的《蛙》带给读者的思考与文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一些主要作品在国外频获大奖,引起极大反响。他同时被国外权威人士称为"中国最有希望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由此可见莫言的受关注度之高,影响力之大。而他在法国也获得巨大成功,他的作品被译成法文的数量最多,因而被称为"最受法国读者欢迎的中国作家"。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之《莫言》集,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莫言笔下的故乡风貌,传递了非常丰富而鲜活的信息:有作家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有来之不易的童年阅读,还有茂腔这样的民间艺术滋养等,这一切为读者进一步探寻作家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开拓了新的通道。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奥运会游泳比赛中国获奖运动员参赛战术的研究后发现,"争权夺标"战术是中国获奖运动员在奥运会游泳预赛、半决赛中较广泛采用的战术;"先发制人"和"后发制人"战术是中国获奖运动员在奥运会决赛中采用的两种行之有效的典型战术.  相似文献   

16.
莫言是二十世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东方作家。他的创作既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在题材内容﹑表现技巧方面也受到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影响。在受到外国作家影响的同时,莫言成功地在作品中将本民族的文化完美地呈现出来,从而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和莫言的创作对中国现当代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许多人眼中他们是两个极富个性又缺乏可比性的作家。但在他们建造的"湘西世界"与"高密东北乡"的小说神殿里有本质相同点--对人性自然自由的追求,对雄强生命力的推崇和张扬,以及站在民间价值立场上审视生活在故乡的生命。在文风上,两者各有千秋,沈从文抒情恬淡与莫言特有的铺排狂欢,在文学史上不能互相取代。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已逐步走向世界。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出版于2006年,2008年葛浩文翻译出版的英译本获首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对于这部巨著,其中文版和英文版都值得关注和研究。然而,译界较少有人对其英译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的成功,从翻译角度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葛浩文对基于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理论的良好适应和选择。为此,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以葛浩文译作《生死疲劳》为例,对揭示"译者中心"对于翻译的重要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莫言以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为原型的小说,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乡土文学,进入世界文学体系,创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字的世界共和国"。肉体残酷暴力与"倒错性欲"的结合是福克纳小说的一种重要母题,再现这一母题的是一种隐喻性的心理语言。莫言更多的是对导致这种变态心理的文化语境的批判,由此使他的小说成为第三世界寓言的重要例证。莫言创造出一种以"地方世系"为核心的叙事模式,但与福克纳不同,莫言对意识流与神话的叙说却明显地带有齐鲁神话的特点。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看出莫言创造了本土化的叙事话语,通过一种魔幻性叙事的语言,莫言成为通向"世界文学史"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文学界最高奖项的获得者,与其说莫言是一个天才,莫若将其定义为"鬼才",这种"鬼"来源于他笔触的诡谲和放荡。他敢于描写一切事物,无论丑的、美的、圣洁纯良的,还是肮脏不堪的,在莫言天马行空的笔下都能变得别具深意。尽管他的文字备受争议,但都让人不得不钦佩这种大胆颠覆的勇气。本文从莫言对人和事物的描写出发,对这种手法进行了简要的探析,与此同时,也从个人角度出发,对莫言的描写提出了一定的疑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