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也称为"青少年学生的问题行为"或"青少年学生的行为障碍",指青少年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心理冲突、环境刺激或机能失调等原因而导致的青少年学生偏离常态、违反社会规范的不良心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适当行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渐趋成熟的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正>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些违背学校规范或社会规范的行为,这些行为被称为问题行为,出现这些行为的学生可以被称作"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是如何形成的?标签理论认为,"问题学生"的出现并不是学生个人行为造成的,更不是学生的本质显现,"它是由群体的限定和反应所形成的"[1],这个理论对于研究、分析"问题学生"及预防其形成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课堂教学中,减少或削弱教师发起的行为,增加或增强学生产生式学习行为,从传统的"知识传递型课堂"走向"知识建构型课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愿意表现得弱一点。其次编制导学单,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再次合理使用导学单,让学生先问。  相似文献   

4.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阶段,对于这一特殊群体,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影响举足轻重。然而,有些家长的教育出现偏颇,最终导致孩子桀骜不驯或唯唯诺诺,形成了在品德、行为或心理上有偏颇的"问题学生"。而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只有对"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彻底分析,才能为"问题学生"的家长提供有利的解决办法,实现对"问题学生"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赞科大曾把后进生比作"难看的孩子",他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通常意义上的"后进生"是指在品德、思想和行为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或学习成绩与普通学生差距较大的学生.有时也称"问题学生"或"落后生".  相似文献   

6.
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不良后果的行为,我们通常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叫做"差生"或"后进生",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上把他们叫做"问题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成绩滞后,道德品质差,现实表现不佳,令老师头疼,家长烦心。对学校和班级来说,如不加强教育引导这些学生,其不良行为习惯会影响其他同学,影响到正常教学秩序,影响优良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多种因素影响着教师的课堂行为,性别差异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对男、女教师的6节常态课堂中"教学行为对"类型、所用时间以及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男教师善于通过"追问反问"的方式来判断、发现学生问题,帮助学生领悟内容;而女教师则善于通过"评价总结"的方式来对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式评价,从而理解相应内容。对于提出或布置相应有难度的问题,男教师更趋向于学生独立思考来完成任务或回答问题,而女教师更趋向于学生交流合作共同来解决问题。男、女教师的常态课堂都应采用学生参与度更高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相似文献   

8.
学生集群行为容易发展演变为没有明确目的、不解决任何切实问题的狂热行动,亦可能带来无关的"价值累加",刺激和制造社会矛盾.学生在社会认知上的"自我中心"加剧了集群行为的风险性.当学生集群行为发生时,需要学校管理者或教师紧急介入实施规范策略,促使学生个体和集群剥离,做好事前管理、事后防范的监控工作,严肃对待学生合法合理诉求,认真履行职责,促进学生心理"断乳"的社会性成长.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最终导致一些不遵守校规校纪,品德、行为或心理有偏颇的"问题学生"出现。而家庭教育在"问题学生"的转化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成败关乎"问题学生"的命运。因此,只有对"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转化策略,为"问题学生"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提供依据,避免盲目性,最终对"问题学生"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10.
王鹏 《教师》2014,(28):8-8
正在当前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是部分学生出现了"早恋"思想或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的后续问题。因此,各学校都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心理教师,希望能够为疏导高中生"早恋"行为提供积极的帮助。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高中生"早恋"现象的表现、成因、危害以及如何有效疏导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一、当前高中生"早恋"现象分析  相似文献   

11.
"问题学生"虽成了教育活动中的习惯词汇,但当一些学生做出了与社会规范不相符的行为时,也只能说明其行为本身存在问题,绝对不意味着他就是所谓的"问题学生"。"问题学生"这一标签的出现不仅仅是对这些学生行为上的误解,更是对其内心的误解,由于此种误解,"问题学生"所显示的消极意义就体现在这些学生身上了。消极意义从情感上出发会引发学生的焦虑,更是对学生维持自我的一种打击。因此,"问题学生"的消极意义被合理地转化,还需要教育者从弱化标签意识、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帮助学生体验自我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2.
问题行为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或困难时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如缺乏学习热情、考试焦虑、神经质、违纪等。它们是学生发展过程中适应不良的行为,通过言语或行为矫治可以获得解决。问题行为有别于"问题儿童"、"差生"等概念,后者只是少数人或个别人,而问题行为则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中。问题行为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而且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会使学生走向犯罪道路,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相似文献   

13.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或不合"己意"的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反应都特别强烈,随心所欲地对学生大发雷霆,训斥责罚,根本不顾及师德及师表形象,也极少考虑学生的感受以及自己这种失常行为的严重后果.其结果自然是课堂陷入混乱、教学节奏失调、正常教学氛围和进程遭破坏、教学难以推进乃至中断,最终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究其原因,这主要是教学中教师的"过敏行为"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学讲方式"首先在教师的革新,但归根结底在于学生行为的变革,不规范学生的行为,课改只能沦为口号。本文首先分析了问题提出的背景,然后从自主先学、学生参与、学生"讲出来"这三个课改中最核心内容规范学生行为。  相似文献   

15.
学生管理中的对抗行为或源自师生权利博弈,或以"沉默的行动"来代替自身获取话语权,或利用规则来"对抗"规则,对此,需要教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行使教师权威和教育权利,将管理重心放在如何维护师生利益诉求的一致性,构建师生联动管理与"非正式"教育策略,通过管理内容的升级制止那些"违道德但不违规"的学生行为.  相似文献   

16.
孙全福 《考试周刊》2014,(20):15-15
<正>夸美纽斯说:"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应当仍然把"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基本纲领。一、定目标明要求:让学生明确历史课堂要学什么教学中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学习什么,这样师生的课堂行为就会统一而不盲目,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每课起始时就告知并强调学习及训练重点,在布置或检查预习时阐述学习目标,在阅读行为开始前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甚至可以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单元或每  相似文献   

17.
一、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 1.什么是问题视角 问题视角,也称为缺陷视角,从这一视角出发,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疾患、行为问题看成是危机的结果,为了减少疾患或问题,注意力往往专注于问题本身.助人者往往把要帮助的学生看成是有问题的,聚焦于学生"出了什么问题"以及应该要"做些什么"来帮助学生脱离这砦问题,要对学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在这样一种过程中,学生被认为是病态或偏态的,助人者其实扮演了治疗者的角色.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理论的价值取向也都反映了这样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正>所谓"问题学生"又称"待进生"或者"学困生",几乎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主任都头痛的问题,不论是职业学校还是普通高中都有一些行为异常,举止乖张的学生让老师们感到束手无策。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的今天,"关爱问题学生,反思教育行为"成为班主任工作中最受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那么,职业中学班主任如何关心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呢?如何让"问题学生"得到转变呢?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课改的深入,小学英语课堂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被强调,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一旦获得了别人的注意就"不知天高地厚",表现极为出格,严重干扰了教学,造成教学秩序混乱。一、何谓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呢?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与课堂教学目的不一致,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影响自己或干扰他人学习的行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要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对班级管理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目前已经引起教育界的重视。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如何对待问题学生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