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4 毫秒
1.
陈艳 《河南教育》2014,(7):48-49
<正>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原郑州牧专)近年在服务毕业生就业、提升就业质量、提高就业率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新的就业季到来之际,认真回顾总结学校"搭建‘五平台’,全力做好服务"的成功做法,对做好新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就业信息平台资源整合现状及供应链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面服务年",网络联盟的启动标志着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通过地方高校就业信息平台资源整合现状及供应链需求分析,对今后有效架构毕业生就业"共赢"模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满足用人单位人才引进需求及区域信息平台自身运营的经济效益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今年,宁夏大中专学校共有毕业生24148人,比去年增加1068人,增幅达12%。该区主要采取:一是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积极实施高校毕业生服务自治区经济建设重点项目计划。二是强化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大力实施“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工程”,组建“宁夏大学生就业网络联盟”。三是继续深化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四是完善政策体系,深入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咨询指导培训平台。五是提高能力、加强服务,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和离校后的就业服务。六是努力营造关心支持毕业生就业的社会环境,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个人和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优秀毕业生予以表彰奖励。  相似文献   

4.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了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就业工作"全员工程"、就业创业指导"全程工程"、就业指导"服务工程"、创业指导"培训工程"、校企"合作工程"、学生就业"推荐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等八项工程,保证了毕业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5.
受高校扩招、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错位等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日趋严峻。高校就业工作,必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校教育改革,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大力加强学生能力、技术、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完善高校就业管理机制,全程渗透就业指导,人人参与就业工作;加强就业服务及设施建设,健全信息网络平台,拓宽就业渠道,科学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探索就业工作新思路、新渠道,千方百计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67):144-145
本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新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指出应建立一支专业化、高水平、高素质的就业工作队伍;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引导毕业生理性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南农业大学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全校上下共同努力,扎实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了"全员参与、全程教育、全面服务"的就业工作体系.学校鼓励并支持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自主创业蔚然成风,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8.
"就业服务智囊团"是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收集信息、分析研究就业出路、提供就业可行性方案的学生、教师服务团队。通过"就业服务智囊团",毕业生可以综合分析自身的优劣势,整合周边的资源,自我制定职业规划、进行职业选择。本文从"就业服务智囊团"的创建、作用两个方面探索如何在就业工作中充分发挥"就业服务智囊团"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工作效果。  相似文献   

9.
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长江大学积极探索"五新"工作思路,构建就业工作新体制,运行新机制,不断增强学校就业工作活力,形成了"学校主管、部门协调、院系主抓、全员参与"的良好就业工作局面.通过建设校园人才市场,开拓就业渠道,实施"订单培养",积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多种途径服务毕业生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实效.  相似文献   

10.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启动仪式。这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是继2006年成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以来的又一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建设开通这一平台,积极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财政部、发改委、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质量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当前,高校办学理念和实践中存在重向上服务、轻向下服务;重管理、轻领导;重单干、轻联盟;重科研、轻教学;重实干、轻宣传的倾向,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办学质量的提高,需要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服务学生;推崇自我领导,强化自主意识;实施联盟战略,增加办学资本;加强宣传,扩大影响;统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进而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济南市东关街道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推进工作中,坚持把"如何为就业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就业创业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为新增劳动力群体就业创业服务。组建队伍摸实情,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指导小组,摸清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学校、专业技能、就业愿望、薪资待遇要求等情况,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当积极应对就业新形势,努力探索在金融危机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举措。要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以生为本的就业工作理念,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扎实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到基层一线就业,树立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努力改进和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4.
创业创新教育,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培养创业型、创新型高职生的新思路。以完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和提升就业质量为突破口,积极创设学生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毕业生就业订单培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高校毕业生已基本离校,就业工作进展总体平稳顺利,但当前仍有部分毕业生尚未就业。为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创业,教育部日前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积极采取多种有效举措,力促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切实做到毕业生"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家把稳就业放在“六稳”工作之首。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重点群体之一。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深化,“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高校要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助力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文章提出后疫情时代高校“稳就业”工作体系建设路径:“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有序推进就业服务;紧跟社会发展趋势,精准施策;聚焦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就业创业帮扶;逐步完善就业创业平台功能。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连年增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了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加之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岗位需求减少。面对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2009年,北京物资学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起点前移,终点无限",搭建"课堂+基地+活动+网络"的就业指导平台,启动学生"德育·素质档案",强化责任落实,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正>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袁贵仁强调,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新的就业季已经到来,河南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始终坚持"内外兼修,多方并举"的指导思想,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平台,确保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规范有效的就业机制1.实施"一把手"就业工程加强组织领导是做好就业工作的保障。学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列入学校重要工作议程,并提出具体要求:"加强毕业生就业指  相似文献   

19.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是国家的人才资源,就高校而言,他们尽管已经毕业离校,但仍然是高校难以割舍的"游子"。在"游子"艰难踏入社会第一步、期许母校伸出帮扶之手之时,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子",高校应站在"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学子负责"的高度,改变过去"重在校生,轻离校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局限,更新创业指导观念,把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积极构建教育培训、创业实践、咨询服务等平台,形成广覆盖、多平台、重实效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创历史新高,达27.6万余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四川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同全国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方位制定优惠政策措施促进就业;四川省教育厅和各高校迎难而上,聚精会神抓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广大毕业生切实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和"行行出状元、劳动最光荣"的思想,不等不开,及时就业,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