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三国演义>以两大战役为转折点,为刘蜀集团的兴衰历程勾画出一条"马鞍型"生命曲线.<三国演义>的布局特点在于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人物线索贯穿全篇,突出表现一个态势、两次转折和三大阶段,显示出一种严整而流畅的结构艺术之美;情节因素与非情节因素的交织,"断"与"连"的更替,显示出一种灵动而巧妙的结构艺术之美.这体现出作者较为进步的历史观、值得称道的美学思想和精湛深邃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的结构突出表现为两个框架、一个态热、三条主线、两大转折和三大段落,此外对主要人物的描写和对重要事件的展示,也都有始有终,既尊重了历史事实,也符合中国人民的艺术欣赏习惯。这样巧妙的规划布局,显示出一种严谨而流畅的篇章结构之美,也体现出作比较先进的历史观、美学思想和精深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3.
从美学的角度谈《三国演义》并不自霍雨佳同志的《三国演义美学价值》始。但过去讲《三国演义》美学的文章,一般都局限在艺术美的范畴内,如讲《三国演义》的艺术形象美、抒情写景美、语言文字美等。《三国演义美学价值》一书则跳出了过去讲《三国演义》美学的圈子,对《三国演义》的美学作了全新的开拓。首先,该书一破过去的所谓《三国演义》宣扬的封建道德无美的陈说,认为《三国演义》里有两种道德: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着眼于维持  相似文献   

4.
"义"是《三国演义》的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与情节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情节发展的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并在"义"的对比和前后照应中推进情节的发展,显示情节发展的结果。"义"与情节在小说结构上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专论《三国演义》的心理刻画。文章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一贯注重以貌传神的艺术手法,而《三国演义》运用得尤为突出。此外,《三国演义》的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正面剖析,内心独白,梦幻显示,诗词抒写等心理刻画方法。而且,这些方法常常交织并用。总之,《三国演义》的心理刻画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是一部运用汉字修辞方式很有特色的古典名著,它运用了拆字、并字、增笔、联边、借形等五种汉字修辞方式;《三国演义》中的汉字修辞具有鲜明的特点:所使用的汉字修辞方式比其他古典名著更为丰富,具有含蓄、形象具体、强调突出等多样化的修辞效果,还有塑造人物性格,艺术地推动情节发展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毛评中的情节结构原则、要求和技法。毛评在情节结构理论方面的特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方生态批评传入中国以前,国内有基于传统哲学的《三国演义》“前生态批评”,其视角主要有“整体艺术”、“天人合一”、“中和之美”、“生态和谐”和“天道循环”等五种。新时代下.国内学界提出了新的生态批评原则与规范,接下来的《三国演义》生态批评将在新的原则与规范下展开。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关于梦境的描写,这些叙梦情节不仅是小说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析其中的叙梦情节在推动小说情节、暗示命运、连缀文本、渲染氛围和设置悬念等方面的文本功能。  相似文献   

10.
《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在于它有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情节之美。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在整体结构上情节的密度与节奏速度成反比,即叙述的情节密度越大,节奏速度就越慢;叙述单位内的时间跨度越长,节奏运动就越快。全书情节进展的速度总体上呈现快——慢——快的节奏运动形式,矛盾冲突的力度和强度则呈现弱——强——弱的节奏特征。全书情节的主节奏的变化,是情节周期内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众多复杂的次节奏运动、变化的结果;主次艺术节奏的变化史,正是全书情节的发展史,且都是运用情节节奏的连贯性、跳跃性、对比性的艺术手法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巫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文学艺术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但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与中国古老的巫术文化存在着重要的关联。《三国演义》描写到的巫术类型就有相术、占星、占卜、通天等。这些巫术描写,对于丰富小说的文化内涵、表现小说的宿命论思想、形成小说的显隐双线结构、增加小说情节的曲折性,形成小说多方面的叙事艺术技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毋庸置疑,也宣扬传播了封建迷信与宿命论,损害了小说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对《三国演义》巫术描写的这种负面效应,我们也应有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对《世说新语》的加工改造,不仅表现在对材料的精心选择上,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三国演义》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虚构创作出更具艺术真实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4.
殷周人的天命观经历代儒者的相继阐发,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它的内涵,使之成为具有深刻社会内容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天命观作为小说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三国演义》全书,成为推动情节发展,决定人物命运,解释历史演变规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艺术结构的整体系统,是小说家把三国特定的历史生活转换为审美形态的结晶,也是小说家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形式。它最基本的形式是时空形态,研究小说的艺术结构,说到底是研究小说审美形态的时空关系。审美时空结构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一方面,它以现实时空关系,为自身的存在方式或表现手段,作为物化审美形态的《三国演义》是在反映历史上的现实时空关系中体现自己的,也就是审美时空形态不能脱离现实时空形态而存在。另一方面它又是精神的,  相似文献   

16.
《左传》中富有小说因素的素材、编年体为主纪传体为辅的编写体例、叙事艺术,无不为"陈述百年,该括万事"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所继承,并有所突破与创新,尤其是在战争描写艺术手法上,更是一脉相承,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战略、战术描写出神入化,从而勾勒出精彩而生动的战役,诸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中期的《三国演义》序跋者首先为《三国演义》的流传正名,突出《三国演义》羽翼信史的伦理道德教化功用。明代后期、清初的序跋刻意探讨的是《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清中期的序跋已注意到演义与史实是两个不同层面,对历史演义的文体特征有了深入认识;清代中后期的序跋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三国演义》与小说之关系;受近代西方实用主义的影响,近人王大错甚至将《三国演义》的解读与时代背景及政治需求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明清文化视域下的《三国演义》序跋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期的《三国演义》序跋者首先为《三国演义》的流传正名,突出《三国演义》“羽翼信史”的伦理道德教化功用。明代后期、清初的序跋刻意探讨的是《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清中期的序跋已注意到“演义”与史实是两个不同层面,对历史演义的文体特征有了深入认识;清代中后期的序跋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三国演义》与小说之关系;受近代西方实用主义的影响,近人王大错甚至将《三国演义》的解读与时代背景及政治需求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是根据陈寿《三国志》及斐松之所注的历史材料,并按照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叙述顺序,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讲史话本和戏曲的基础上写成的.因此,《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塑造就有了这样一个特点:即《演义》中的人物大都是历史人物,《演义》既要根据历史,又要作为艺术创作不同于历史,运用匠心化历史为艺术创作。作者罗贯中为达到这一目的,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其中包括在史实的基础上围绕人物形象来提炼情节。本文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比较,从关羽形象的塑造来看罗贯中是如何提炼情节的。…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献的代表之作,在"文化共享、传承创新"的维度下,实现了跨文化视角下的广泛传播,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解读、重构和题材创新,使之成为当今世界当之无愧的文学瑰宝。文章剖析传播学视角下《三国演义》在日韩的传播要素、特征和启示,为《三国演义》传播的优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