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翀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6):165-165,167
"掌握学习"教学理论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卢姆(Benjamin.S.Bloom)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美国提出的一种"人人都能学习"的教学理论。它是一种群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有关教与学的乐观主义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从而大面积提高大学英语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2012年7月,在第12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2)上,我有幸听到了舍菲尔德(Alan H.Schoenfeld)的报告《我们如何思考》,之后我更有幸读了他的文章《我们如何思考:以教学为焦点的关于人们如何作决策的理论》。舍菲尔德,是我国读者熟悉的美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由他提出的关于"数学问题解决"的理论,在我国数学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深深地影响了我国数学课程的目标。那么,他的《我们如何思考》是怎样的理论呢?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公孙龙是唯心主义诡辩家。这是对其著作错误解读作出的错误判断。他的物位思想,是名位思想的理论基础。他通过君臣关系的分析,认为君臣当位则国家治(通),君臣错位则国家乱(变)。在对坚白石、白马的分析中,公孙龙洞察出个别与一般的差异,并采用剥离"繁辞"(坚、白)的方法,发现了"独而正"(石形、马形)的共相。他认为万物以形分类,"物莫非指"犹"物莫非形";"指"是共相,是"一般物",它存在于"个别物"(物指)中,又不同于"个别物"。"指非指"是"白马非马"的公式化表述。所谓的"离坚白派"与"合同异派"的对立和斗争,基本上不存在。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后的形象;李恩富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被描述为纯粹的"异"和诗意传统的中国形象;在《逐客篇》和《苦社会》中,美国和中国则主要被表述为一个背信弃约的种族主义国家或苦难的中国形象。晚清旅美华人对"他者"和"自我"的文学想象,奠定了后来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和中国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儿童早教应该重视"非认知能力" "对儿童时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将对他成年后的就业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第10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上,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海克曼(Jamesj·Heckman)教授没有大谈经济问题,谈的却是早教的投入对将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当前校园文化逐渐变成一个泛化的概念,不利于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本文试图运用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尼尔.诺丁斯(Nel.Noddings)的"关怀理论"(Caring theory),对学校文化进行审视,重建其深层结构,以提升适应现代社会的学校文化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7.
不管是新生的英语单词"Chimerica"("中美共同体"或"中美国"),还是G2(两个有影响力的国家,即美国与中国)概念,都表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美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美国现代派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nce Stevens)常被人们誉为"诗人的诗人"。本文试从中国美学对诗歌的论述来分析他的早期诗作"观黑鸟的十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现代"市民社会"理论是西方市民社会高度发展和完成的产物。由于这一理论关涉的乃是社会(公民)和国家(政府)的疆域分野问题,因此,了解它的产生和来龙去脉、把握它的基本价值诉求,对于当今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国教育协会(NEA)主席麦克古瑞(W.Mc.Guire)认为:"一个重大的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师职业","倦怠的感觉正打击着无数具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他预言:"如果不能有效地纠正,那么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一直以来,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11.
孙群山 《考试周刊》2012,(32):135-136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主张"从做中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呈现材料——创设情境——问题探究——能力提升"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首次提出"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由《课标(实验版)》的"两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为"四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由"两能"发展为"四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伊丽莎白.毕晓普(Elizabeth Bishop)是20世纪美国当代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独树一帜,避免对个人生活的描述,强调情感的控制,显得冷峻客观,与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中"情感逃避"相吻合。这也是其诗歌的魅力之一。  相似文献   

14.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事实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1)帮助学生增强问题意识;(2)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发展的五个阶段;(3)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方法;(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课程体系改革应当适应市场需求,打破传统模式.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建设性地提出了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构建"实践+就业"、"理论+深造"、"社会+创业"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包括六部分:公共基础课、理论必修课、理论选修课、实践必修课、实践选修课和(就业、考研、创业)指导课.  相似文献   

16.
一、信息时代下能力素质要求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个年度报告明确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该包括5个方面:(1)基本学习技能;(2)信息素养;(3)创新思维能力;(4)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5)实践能力。而其中,"信息素养"作为一个新概念正逐渐受到各国的重视。按照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定义: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通过机械主义的强化论(reinforce-ment theory)、心灵主义的"内在论"(innate theory)、"认知论"(cognitive theory)及"监察理论"(monitortheory)四大有影响的理论介绍来探讨语言学习问题,并通过说明这些理论的由来及各自理论所强调的因素让语言学习者对自己是怎样习得母语及学习外语的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引导。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社会救助框架下的"他助"方式注重对贫困者的"输血",而忽视了"造血"能力的培育。所以,在"他助"的基础上应发展出"自助"的救助方式。"自助"型的社会救助方式以倡导"社会投资型国家"的积极福利为理论背景,以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为实践指南,以能力建设为主要内涵,促进受助者通过自助摆脱贫困状态,融入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为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通过对该理论内涵的分析,指出当前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以期为进一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9·11事件后,强调主权国家应该具有良好治理能力和责任的失败国家理论成为美国对非政策的指导思想,美国据此加强对了对非军事援助,最终建立了非洲司令部,但其主要目的则是要假借非洲国家和非盟之手来保卫非洲石油安全和遏制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