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朝鲜通信使又称通信使、遣日韩使、遣日使,是1607年至1811年时李氏朝鲜派往日本江户幕府的使节。从1392年开始,朝鲜宫廷就派遣使者前往日本。从1607年至1811年间,朝鲜共派有12个通信使团前往日本。柳相弼的《东槎录》便是对1811年最后一次使行的记录。从中可以发见诸多朝日情状,如朝鲜方面吏治腐败,朝鲜通信使行路的艰险,日本的房屋建筑、山水景观、居民装束衣着、民风民俗、节日庆祝、饮食音乐等地物风俗。此记录也展现了朝日的交好,朝鲜通信使对日本文化的态度和自豪感等。对于深入了解当时朝日历史人文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仅唐王朝的中央政权与日本进行友好往来,而且隶属于唐王朝的地方民族政权渤海也与日本保持友好的通聘关系。渤海聘日的首要目的是发展经济,进行贸易。双方的经济交流分三个层次进行。其次是进行文化交流,中国的诗文、佛学、音乐舞蹈、乃至体育项目不断传入日本。日本方面除了要实现经济、文化交流外,也有自己明显的政治目的。由于各自的需要,渤海与日本保持了200余年的通聘关系,从而大大促进了双方的社会发展,并写下中日友好史上光辉的一章。  相似文献   

3.
宋明理学向东传入朝鲜和日本,在朝鲜呈现朱子学的"一枝独秀",而在日本却呈现朱子学、古学、阳明学、折衷学的"百花齐放"。究其原因在于两国的社会现实不同,朝鲜是高度集权的大一统体制社会,而日本则是分权的幕藩体制社会。  相似文献   

4.
朝鲜王朝向日本派遣的官方使节,一般称通信使,这些使节中不少人留下了关于使行活动的记载,一致被视作研究朝鲜半岛与日本关系史的重要资料。本文主要整理中国和日本两国的近年来的研究状况后,指出对于这部分的研究还存在极大的拓展空间。朝鲜通信使文献对我们考察中国历史同样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并且还可以从中国的角度,分析日本人眼中的朝鲜形象及朝鲜人眼中的日本人形象。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中日之间或由于朝鲜问题、或由于日本侵扰台湾、或由于日本禁止传播天主教等原因,发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甚至战争。撇开其具体性质而言,国家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战争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途径,这在世界文明史上并不罕见。这些冲突作为特殊的文化传播途径,有力地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壬辰倭乱是16世纪末期日本发兵入侵朝鲜,宗主国明朝出兵援救的一次东亚国际战争。国家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战争是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途径。在壬辰倭乱期间,明朝阳明心学和朝鲜朱子理学的传播对战后朝鲜和日本各自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初,封建末世出现蔚为壮观的留日潮,究其成因,分为三类:王朝内观念渐变、废科举兴学堂的"新政"举措、以多为贵的鼓励政策是为其内因;日本各阶层或出于培养亲日派的考虑、或出于文化交流目的、或出于热心教育动机而持有的接纳态度是为外因;中日间一衣带水、同文同种的地理、人文因素是为日本吸引中国留学生的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戴军 《中学历史教学》2006,(1):14-16,66
[专题解读] 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时代性。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与别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从古至今,中外文化交流或快或慢,总是处于一种动态过程之中。秦汉时期,中外交通发展,秦汉文化广泛外传。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铁器、铜器、丝帛等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尤其是张骞通西域以后,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术先后西传。4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后来又传到越南和日本,8世纪时传到中亚,后来经阿拉伯逐步到非洲与欧洲。隋唐时期。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新罗人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日本派遣唐使来长安留学,大化改新中的制度创新,大都以唐制为蓝本,日本各级学校都教授儒学。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在这时传到天竺,造纸术传到大食。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欧洲。  相似文献   

9.
黄牧航 《中学历史教学》2009,(6):56-56,F0003
十六世纪末年.丰臣秀吉统治下的日本于1592年(朝鲜李氏王朝宣祖25年,中国明朝万历20年)和1597年(朝鲜李氏王朝30年,中国明朝万历25年)两次派兵侵略朝鲜。朝鲜军民在中国明朝军队的援助下,先后击退了日本侵略者,迫使日本侵略军败逃回国。因为战争发生在1592年。夏历为壬辰年.朝鲜历史上就把这两次保卫祖国的战争通称为壬辰卫国战争。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朝两国政府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以副校长李继善为团长的朝鲜广播电视大学代表团一行四人,于9月2日至16日对我国进行了历时两周的考察访问。访问期间,朝鲜代表团对北京、南京、上海、广州的电视大学和电视台电教部门作了考察。根据朝鲜同志的要求,有关部门领导对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和电视台的社会教  相似文献   

11.
7世纪后半期的唐日关系围绕朝鲜半岛展开。白江口战役后,唐朝为实现在朝鲜半岛的战略规划,三次派遣使者赶赴日本,或为重建百济稳定后方,或为对抗新罗而寻求援助。战后的日本不再直接介入朝鲜半岛事务,但仍对半岛的局势保持着敏感。对于唐朝,日本抱着惧而远之的态度,这种恐惧心理的产生既有现实威胁的因素,也是统治者为推进“大化改新”的进程而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佛教交流是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佛教交流的途径上,既有日本政府向中国派出的遣隋使、遣唐使,又有中国僧侣应日本之邀或出于自发的赴日传法.隋唐时期中日佛教交流活动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它对推动中日佛教体系的共同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中国明代时期,朝鲜与明朝之间的使臣走私贸易曾经十分活跃,但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藩属关系,两国使臣的走私贸易也具有了不平等性质。作为个人行为,明朝使臣的走私贸易虽然具有"掠夺"性质,给朝鲜政府和人民带来经济负担和痛苦,但这种个人行为却与有着政府背景的朝鲜使臣的走私贸易共同解决了朝鲜政府和人民在军事、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各种需求,客观上起到了互通有无,相互交流,满足社会需求的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朝鲜社会的的开放。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朝两国宗藩关系密切,朝鲜使臣朝贡络绎不绝,特别是明朝迁都北京后,鞍山地区成为必经之地。关于这一点,《朝天录》中留下了许多记载。本文利用这些珍贵资料,对明代鞍山城池与山川风貌重新进行梳理,以求有助于东北地方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明代朝鲜国宗系辩诬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朝鲜国的宗系辩诬事件,始于1394年,终于1588年,持续长达近两个世纪,经过了朝鲜5代国王和25位使臣的19次奏请。最终,明朝新纂《大明会典》对朝鲜国宗系的错误记载予以修正,方使朝鲜君臣长期以来高度关注的宗系辩诬问题获得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交往源远流长,在唐代交往频繁,唐代东北边疆的渤海国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上的交往。渤海与日本交往的二百多年中,渤、日两国互相派遣使节。文章就渤、日两国之间的遣使交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因使臣身份、使行活动的影响和限制,明初朝鲜半岛的使臣对南京的印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超迈汉唐的朝会礼仪;二是君明臣贤的盛世图景;三是风物繁华的帝都气象.使臣们的客观记录与主观形塑不仅使南京成为朝鲜士人心目中理想的文化之邦,而且能补益我们对明初南京一些文化现象的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中国东北朝鲜族教育权的侵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期以来 ,从朝鲜移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日益增多。日本出于侵略中国的需要 ,对移入中国的朝鲜族教育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在中日矛盾空前激烈的情况下 ,中国东北军阀竟也对朝鲜族教育采取了一些限制、同化 ,甚至取缔的措施。朝鲜族教育就是在这样一种复杂而又艰难的境地中发展起来的 ,主办者坚持反日 ,积极与东北地方政府沟通 ,寻求中央政府的支持 ,为朝鲜独立运动及中国革命培养了后备人才 ,也为发扬朝鲜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潘颖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6):144-148
大化改新之前,日本处于奴隶社会。此时,朝鲜半岛有三个国家,分别是高句丽、新罗、百济。日本与朝鲜半岛国家的交往,既有冲突又有往来。日朝的交往对日本、朝鲜半岛及中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日朝在交往过程中伴随着任那的问题,而任那问题又影响着日朝的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