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作人的散文言志论提出以来,受到了多方的责难。周作人的"言志"不仅是言个人之志,更为重要的是借个人言志寄寓自己的文学、文化理想,主要是追求传统的审美品格和反对文学的功利色彩。当然,周作人的"言志"说已不同于"五四"时期健全的文学个性论,而是一种消极的个人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2.
对周作人个人主义思想与儒家思想关系的考察能够深入把握30年代周作人思想的整体状况及其存在问题。在个人主义的价值视域中,周作人对儒家唯理主义的阐释,对人情物理内涵及源流的爬梳,实现了其对传统思想观念的现代阐释,但也充分暴露出其个人主义思想脱离社会现实的文化困境。这构成了30年代周作人思想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3.
30年代周作人的个人主义思想是一个复杂的观念综合体,其中有西方个人主义关于人的独立、自由和发展的观念,也有以蔼理斯“中庸”思想为核心的生命本体意识,在时代的作用下二者相互渗透形成了30年代周作人个人主义思想趋向保守的总体特点.更为内在的问题是,周作人对自我与理性的绝对坚执使他深深陷入了自以为真理的乌托邦心态之中.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失节的思想文化解读杜春海在《对周作人失节的思想文化解读》(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周作人的各个思想层面都是以个人本位主义为中心轴呈放射状展开的,个人本位主义的思想本质已经渗透到了他思想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个人本位主义已经成为周作人复杂思想的核心与灵魂,由此而演绎出来的“世界民”思想、现世思想及双重人格等思想因素共同作用于周作人各个时期的人生选择。因此,我们认为,周作人最后选择背叛祖国、民族的道路是他个人主义思想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他的堕落失节不是哪一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中国本土文化,西方人道主义文艺理论资源,大和民族的世俗文化和社会改良理想,是周作人文艺思想的主要学理来源。正是在此基础上,周作人形成了独特的个人主义人本主义文艺思想体系,提出了在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的文学”理论,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走出“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二元抉择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与晚明小品之关系,自始至终受其民族情感变化的制约。上世纪,1911年归国乡居时期的《越中"游览记"录》,是周作人推崇晚明小品之发端;20年代至30年代初,是周作人寻找新文学源流、推崇晚明小品及进行理论总结时期;1933年之后晚明梦幻破灭,周作人推崇晚明小品的视角发生了转变,继而转向对中国新文学源流的探溯,但局限明显,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的个性言行一直受人关注与评说,而贯穿其中的是他的个人主义思想,它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个人主义的人本主义、一般个人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具体表现为新文化运动和附逆行为当中的功与过。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在传统儒道释审美思想的基础上,调和了古希腊"静穆美"和蔼理斯生活的艺术观及日本"东洋人的悲哀"的情感特征,并契合自身的性情气质,形成了周作人特有的个性。这种个性是周作人散文呈现出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的附逆是其一生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关于周作人附逆的史实梳理和心理探究,也是周作人研究的重要方面。周作人的附逆暗含着微妙而复杂的心路历程,个人性格的优柔寡断、形势判断的失误和文化选择的保守使得他坚持个人主义而远离了集体和大众,欲超脱现实政治而实陷于政治泥淖,而其文化心态中的儒释之学及对日本文化的钟情,奠定了他附逆的思想和心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各种理论都是由特定的语言来表达,受文化语境所制约。“个人主义”观念以翻译的形式进入中国之后,便脱离了原来的文化语境,在意义上便受制于中国文化。“五四”时期,周作人是提倡“个人主义”最力者之一。西方个人主义观念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平等独立的关系。但周作人提倡的个人主义从未探讨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在探讨个人与人类的关系,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集体的发展。他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当作目的,他提倡个人主义只是为了最终人类社会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的几年时间中,周作人写了许多谈遗民与遗民文化的文章。周作人解读遗民文化还原了遗民思想和生存的真实性、复杂性,对遗民气节有所保留却未完全否定,对历尽劫难而仍保留生活情趣的遗民深表欣赏,这种解读角度体现了周作人作为个人主义者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日关系日趋紧张时期,曾发表了大量日本批评和日本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体现了其日本认识。周作人执着于对日本文化的喜爱,往往从文化的角度来寻找对日本的政治行为的解释,这使他的日本认识显示出文化批评视野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将其理想的生活观概括为“生活之艺术”。传统文化是影响其生活观建构的主导性因素。但周作人并未局限于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从而使这种生活观在呈现出“恋旧”的同时并不缺乏“趋新”的因子。  相似文献   

14.
“在荒野上叫喊”,是周作人对于自己从事思想启蒙工作的一种认识。为此,他从魏晋六朝文化里借取了许多积极有益的资源。在他看来,魏晋六朝时期虽是一个新的思想启蒙时代,但同时又因异族的入侵而对国民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以故,周作人对于其时的隐士现象抱着深切的同情态度,这一态度与其本人后来的思想转变及现实人生选择也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的落潮,周作人的文学重心从社会性的人生关怀转向了个体性的人生关怀,表现了浓重的隐逸气.然而"隐逸"并不意味着作家就离弃了现实和"人的文学"观念,他的所谓"隐逸"其实是在既有"人的文学"观念框架内作出的一种调整,思想的实质倾向了"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仍沿续着"为人生"的文学轨道.这一变化的产生不仅和其"人的文学"观念的丰富性有关,还涉及到周作人现代和传统的二重人格以及这一时期社会境况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归隐派与名士风度——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代文学,自周作人始,即出现一种具有归隐倾向的审美情绪。废名、沈从文 和汪曾祺,就小说创作所体现的恬淡自然而言,似可看作周作人一脉;但是,废、沈、汪这三位具有 师承关系的作家,其对人生和自然的情趣,既超越了周作人,又各具鲜明的个性。通过对三人小 说创作的梳理,揭示其返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哲学与审美追求及其相互的联系与差异,从而呈现 三位作家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主要是从民俗入手研究日本文化,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少有人比。他的研究并非仅仅出于兴趣,在其背后有着更为深远的思考。周作人希望通过对日本民俗的考察和研究来挖掘其中的有益因子,从而为构建中国人理想的生活方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的关于“美文”的思想有一个产生发展过程。他所说的“美文”开始近似于西方的Essay,后来又接近于晚明小品,在这种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借鉴、模仿、创造中他形成自己独特的,也是经典的“美文”思想。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从生物学的角度切入,对人的动物性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个性进行研究和探索,为正确认识人的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新文化运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他站在个人主义的视点上,试图模糊和消解国家、民族、阶级等观念以及为调整这些社会关系而产生的各种规范、准则和价值观,这是极端错误的。他留给后人的教训和思索是异常深刻的。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与周作人都是"五四"时期涌现出的文学大家。一向善于结交朋友的郁达夫与周作人有着密切的交往和友谊,在文人相轻的文人圈内实属难得。两人互相敬重,相互理解,真诚相助,合作默契。然而,当周作人附逆后,一向重情好义的郁达夫惋惜之余给予周作人痛切的批判,显示了郁达夫对待朋友的真诚和爱国情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