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研究"自由黑人"的身份追寻、"重新记忆"的身份认同以及自我和民族的身份建构,剖析了美国非裔女性在追寻自我认同过程中的身份建构,解读了《已知的世界》作品内在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2.
从身份建构的视角出发,分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女主人公莎拉由于自我受到压抑而产生的自我身份危机,以及她重建自我身份的过程,以期为小说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3.
在《爵士乐》中,美国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刻画了女主人公维奥莱特在社会压力和家庭危机中迷失自我又重新寻回自我的坎坷经历。小说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建构的困境,通过从身份缺失、情感扭曲和精神救赎三个方面分析维奥莱特实现主体建构的过程,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身份困境的反思和对黑人女性主体建构途径的思考,使读者更好了解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4.
马伏里奥是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角色。从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来看,马伏里奥对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将真实自我与信件描绘的理想自我统一起来,在自己和他人制造的幻象之镜里误认了自己的身份。剧中如奥丽维娅、玛利娅、信件这样的他者,误导了马伏里奥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其自我产生"主体异化"的现象。他既对自己在奥丽维娅府中的身份定位缺乏清醒认知,又无法识破他人的诡计,稳固自己的管家职位,提升自己在府中的权威,因而导致其试图建构自我形象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华裔美国文学中,寻根是个永恒的主题,追求自我身份建构是这一主题的进一步延伸。华裔作家赵健秀的作品《甘加丁之路》中关龙曼及其儿子尤利西斯.关的不同道路代表了华裔在寻求自我身份建构过程中的不同选择。关龙曼试图通过求同归顺融入美国白人主流社会,走上的是甘加丁的毁灭之路;而尤利西斯.关则强调自己作为华人的异质身份,强调立异,用自己的反调之声赢得尊重从而完成华裔身份的自我建构。从关龙曼到尤利西斯.关,反映了华裔在不同时期对自我身份建构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6.
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基础,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伯格的女儿》主人公罗莎的身份建构过程。在建构自我身份的三个重要阶段,罗莎与康拉德、凯迪雅和父亲莱纳尔.伯格展开了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罗莎认清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并最终到达了自我身份的彼岸。  相似文献   

7.
《女勇士》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叙述者游移在现实与幻想、中国与美国、过去与现代之间,描写了华裔女性在两种文化、两个世界之中的困惑、无奈与挣扎,本文将探寻华裔女性在美国建构自己身份,寻找自我的艰辛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8.
严肃与轻松作为解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维度,长期以来受到学界不应有的忽视。在中国现代严肃文学主流压倒一切的强大声势中,追求轻松写作、趣味阅读的轻松化思潮具有别样的美学意义和文学史价值。《语丝》作为现代轻松化思潮的源头,无论从理论建构还是创作实践都有其确切的表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给《语丝》一种全新的评价,也有利于现代轻松化写作的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9.
《美人鱼椅子》是美国著名作家苏·蒙克·基德的代表小说,它以女主人公杰茜的视角讲述了她回故乡白鹭岛之行的故事。本文从文学创伤理论角度出发,解读了杰茜的身份迷失、创伤治疗和身份重构。她用倾诉、绘画和揭开秘密来治疗创伤,最终完成自我身份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0.
追求真理是哲学的内在本质要求,对真理问题不断反思是哲学家们绕不开的路。德国古典哲学中自我学说的发展历程隐含着德国古典哲学家(特别是从康德到黑格尔)对真理和形而上学问题的回答。这一阶段自我学说的发展呈现为自我的逻辑化和自我的本体化逐渐融合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以自我为明证性基础寻求真理的过程。揭示自我的形上建构过程及其内在逻辑必然性不仅能够加深对真理问题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探询现代之后自我解构的深层次缘由。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教师既是一种职业类型,也是一种社会身份.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过程就是一个获得身份的过程,它包括称谓上的身份化、法律权利上的身份化、专业能力上的身份化与阶层意义上的身份化.改革开放以来,幼儿园教师不断遭遇被动的去身份化.国家宏观层面的结构性调整,教育培训体制造成的结构惰性,幼儿园教师自身的身份惰性、职业依附与职业惯性是导致幼儿园教师被动去身份化的重要原因.契约型教师身份的确立是幼儿园教师再身份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饮食消费的文化因素出发,对全球化过程中饮食的克里奥尔化进行了分析,并以丹麦格陵兰岛和加勒比海地区的饮食为例,探讨了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饮食消费的克里奥尔化对身份建构和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化研究是一种高度语境化活动.它要求从特定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民族或政治等语境出发,对文学作品及其中的文化现象做出解读.美国黑人作家独特的生存方式使美国黑人文本呈现出一种和美国文学既相象又不同的"混杂性"特征与"双重声音".针对这种特征,只有运用文化研究的语境化理论,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将黑人文本置于其特定的语境之中进行解读,才能在文本中达到对黑人实际体验的正确理解,并从中透视出黑人文本解释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鲍德里亚、凡勃伦等人的消费理论,通过身体、服饰和住宅这三大消费符号来解读西奥多·德莱赛的《嘉莉妹妹》.小说中的嘉莉在对物的过分崇拜及高度欲望中丧失了自我,精神世界非常空虚.小说反映了在美国镀金时代,人们生活在由消费社会所带来的虚幻之中.由此可见,个人想要通过消费来建构自我身份及追求自我完美根本就是一种空想.  相似文献   

1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终其一生处于痛苦的流亡状态,她总是在积极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她在其"植物诗歌"中积极建构自己的身份,缓解自己的身份焦虑。她的激情和焦虑被投射到对不同植物的细致描绘中。通过对植物的描写,诗人努力实现她的自我建构。在其"植物诗歌"中,一个充满了激情和焦虑的诗人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在古诗文教学中,如果有意设置情境化的主任务,能触动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深入探究的意愿,实现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自我建构和主动延展,将培育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本文重点探讨授予学习身份的体验式、跨媒介鉴赏的交互式、融合德智美劳的设计式、明确讨论目标的探讨式、切合学生生活的活动式等五种创设情境化主任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与其他在美移民不同,邝丽莎笔下《上海女孩》中的主人公秦珍珠的身份建构过程充满着别样的艰难和困惑,这与她人生中经历的一系列创伤事件有关。这些事件给秦珍珠带来的创伤体验和她敏感、好强的个性密不可分。秦珍珠的种种创伤情绪交织在她自我同一性的重构过程中,她对生活和家人的态度呈现出矛盾和分裂的特点。最终,在姊妹篇《乔伊的梦想》中,随着珍珠中国之行的展开,她结束了对往事的沉溺,修复了同家人的关系,带着久违的美国梦飞回彼岸,完成了身份重建。  相似文献   

18.
近年,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的诊所法律教育被引入中国后,在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学生身份、经费、师资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从中国传统法学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反思性地看待诊所法律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认真研究和解决诊所法律教育中国化过程中的问题,以实现诊所法律教育的多元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林燊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7):84-85,91
早期的华人移民在美国受尽排挤和歧视,基本上处于失声状态;而东方主义者为了巩固及加强其中心霸主地位,对其进行刻板化描写,严重地扭曲了华人的形象,造成了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结合东方主义理论和巴巴关于刻板化描写的批评分析了华人移民被刻板化描写的原因,最为典型的几个刻板形象及其造成的后果,同时指出华裔美国人正在积极地重塑自身的形象,重新定位自己在美国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化之衍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欧洲浪漫派文学的兴起看西方文学东方化;另一方面,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看东方文学西方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