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维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目的,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系,即政府利用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适当调节。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取得了举民瞩目的成就,但由于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原因,使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处于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由政府出面启用宏观调控政策来实现经济的相对平衡与回升。我国政府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及扩大性的货币政策共同克服经济萧条,刺激经济增长,使得宏观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在以后一段时间内,我国还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一些相关的问题,防患于未然,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析欧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映在欧洲货币联盟现实的宏观经济政策上就是:既有短期内扩张性的财政支出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搭配的不利局面,又有长期内节约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搭配的动态均衡。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宏观经济的管理理念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的变更,为了应对这个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需要新的思路。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思路是我们应对这场经济战役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从中石化上游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主要选择了经济增长速度、国有企业改革两个宏观经济走势以及能源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四个宏观经济政策因素作为重点研究内容,探讨其在“十五”期间的趋势,并对集团公司上游企业的影响作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西方发达国家宏观经济调节的共同特点是:虽然同时奉行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等多种经济理论,但凯恩斯主义至今仍处于主导地位;受其影响,国家经济调节的对象,仍将主要是社会总需求,调节方式主要是间接调节,同时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在国际经济调节的配合下加强国家调节。今后的趋向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相似文献   

6.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宏观调控主要手段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虽然各有其特定功用,但又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它们分别通过各自的传导机制及政策工具来调节社会供需平衡,进而影响经济运行。本文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定义、分类出发,探讨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及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新出炉新的经济数据,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惊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在北京表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多项宏观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运行"稳"是主基调,"进"是关键词,"好"是总态势,新动能持续发展壮大。"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IMF不久前发布的报告,把中国2017年和2018年的GDP预测值分别调高了0.1和0.2个百分点,表明国际上对  相似文献   

8.
财政政策是经济增长中的内在稳定器,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去年我国签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行预算调整、扩大赤字规模,就是针对现实要求所采取的短期调控措施,是服务于促进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中长期目标,贡献很大。 今年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年度。我国政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巨大发展,至2004年,GDP已经达到13.65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目前正在向实现人均GDP3000美元的目标努力奋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社会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剥削阶级的消灭,新的社会阶层的逐渐形成,阶级矛盾已为新的社会矛盾所取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利益分配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需要寻求新的分配体制来取代以往的分配制度;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需要树立新的健康的观念形态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社会…  相似文献   

10.
国债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子系统。它的运用和实施需要财政和银行部门配合完成,但它又是有别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体系。 一、国债政策的定义 国债政策是政府在国债运行过程中(包括发行、流通、偿还、使用等)所制订的活动规范和管理手段的总和。具体地说,它是要确定国债的总量和结构,国债的运行规则,处理与其他经济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总量变化的特征与增长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0年代以来,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总量变化呈现出波动幅度较大、长期低于总教育经费增长、在总教育经费与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先降后升、占GDP的比重偏低等特征.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原因不在于政府努力程度不够,而在于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例过低.基本路径是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加强教育财政预算管理、推进教育投入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国长期持续的税收超GDP增长的原因,现有研究大多局限在税收和GDP的范畴之内,认为主要是经济因素和征管因素导致了中国的税收超GDP增长,忽视了存量资产的作用,也造成了征管因素贡献率被高估.基于资产因素和征管因素之间的混淆效应,利用对比检验和渠道识别检验验证近年来资产因素对中国税收超GDP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由于税收征管效率边际递减,征管因素对税收超GDP增长的贡献逐渐趋弱,资产因素开始在税收超GDP增长中占主导地位,即高位运行的资本形成率和资产交易率是近年来中国税收超GDP增长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税收超幅增长还将持续一段时期,国际经验数据也证明"存量资产论"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3.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巨大变化,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 比重迅速提高。本文旨在对8万亿元居民储蓄背后的经济问题进行探讨,以了解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变化规 律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经济的非瓦尔拉斯特征决定了我国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具有必要性和被动性.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投资和消费传导机制具有非对称性,并导致市场破产机制失效、产业结构资本密集化以及资本增值脱离实体经济在虚拟经济领域实现,使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促使要素收入分配更加向资本倾斜,而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越来越低;基于中国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支持上述结论.应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货币政策主动性;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适度发展虚拟经济,防止资产价格剧烈波动;遵循优胜劣汰原则,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并建立和完善再分配体系.  相似文献   

15.
GDP是反映经济发展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而“绿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础上所引申出来的一个新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新世纪新阶段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对衡量国民经济体系的经济核算指标应更加科学和规范,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和分析应更加具有指导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重视GDP,更要研究和发展“绿色”GDP。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波动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以来,外汇储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运行既有一种实质性的影响,又具备了一种信心指标作用。它的增减速度和规模已成为国内外金融界衡量中国以汇率政策、货币政策为核心的公开市场操作能力的主要信心指标。外汇储备作为一种存量,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运行和对外经济往来流量运行的结果。但它又在一定条件下对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运行构成约束。因此,外汇储备的形成与该国国际收支状况与宏观经济政策变动紧密相关。1992年国家结售汇制度改革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所表现的特点更是印证了  相似文献   

17.
基于HP滤波法对中国1997—2011年各季度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出与通货膨胀实时缺口的估算偏差能够对货币政策产生系统性影响,并引发货币政策的过度反应;而且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后,这种系统性影响更加显著。因此,中央银行需要适当降低货币政策规则当中产出与通货膨胀缺口的实时反应系数,即现实的货币政策的实时反应系数应该比计量模型估算的(理论上的)反应系数更小一些。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更加审慎,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活动的日常监测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微调",同时还需要努力构筑防范外部冲击的"防火墙"。  相似文献   

18.
保持我国资本市场的平稳发展对于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通过构建连续小波变换(CWT)模型,系统考察了2003—2020年美联储货币政策与中国金融资产价格的时频关系。研究表明:第一,美联储影子利率与中国股票收益在短期内的相关关系易受突发事件影响,呈正负交替变化;二者在中长期内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中国债券收益在短期内主要表现为负相关关系,二者中长期相关特征不显著。第二,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资产收益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周期影响,且对中国股票收益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债券收益。第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美联储货币政策影响中国股市过程中起到“跷板”效应,在影响中国债市过程中起到“减震”效应。第四,房地产类股票、国债、企业债以及剩余期限长的债券更易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19.
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我国不同层次在校生人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高等学校、普通高中、职业中学以及中专四个层次与相对人均GDP保持同方向的变化,而属于义务教育的普通初中和小学两个层次与相对人均GDP呈反向变化关系。在六个教育层次中,高等教育在各层次教育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以来,这一概念就成为概括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的格局的经典概念。在此之后的六十多年时间里,研究中国社会的学者们借助这一概念提供的理论视角来考察中国乡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格局,并由此推衍中国社会变化背后的文化因素。本文通过对今年来的研究进行梳理,根据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