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言大义     
正中国传媒经营网微博开放存取意味着获取学术信息更迅捷、自由。而对于出版商来说,在开放存取声势日渐浩大的今天,危机感迫使他们不得不去分抢一块市场蛋糕。正如皇家学会会长保罗·诺斯所言,"随着出版模式不断演化,我们也不能落伍"。广东新网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官方微博盘点中国数字出版江湖:大家投以财力、人力去抢内容、争技术,也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看好数字出版行业,然而真相却是:卖出版物的数字阅读平台都是入不敷出。盘点数字出版江湖得出的,也只能是"看上去很美"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出版物向读者传播了信息,即出版服务于信息传播。同时,读者通过阅读达到了解信息、享受信息甚至利用信息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出版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信息服务。曾在和出版界朋友聊天过程中听到过这样的对话:"你们出版社做数字出版了吗?""已经做了几本了"。显然大家都正在积极地尝试开展数字出版,并且很多机构也取得了诸如"已经做了若干本"的业绩。但是当今各种数字出版探索鲜见规模化成功的范例,同一内容的数字出版市场收益甚至还比不上相应的纸本出版的市场收益,原因和谜底何在呢?  相似文献   

3.
这几年的出版形势堪忧,特别是面对着数字出版,出版机构表现的尽管看上去很从容,但从出版产品的形态上看,地位尴尬。近日,美国书目信息服务商鲍克公司(Bowker)发布了美国纸质图书出版年度报告。根据对美国出版社的初步统计,  相似文献   

4.
李弘 《出版参考》2013,(18):9-10
随着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以及新闻出版业在"十二五"规划中对数字出版的高度重视,各大出版社都纷纷推出数字出版计划,加快推进数字出版的发展。但是,对大多数出版社而言,数字出版还是一个相对务虚的概念,只是"跟着感觉走",再加上起步较晚,对适合自身的数字出版道路及其未来依然十分迷茫。目前,出版社的数字出版模式主要有网站建设、原版式的电子书、应用  相似文献   

5.
王艾 《中国编辑》2011,(1):44-46
2010年,法兰克福书展关于数字出版有三个关键词:数字出版领导力、电子图书定价、谷歌。梳理这三个关键词的意义,使我们深刻感受到,随着移动阅读设备的普及和大众阅读方式的多元化需求,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拼图中不可缺少的板块,数字出版不再只是"先锋话题"或"实验行为"。我们对数字出版的探索过程让这个产业面貌更加清晰的同时,也衍生出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张书卿在《出版发行研究》撰文说:目前业界对数字出版标准化的认识还存在盲目性,认为数字出版标准化与传统出版标准化完全没有关系。其实数字出版只是载体发生了变化,数字出版还是以基本信息的标准化为基础的。由于目前我国基础性标准和传统出版标准还很薄弱和不健全,影响到了传统出版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数字出版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出版参考》2011,(19):7
《文汇报》报道:历时近两年、被称为"国内数字版权第一案"的"中华书局诉汉王科技侵权案"近日尘埃落定,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认定,中华书局诉讼理由不能成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业界人士认为,中华书局和汉王科技之间的官司,只是这场电纸书数字版权争论乱象中的一个缩影。在电纸书之前,数字作品的收益几乎可以忽略。因此,出版机构和作者对待数字版权的归属问题并不关心。  相似文献   

8.
《IT时报》报道:在一些出版界人士和作家看来,目前数字出版的进程中,版权问题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很多数字出版企业是在刀锋上跳舞,这种建立在沙滩上的数字出版基础很薄弱”,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副总干事张洪波表示,没有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国内的数字出版很难做大。  相似文献   

9.
《IT时报》报道:在一些出版界人士和作家看来,目前数字出版的进程中,版权问题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很多数字出版企业是在刀锋上跳舞,这种建立在沙滩上的数字出版基础很薄弱”,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副总干事张洪波表示,没有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国内的数字出版很难做大。  相似文献   

10.
数字图书实行书号管理有益于数字图书国际交流、图书馆管理、国家数字出版政策的制定、数字出版行业数据的统计与研究等,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国际社会也需要制定一套新的数字图书编码标准来适应当前数字图书书号管理的需要。当前,"电子书"一词在我国的使用较为混乱,时而指数字图书阅读器,时而指数字图书本身。在英、美等国没有这一问题,电子书就是"e-book",电子书阅读器是"e-reader",很明了,不易混淆。为了不产生歧义,本文使用"数字图书"这  相似文献   

11.
随着小程序能力的进一步释放,不论是其技术开发商还是服务运营商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出版企业对于小程序的应用初有试探,但是完整的盈利模式并不明确、稳定。文章从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中的利润杠杆出发,分别从营销杠杆、渠道杠杆、顾客杠杆三方位对"出版+小程序"进行探究,并解析"出版+小程序"现阶段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瓶颈,试图据此寻找突围策略,从而提高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中的构建效率,在数字化时代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2.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交出去。"简单一句话,清楚说明了作家苏伟贞面对数字出版浪潮的态度。早早就决定将系列作品全部数字化,上架平台甚至远及大陆市场,虽然始终笑说自己只是被动地接受出版社咨询,但苏伟贞的确已为台湾文学作家踩出了新的数字足迹。问她为什么愿意步出舒适圈?原来,这一切竟与她深厚的出版背景,大有渊源。  相似文献   

13.
《电子出版》2002,(5):54-56
一、网络出版的概念 网络出版(ePublish)的定义:通过互联网传播数字内容的过程,称为网络出版。完整的网络出版流程包括3 阶段:获取原始素材、制作数字内容和传播数字内容,并通过有偿提供数字内容的复制品来获取收益。  相似文献   

14.
正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是原新闻出版总署早在"十一五"开始就提出的战略任务。但如今,数字出版在传统出版社迟迟发展不起来,单单从行业外部生长起来,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这固然有传统出版企业资金短缺、没有技术、缺乏人才等诸多方面原因,但这些都不是根本。根本的是传统出版业内缺乏数字出版的生长环境,传统出版的"笼子"容不得数字出版这只新"鸟"生长起来。数字出版是个新生事物,"笼子"内长不起来,必然要从其外部生长起来。因此,"换鸟"不如"改笼",把笼子筑好了,业内环境改造好了,数字出版自然就会发展起来;"笼子"不改,环境依旧,换进来的"鸟"也很可能是病"鸟",转型也很可能是病态转型。  相似文献   

15.
传统出版业的现代化之路——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志国 《晋图学刊》2009,(3):26-28,43
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出版已对传统出版构成了挑战。在传统出版业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我们要认清数字出版在出版产业中的地位,明确它只是技术手段的更新,出版的本质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它是促使传统出版现代化的催化剂,并且改变着传统出版业的经营理念。  相似文献   

16.
如今,数字出版愈发花枝招展.刚刚结束的法兰克福书展上,数字出版成为新的亮点. 不幸的是,处于数字出版舞台中心的多数是技术服务商、信息服务运营商,盛大文学、同方知网、北大方正、中文在线、汉王科技……他们才是数字出版之花的"花瓣",而出版社还只是其中的"绿叶"而已."我们都知道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出版社的普遍心态.  相似文献   

17.
正池莉老师是我非常喜爱的当代作家。她的文字不矫情,干脆,直截了当;她的故事充满生活气息,把很多生活的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坦白地说,从看上去很美的电视行业转战到越来越被大家说"不好做"的出版行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觉得当图书编辑就有可能与自己喜爱的作家合作,我指的"喜爱的作家"便是池莉老师。像池莉这样级别的作家,很多出版商都盯着,她作品的市场保证且不用说,也绝对可以提升出版商的品格。当我得  相似文献   

18.
提出基于数字出版的科学交流系统成本收益模型,分析数字出版机构的成本与收益构成,指出只有数字出版机构的利润所得在科学交流各环节共同认可的范围内,科学信息才能更加方便、快捷地传播.  相似文献   

19.
在各出版机构争相数字化转型的今天,出版的分级阅读策略广为人所谈及,并且国内相关研究者如白冰、高亮芳等人对此也有过很多相关的论述。与此同时,数字出版的版权问题也有着大量的研究。但是,在这些数字出版的版权研究中,我们可以大体上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意识到了数字出版版权存在着问题的论述,如张洪波(2012)从传统出版对数字出版的三大误区中引申出作家、出版社以及网络之间的利益问题对版权的影响;第二类是在意识到第一类问题之后呼吁我们要加强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意识以及提出相关的策略探讨,如曾伟、霍思远(2015)从意识到法律再到技术三个层面分析了相关的策略;还有一类则是针对性较强的分析文章,大多是从法律或者技术上对数字出版的版权问题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但是,所有的这些策略性研究大多数都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表示要加强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意识,或者说要建立起相关的数字版权的机制或平台,或者说是要加强版权法的制定的这种国家层面的呼吁,鲜有人提出具体的市场环境之下的可供操作的实际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数字出版产业链已基本成型的新形势下,深入实践出版数字化将是出版产业今后发展的必然之路.如今,大社、强社以及大的出版集团在数字化发展方面均已走在前列,而中小出版社由于局限于自身发展的规模和现有实力,更多地还只是在尝试数字出版,对数字出版进行有益的探索,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基于市场、读者的需求趋势,中小出版社理应早日为数字出版发展做好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