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刚刚从新华社伦敦分社摄影记者岗位上任满旧来的赵迎新,脸上依然挂着和三年前一样略带孩子气的笑容,书包里却装着一本沉甸甸的影集,里面有她三年来涉定欧洲五个国家的得意之作。 1989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摄影专业毕业后,她在新华社摄影部新图中心任图片编辑,两三年间,编发了大量当日新闻照片,还间或拍出一些颇有新意的照片,令一天到晚盯着照片琢磨的领导和同事愿意多着几眼。她第一次参加“两会”报道,就初露锋芒,在当年的“两会”新闻摄影评选中获得二等奖。 1992年10目,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摄影报道是新华社  相似文献   

2.
全方位多组合新元素 伦敦奥运报道吹响“集结号” 随着英国著名足球运动员贝克汉姆点燃标有“伦敦2012”字样的圣火盆,这也预示着伦敦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中国新闻媒体做了哪些准备?“全”面出击,利用权威优势地位,在伦敦奥运会报道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这种代表国家传媒形象的机构将承担起主要的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3.
2005年5月10日.某报有一篇新闻的标题为“枪手击溃红军”。这是一则转载新华社的体育新闻,说的是8日有“红军”之称的利物浦队在与“枪手”阿森纳队的英超焦点之战中,客场1比3负于对手。  相似文献   

4.
见山见水     
新闻是报道事实的,写事实就需要“见山见水”,不可以以论代事、空洞无物.但在不同记者的笔下,即使对同一事实的报道,也是有不一样的“山水”. 上世纪80年代新华社记者郭玲春擅长会议报道,据说在新闻单位重视采用新华社通稿时期,很多会议只要她到场,其他新闻单位的记者就退避三舍,不动笔了.  相似文献   

5.
伦敦大爆炸对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来说都是一个"突然袭击".当天正值八国峰会在苏格兰举行,几乎所有驻在伦敦的新闻机构都把主力调遣到苏格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更是"倾巢出动",新华社只留了刚到伦敦20多天的我与即将任满回国的刘桂山和马邦杰留守.  相似文献   

6.
解放战争时期,为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新华社开始在海外建立分社组织。从1947年5月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新华社陆续在境外创建了香港、伦敦、布拉格、平壤4个分社,其中平壤分社是新中国成立前建立的最后一个境外分社。1949年9月16目,中共中央宣传部致电东北局:“派丁雪松同志为新华社特派员,刘桂梁同志为记者,前往朝鲜工作。”5天后,新华社平壤分社成立。  相似文献   

7.
摄像机前,一位年轻的中国“女记者”,正在用英语向“英国文化部长”发问:“请问,此次中英文化交流有什么具体项目?”“部长”认真地答道:“劳伦斯·奥立佛主演的话剧《哈姆莱特》将到中国上演,根据中国老舍先生的名作《茶馆》改编的同名话剧将飞赴伦敦演出……。”这不是在拍摄电视剧,而是“新华社——汤姆森基金会国际新闻培训中心”采访课中的一个模拟场面,扮演“女记者”的是中国学员,扮演“部长”的是英国教员。这个培训中心是新华社与英国著名的汤姆森基  相似文献   

8.
北京,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她带着记者的求异思维坐在我们面前,中等身材,秀气潇洒。她告诉我们,原先准备的“开场白”是表示谢意和致歉,想想又很俗套,于是,沉恩片刻,便从新闻的创新开始,笑着对我们说:“新闻应该给人以美的诱惑力。”这,就是近几年在新闻界以求新图变闻名的新华社主任记者郭玲春。1971年,郭玲春进入新华社。那时的新闻稿多数以“新华体”出现在报刊上,日复一日,千人一面。郭玲春为此冒感到“不难”,久之,不安,用她的话说,一篇二百多字的消息,那格式就象她办公的那座楼的200多扇窗户,年年月月无变化,令  相似文献   

9.
距伦敦奥运会圣火点燃已不到百日,新华社作为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性通讯社,此次依然享受国际奥委会单独下发采访名额的待遇,将组成116人的前方报道团出征伦敦.这占到国内平面媒体注册记者的一半左右. 在28年的奥运会报道史上,新华社等中国媒体把奥林匹克理念和中国体育、中国文化的精髓完美地揉合在一起,向中国民众传递奥运会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红叶     
红色“的士”在红山口国防大学并不宽阔的柏油路上风驰电掣。她坐在后排的座位上,急切地期盼着。幢幢高楼、株株古柏,闪电似地隐向身后。“的士”到达香山时,夕阳已沉甸甸地压在西山头上了。一个多小时之前,在国防大学那间布置得异常豪华的会议大厅里,当她登上领奖台虔诚地接过新华社副总编辑闵凡路为她颁发的获奖证书时,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记者到基层采访,冷不丁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新华社是干什么的?弄得我们的记者非得尴尬地解释半天不可。也是,新华社对许多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天天在广播电视里听到新华社消息,陌生的是她又不象报纸有自己的版面。新华社是依赖报纸的版面和电台、电视台的声音而生存的,报纸刊登新华社稿件的版面叫时事版,编辑新华社稿件的编辑叫时事编辑,和新华社打交道的编辑部门叫时事部。无疑,新华社播发的稿件就叫时事新闻了。时事新闻是和行业新闻、地方新闻相对而言的。但奇怪的是,新闻教科书和新闻理论书里面,却很少论及“时事新闻”。  相似文献   

12.
我从1990年7月到1992年10月,在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工作了两年多,这段时间,正是这个国家历史上的“多事之秋”.我成为“8·19事件”、苏共解散、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列宁格勒更名、塔吉克斯坦首次内战等重大事件的见证人.也是我到新华社后受锻炼最全面,收获最大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怀着愉快而又不无激动的心情,读完了梁丽娟同志写的《从内部看英国》一书,掩卷遐思,心潮久久不能平息。在梁丽娟逗留英国期间,我恰巧也在伦敦。她是人民日报记者,我在新华分社工作。我只比她早回国三个月,却比她早去了三年零七个月。对她书中所描绘的英伦情景,我是比较熟悉的.因之读来倍感亲切。当时伦敦新华分社有十多个同志在工作,而梁丽  相似文献   

14.
青春无怨     
数次以会议新闻获全国好新闻奖,使新华社女记者郭玲春出了名.同行们甚至戏称她为“会议记者”。当记者,郭玲春是“半路出家”。1971年底,郭玲春抱着“一切服从竞安排”的信念,和爱人于胜——一个靠勤奋从东北的“夹皮沟”苦斗出来的大学生,双双离开文化部调进了新华社。在编辑岗位上,郭玲春默默地为人作嫁衣裳,一干就是十年。要不是利用回沪探父母的机会偶尔采写的  相似文献   

15.
前段时间,新华社的一则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新闻的内容是“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后面署了三位编辑的名字“王朝、关开亮、陈子夏”. 网友纷纷留言,认为这种做法在新华社新闻中很少见,短短一句话居然需要三位编辑.新华社的编辑与网友互动:“王朝负责‘刚刚’,关开亮负责‘被废’,陈子夏负责‘沙特王储’,有意见吗?”这引起一些研究者深思,他们认为新闻已经变成了“用户生产内容”而不是“新闻媒体或者专业记者生产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在上海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之际,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即是发现中国参加了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在该届世博会上中国商人徐荣村的展品“荣记湖丝”荣获了金银大奖。发掘出这一史料的是徐氏的后裔,他的史料来源是本宗族的家谱《北岭徐氏宗谱》。不过,直到用1852年伦敦出版的《万国工业博览会》一书证实这一史料的真实性后,新华社  相似文献   

17.
采访小羊多利新华社驻伦敦记者姜岩记者遇到重大事件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很多成功的记者会回答:“到现场去!”这一教诲对于科技新闻同样适用。今年2月24日英国科学家突然宣布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复制”了动物,这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这项成果立即被誉为本世纪...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闻周刊》2004,(6):25-25
自由放任的英超 建立于1992年的英超职业足球联盟,可以称为现代足球商业化纵深发展的典范。时至今日,英超模式仍是其他“足球联盟”的经营样板。 由于历史原因,英格兰足总虽然作为管理者,但对联赛重视程度不高。为了提升联赛的档次,部分足总官员和赞助商另起炉灶,建立了超级联赛。当时这样做有市场风险,英格兰足总没有意识到英超潜在的生存价值,于是同意成立英超职业联盟。  相似文献   

19.
1848-1849年的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法国巴黎,再从那里流亡到英国伦敦.他在巴黎时就萌生了创办一家定期刊物的设想,目的在于总结欧洲革命的经验和教训,使革命年代产生的思想系统化.为此他在巴黎写信给流亡到瑞士的恩格斯说:“我已经开始商谈在柏林出版一种定期的政治经济杂志(月刊),写稿的主要应该是我们两人.”“我在伦敦创办德文杂志有肯定的希望.一部分钱已有保证.”“在伦敦我们将有事情干.”  相似文献   

20.
新华社女记者郭玲春近年来写的新闻作品给新闻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受到新闻界同仁及广大读者的好评。十几年前,她刚到新华社工作时,看到那些由‘在……下”、“为了……”这样统一的模式写出的干巴巴的新闻稿觉得乏味。她想,新闻也应象自己所喜爱的文学作品那样写得有声有色;否则,记者、编辑都不爱读,更不用说一般的读者了。随着思想解放,新闻改革的深入,她开始探索新闻写作的新路。勇于冲出旧“格子”郭玲春说:“平时所接触的一些记者都挺有朝气的,描绘起周围的人和事来真是有声有色,风趣幽默。可不知怎么的,大家一铺开稿纸,爬起格子来,似乎人的思想也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