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产英模电影传播的生态视域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模电影的传播是一个有机的文化生态系统.由于价值诉求的不同,代表官方文化、学术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电影宣传与评论在英模电影传播中突显矛盾和冲突是导致国产英模电影传播困境的原因之一.建构良性的传播生态与系统,从“主导”到“主流”,让“学术”化“大众”,变“断裂”为“系统”,三维统一、整体联动是实现英模电影传播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社会大众的口耳相传""纸质媒体"、"电台广播"、"电视电影"、"电脑网络"、"手机"是现有的六大舆论场,那么,报纸与网络组合形成的舆论传播新平台,能否成为第七舆论场?  相似文献   

3.
电影常常通过讲述故事来表露情感,并借助一定的媒介来完成信息的传递与观影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受众传播意识的强化,电影的传播发生诸多变化,呈现出多元传播模式. 观影模式的流变 院线电影使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最大化地收获电影本身的原汁原味,仍保有特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李晶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252-253
中国电影在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之时,它就成为了一个“Made in China”的中国品牌,代表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明.所以说中国电影肩负着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发挥着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本文通过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历史和传播状况两个方面对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进行概述,继而对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困境进行论述,最后探讨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媒时代的互联网、电视、电台以及手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传播对纸质类媒体造成很大的挑战,本文从纸质类媒体的受众群体及传播运作的专业化、品牌化、产业化模式中来解析财经类纸质媒体,特别是财经类报纸在大众传媒时代遭遇的困境及对其未来发展模式的思考与探析。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媒时代的互联网、电视、电台以及手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传播对纸质类媒体造成很大的挑战,本文从纸质类媒体的受众群体及传播运作的专业化、品牌化、产业化模式中来解析财经类纸质媒体,特别是财经类报纸在大众传媒时代遭遇的困境及对其未来发展模式的思考与探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政府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需求,城市营销也搭载上电影的新渠道.由于受众解读的能动性以及出于对商业利益的诉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影营销对城市形象的解构.本文从传播学和符号学的视角对传统营销渠道进行比较,就城市植入电影所产生的意义以及电影对城市新形象的传播与解构作用加以分析,进而探讨在新的城市传播营销区域中,应当如何合理利用电影媒体、拓展全新的城市形象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语境,参照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和相关的中外传播理论,从完整传播角度将新世纪以来叫好又叫座的情理结构和谐圆融的中国电影细分为“风”“雅”“颂”三个子系统,并细致探究其情理结构形态所蕴含的美学和商业主因.作者提出,未来的中国电影艺术生产应以“活的形象”与中和型情理结构满足观众的游戏冲动诉求,在“美电影”的完整传播过程中完善人格,陶冶人性,促进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9.
由于传播者和受众的变化,网络电影传播模式不同于传统电影的传播模式。本文在总结传统电影传播模式的基础之上,建立网络电影的传播模式。网络电影传播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对网络电影传播的整体认识、有利于发现网络电影传播的深层规律、有利于解释及解决网络电影传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时代,华语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它的跨文化传播趋势越来越显著.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实现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价值和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如何实现文化产品的自我属性和多元性,如何塑造中国形象和中华文化品格,都成为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当下,我国主旋律电影迎来了又一次发展高峰.文章以主旋律电影回归过程中不同宣传路径下产生的受众圈层为主线,探讨分众模式对于主旋律电影传播的影响.以主动、被动、影响及批判为主要动因的四个彼此割裂的受众圈层结构,在电影、环境、舆论等因素影响下,既呈现出彼此对立与割裂的关系,又表现出一定的互动与联合.不同的受众圈层通过冲突传播、引爆传播、交互传播、批判传播的方式对主旋律电影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明晰主旋律电影受众的内部结构特征,也是从接受的角度考察当代人的文化心理、社会基础与价值观传播的底层逻辑.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个有着数千年典籍传播历史的国度。悠久、完整的典籍传播,得益于价格低廉的传播载体和不断对典籍作出反馈的读者,以及国人对于文字无比的敬畏传统。理解这些因素在典籍传播中产生的作用,对于看清纸质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新媒体的关系上应该是不无启示的,也有助于分辨中国纸质媒体在应对新媒体挑战方面与西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王军华 《青年记者》2016,(35):70-71
电影的宣传和海报、电影的预告节目、与电影艺术相关的各种电视节目广告,是电影信息传播和发展的三种重要方式.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许多电影(包括电影制作人和电影演员等)都将目光聚焦在目前发展迅速的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之上.与此同时,不同内容的“电影弹幕场”出现,制作方借助其高人气和高影响力对电影进行传播,从而引发了电影销售的高潮.2016年,暑期档的国产动画电影,包括《丑小鸭历险记》《麦豆饭宝奇兵》《神秘世界历险记3》,之所以能够成为电影票房的赢家,与其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电影信息的传播是分不开的.一些案例显示,从动画电影拍摄之前的宣传,到动画电影热映内容的炒作,再到动画电影信息的共享和传播,社交媒体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雷远 《今传媒》2013,(4):82-83
“双向、互动、共享”是信息时代的永恒追求,也是现代传播的理念.电影的传播不是一种单向传导的过程,即便在短短的观影过程中,受众和电影之间也不断进行着交互式的信息交流.本文试图用编码、解码理论读解电影中的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15.
电影全球化正在改变现有的电影传播秩序,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通过全球化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传遍全球.面对好莱坞的气势汹汹,华语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开展对话,不能采取完全对立的模式,而应以“和而不同”为准则,发掘自身的文化品格,在与好莱坞的对话与交流互动中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建立以后,公权力开始以一种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完全不同的观念与方式介入电影业,并施加强有力的影响与控制,电影传播也呈现出丰富多变的样态,其中有几种则体现着中国特殊的国情、特殊的生成条件与发展概貌.其中,露天电影是新中国电影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传播形态,更多时候扮演着民间基层议事场所的角色.内部电影也是中国独有的电影传播现象,是建国后公共权力渗透与控制大众传媒的一个反映."红头文件"电影则是公共权力利用组织传播来控制和影响大众传播的一种做法.对这些电影传播形态进行反思,具有一定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魏艳君  彭熙  朱德东 《编辑学报》2016,28(4):378-380
在全民“碎片化”阅读时代,学术期刊必须及时更新观念进行碎片化传播.学术期刊的碎片化传播应具有话题新颖、内容实用、特色鲜明、互动性强等特点,传播内容不是纸质期刊内容的拓展和延伸,而是自身内容的再创造和范武革新.学术期刊需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确定传播类型、选择合适传播平台以进行碎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8.
现代传播环境造就了不同于以往的电影评论状况.当下的电影评论不同于以往以艺术批评为主导的评价,而是卷入市场需求、艺术把持和社会意识形态纠葛的境地中.电影评论的"时评"价值意义降低,与"史评"感召力不足不能不关注,理论性评论的"和者"渐寡的现实令人忧虑.目前的电影理论与评论大致构成了四种批评状态:质疑的批判者、建设的批评者、鉴赏的分析者、恭维的宣传者等,得失的复杂性显示了传播背景的影响.由此,在现代传播背景中的电影评论形成明显的差异性分工:传统媒体的掌控指向,大众喜好的没有标准;学者游移的市场与艺术尺度;网络板砖的肆无忌惮.  相似文献   

19.
王倩 《青年记者》2012,(9):36-37
新时期以来,大众传媒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以其逼真、虚拟的世界和信息交流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形象性,成为纸质儿童文学难以企及的传播形式.文学语言是儿童进入文学世界的钥匙.与成人文学相比,儿童文学的语言水平如何,对作品传播效果的影响更大.在当前的大众传媒语境下,语言成人化、缺乏创新已成为影响儿童文学传播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20.
2023年“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延续“以外国受众为调研对象、以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为核心指向”的调研目标。调研以2020—2022年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平台上的整体表现为样本,从媒体关注度、社交平台表现、二次传播效果、意见领袖效能等方面出发,全面评估2020—2022年间,中国电影在海外网络的传播效果。调研结果显示,2020—2022年因全球社交隔离等原因,中国电影海外平台传播效果好于之前年份;要重视YouTube意见领袖影响效能;境外媒体整体对中国电影的报道较为积极;Letterboxd、TMDB等专业平台对影片热度有较大影响;Twitter普通群体对民生问题电影关注较多、粉丝超过1千万群体对中国动画电影关注较多。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重新建立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评价体系、发挥中华文化主体性等加快“十四五”期间电影文化强国建设的方案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