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伪书何以畅销?为什么会出现"伪书驱逐良书"的现象?通过对伪书现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富有成效的营销策略是促使伪书走向"成功"的关键举措,而这也正是处于产业转型期的国内大部分出版社所欠缺的.或许,分析伪书"成功"的方法,对提升出版社的营销能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伪书"     
"伪书"始于何时,自有史家考究.本文所述,非指传统意义上学者、藏书家所言"孤本"、"珍本"赝品,实为近数十年来与公众生活较为接近的"现代伪书".  相似文献   

3.
徐欣 《云南档案》2008,(1):61-62
<正>中国的历史文献以及其他各类古籍中伪书甚多。明人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说:"余读秦汉诸古书,核其伪几十七焉。"清末张之洞说过:"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其比例虽然不甚精确,但足以说明古书作伪的严重性。仅据近人张心澂在《伪书通考》中的统计,伪书计有经部73部,史部93部,子部317部,集部129部。伪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内容全伪  相似文献   

4.
伪书出版的危害及图书馆防范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某些出版社出版伪书对图书馆馆藏质量与读者服务的危害。总结了鉴别伪书的方法,提出了图书馆及时防范伪书、消除伪书影响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5.
祁向东 《图书馆》2006,(5):82-84
文章以近期流行的伪书为研究出发点,分析了伪书的形成和种类,伪书对读者和图书馆的危害,辨别伪书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伪书横议     
出版企业的所有制改革是遏止伪书现象的必由之路。当出版人因风险过大而不敢制售伪书,因有损自有品牌而不容制售伪书,因信息披露可能致其声誉扫地而不屑制售伪书的时候,伪书敛迹之日还会远吗?  相似文献   

7.
伪书畅销成因和伪书现象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锋 《出版科学》2005,(4):75-77,47
图书作为精神产品和消费品,和其他商品一样,有优有劣,有真有假.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会使出版生态得以进化和繁荣.然而,近年来出现的伪书现象,则是出版生态的一个变异的怪种,它的存在,令出版界陷入尴尬.在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上,民间反伪书第一人--姜汝祥博士成为突出贡献候选人之一.在播放的电视资料片里,伪书<执行力><没有任何借口>被作为例证反复出现.将伪劣的图书产品列为"3·15"晚会的打假维权主题,这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8.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图书市场出现了一股伪书出版之风,侵犯了读者权益,损害了出版界的声誉和形象,媒体对此已有报道,社会各界也有反映.那么,什么是"伪书",如何遏制出版界的这股造假风潮,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经济利益而出版伪书的现象古已有之。本文梳理了民国期间出版的最知名的《浮生六记》、《石达开日记》和《当代名人轶事大观》三部伪书,回顾了这几部伪书的炮制机构——世界书局的经营问题,并对今天的伪书问题提出了警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四部正讹》是我国第一部辨伪专著,在辨伪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书中,其对伪书价值有多种认识,尤其是对伪书史料价值的认识更是深刻与多方面的。然历来学者对此却少有论述,文章就伪书史料价值的内涵以及《四部正讹》对伪书史料价值认识产生的原因及如何体现伪书的史料价值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出版伪书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对社会是一种伤害,它违背了我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违背了公正、诚信的道德准则。从道德视角探讨如何对伪书“流行病”进行防治,从而避免出版伪书这种现象的再发生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来,“伪书”泛滥成灾。2005年2月,新闻出版总署下达了对“伪书”进行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深圳书城收到23家出版社的下架通知,涉及图书115种[1]。“伪书”打假成了2005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的话题之一。2005年5月和7月,新闻出版总署分别公布了第1批19种、第2批49种共计68种含有虚假信息图书名单。有舆论认为惩治“伪书”出版发行尚存法律空白,我们认为有法可依,但执行细则不明确。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伪书”的治理途径大致有以下几条。1利用《出版管理条例》治理“伪书”现行规范出版行为的法规主要为《出版管理条例》。“伪书”大…  相似文献   

13.
记者:2005年,经历了"伪书"风波之后,经管书市场全面下滑,您为什么选择在那个时候入市?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应如何应对“伪书“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平 《晋图学刊》2006,(3):58-60
“伪书”的泛滥必然会波及图书馆,影响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如何认清“伪书”的真面目,防范与抵制“伪书”是图书馆应当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娜 《图书馆界》2009,(1):10-12
文章以梁启超的辨伪理论为基础,从类型、危害、原因及辨伪方法等几方面对传统伪书与现代伪书作了一系列的比较。  相似文献   

16.
《出版经济》2006,(1):49-49
伪书引发了出版整顿风暴以后,更多的伪书原形毕露,其中多数为励志图书和经管类图书,可以说,目前励志图书出版领域是伪书横行的重灾区,这必然导致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毫不迟疑地把整顿矛头对准了励志图书.  相似文献   

17.
李煊 《大观周刊》2011,(28):51-51
本文通过讨论伪书的诸多问题,反应我们对待伪书的时候应该理智进行,不能一杆子打死。其次,我们应该对伪书进行再考辨.并且珍惜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好好研究其中对我们有利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出版经济》2005,(3):32-32
正规引进出版社受害 "伪书'害苦了我们这些以正规渠道引进外版管理类图书的出版社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张树相痛心疾首地说.  相似文献   

19.
“伪书”当道,成为“盛世危言”是有其契机的。当正版《没有任何借口》出版之前,各种伪书的制作出版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各种媒体也在一定程度上曝光了很多伪书现象,然而,这种严重侵犯消费者权益、破坏出版诚信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2004年10月正版《没有任何借口》新书新闻发布会的举行,无疑对伪书的当道,不啻为重重一击,它也拉开了人们对中国出版业发展再思考的序幕。实际上制作伪书,古已有之,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据文献记载,大约在战国时期,此类活动就开始了,因而产生了辨识伪书的辨伪学问,这种学问成为历史文献学中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20.
正2005年,我国书业因伪书风波而遭遇诚信危机,出版社通过在伪书上伪造作家、虚构销售成绩和国外媒体评论欺骗读者,严重影响了中国出版界的声誉,在国内外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这一背景下,行政部门查收干预和治理,伪书之风得以刹住,书业欺骗消费者的虚假作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