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唐敖庆教授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简要经历,着重叙述了他从中学到大学以及在美国留学时刻苦学习的情况。近四十年来,他献身祖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使吉林大学及该校的理论化学研究所和化学系跻身于国內先进行列,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高、中级理论化学人才。至今他共发表16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5部学术专著,连续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相似文献   

2.
吴文虎教授在清华大学已学习、工作了55年,除了完成学校交给他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外,吴教授还热心于青少年的计算机普及活动和计算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他曾身兼中国计算机学会普及委员会主任、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NOI(中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科学委员会主席和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中国队总教练等职。  相似文献   

3.
正专家简介:沈琳琳,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教授,广东省教育厅中英合作视觉信息处理实验室主任、深圳大学计算机视觉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英国诺丁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荣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学士、硕士,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20余项,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 C I检索50篇,EI检索80篇。据Google Scholar,论文总被引用次数  相似文献   

4.
李育材,1948年生,山东单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3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在职博士学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1988年1月至2010年2月,先后在山东省和国家林业管理部门担任领导工作。1997年9月至2002年1月,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环境科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3年4月至2005年4月,于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博士后科研任务。期间出版《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国退耕还林工程》两部专著,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相似文献   

5.
章竹君教授几十年来先后从事色谱分析、光度分析、环炉分析、发光分析和光导纤维化学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均取得重要成果。其中,70年代建立的痕量磷的荧光分析方法获陕西省科研一等奖并被定为国家环境分析的标准方法。80年代在化学发光分析方面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已达国际先进水平;研制成功的 YHF—1 型液相化学发光分析仪填补了国内空白,对促进我国化学发光分析的研究和应用具有深远意义。他三次应邀赴美担任新罕布什大学客座教授期间与世界著名分析化学家 W·R·Seitz教授合作进行的光导纤维化学传感器研究,以及在国内从事的这项研究工作已被世界分析化学界公认为是一项卓越贡献。目前,他研制的PH、PCO_2、PK、PN_2光纤传感器已获美国专利,并由美国实验仪器公司生产测定血液中的 H~+、CO_2、K~+、Na~+的第四代血液分析仪。他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90 篇学术论文,有6项研究成果被列为国家重大科研成果,2项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获二等奖,2项获三等奖,5项获美国专利。  相似文献   

6.
段克信,教授1965年毕业于阜新矿院采矿工程系,1985年~1981年赴西柏林工业大学高访进修,现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矿山压力与控制、矿山动力现象防治和地质动力区划.培养了10名硕士研究生和在读博士生,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等十几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奖4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40余篇.在矿山压力与控制研究方面,“缓倾斜工作面煤层顶板分类”项目是我国第一个顶板分类,80年代以采一直应用于全国煤矿;“回采工作面顶板动态监控”是一个内容完整、切实可行的顶板科学管理方法,已在200多个回采工作面推广应用;用卸压法维护巷道和锚杆固化支护软岩试验研究在我国尚属首次,是巷道支护与维护的新途径,先后在5个软岩矿区进行了试验和推广.10多年来在辽源、北票等5个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严重的矿区开展了防治技术研究工作,重点是危  相似文献   

7.
肖—Massey定理及其它 肖国镇195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糸,1956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读完研究生。30多年来从事信息论、编码理论与密码学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及专著50余篇(部)。他的成果具有系统性、先进性、重大性及实用性。 早在70年代中期,他首次将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理论用于组合开关设计,在国内有关单边带通信机等产品中获得推广应用;70年  相似文献   

8.
我认识樊代明教授已有好几年了,他是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年42岁。20多年来,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先后主持或参加了7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6项军队科技攻关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他和他的同事在51种医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67篇,这些论文先后被68种医学杂志的211篇论文引用。招收和培养博士生5名,硕士生11名。先后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全国性荣誉称号5次。  相似文献   

9.
冯长根,男,1953年生于江浙绍兴。1978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1983年获英国利兹(Leeds)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专业首席教授。冯长根教授是应用化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已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冯长根教授现兼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共北京市委委员、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曾当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相似文献   

10.
现代航空运输的快捷通畅,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加快发展民用飞机已成为我国航空工业面临的新的挑战,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华俊教授,就是迎着这种挑战搏击而上的有志青年。他1977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之后,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对华俊来说,攻学位主要在于打牢基础,培养能力,他的目标是实现童年的梦想,为设计我国自己的飞机做贡献。多年来,华俊主要从事计算和设计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国家教委择优资助基金以及军、民用飞机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并先后在瑞典、日本和美国宣读了学术论文。在参加导师张仲寅教授负责的国内“七·五”、“八·五”民用气动力预研的层流机翼气动设计项目中,华俊发展了设计方法和  相似文献   

11.
著名化学家潘贯(1907-1974年)是首位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台湾省籍学者。20世纪30年代,在台北帝国大学随松野吉松教授从事有机化合物拉曼效应的研究,使用发表论文7篇,独立发表论文1篇。这些研究成果在早期有机化合物拉曼光谱研究上有相当价值。他自幼熟读诗书,心向祖国,留下不少明志的诗句。  相似文献   

12.
汪仕良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烧伤外科学专家,1959年开始从事烧伤临床工作时。通过长期观察和潜心研究,他总结形成了一些临床诊治方法。通过早期喂养与延迟喂养比较,否定了烧伤休克期患者早期必须禁食的错误主张,于80年代中期在国内烧伤界首先提出并应用早期喂养,明显降低了并发症。他先后参与救治了6000余例烧伤病人,并在全国数十个城市、地区参加会诊、抢救了50余批烧伤患者。  相似文献   

13.
分子是构成生命体的、具有生命的最小单位。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简单地说,生物化学就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这正是赵宝昌教授毕生奉献的事业。赵宝昌教授于1940年出生于辽宁省北镇县,山东医学院生物化学研究生毕业,师从我国知名生物化学家李缵文教授,从事诊断酶学研究,1966年毕业后任教于大连医学院。1978年,赵教授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Panum研究所生物化学系进修2年,在丹麦生物化学家GerdaTyrsted教授指导下,进行肿瘤酶动力学方面的研究。1981年回国后,他任教于大连医学院(1994年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先后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讲师、副教授、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任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996年,赵教授赴美国佛蒙特大学生物化学系进修学习1年,在Jen-FuChiu、GeorgeL.Long和RussellP.Tracy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赵教授一直从事有关肿瘤酶学和蛋白质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双歧杆菌对大肠癌细胞信息传递的影响”、“维拉帕米对小鼠肝癌腹水瘤细胞内钙稳态的影响”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省级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科技论文90余篇,申请专利2项。他荣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大连市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大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大连市优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目前,赵教授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大连产白眉蝮蛇毒腺中克隆出一小分子蛋白质,并对其进行蛋白质结构的修饰工作,以去除其副作用和提高其专一的抗肿瘤血管生成活性,此项研究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赵教授自任教以来,展开了多层次多学科的生物化学教学工作。他先后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中文班和英语班)、七年制和外籍学生班(全英语)讲授生物化学理论课程,为研究生讲授高级生物化学酶学课程。1987-2000年,赵教授任大连医科大学副校长,先后主持了学校教学、科学研究、外事、图书、设备等方面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他是我国开展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第一人;他在中药抗病毒治疗白血病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正是基于在专业领域的深厚造诣以及对患者的浓浓大爱,他先后负责完成和参与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重大课题、十一五支撑课题、中医药管理局新药专项基金、航天部科研重点课题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加编写著作7部,获得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被授予"全国医药界精英奖"、"北京首届优秀中青年中医师"、航天第二研究院劳动模范等等荣誉称号.他就是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血液内分泌科主任王意忠教授.  相似文献   

15.
正专家简介:章志飞,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1976年11月出生,浙江大学博士。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理论研究,特别是流体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在CPAM、CMP、ARMA、JFA等著名数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相似文献   

16.
智能移动机器人是一个集环境感知、动态决策与规划、行为控制与执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了传感器、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以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是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何克忠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参与了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相关研究.并于本世纪初取得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7.
N.维纳在清华大学与中国最早计算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邀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N.维纳教授来华任客座教授。其前后有关的原始信件及资料,证明了他在清华大学与李郁荣等人开创了中国模拟计算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我195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57年来生化所工作,从师王应睐所长,1960—1963年在著名的核酸专家王德宝教授指导下当研究生,1983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Roche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工作了一年半.除生化所工作外,还兼任南开大学等学校教授.在核酸及其有关领域已研究了30多年,共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英文文章近40篇,有2篇被选入世界名著《酶学方法》.所得的成果获得一等二等三等奖总共10多次.  相似文献   

19.
正冯博,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决策科学系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致力于运营管理与决策分析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8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来在本领域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SSCI论文20余篇、SCI他引300余次,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担任18种S C I国际期刊和  相似文献   

20.
刘德森1959年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系毕业。1996年至今任西南师范大学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和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光电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特等奖、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和省市科技进步奖共11项。发表新型实用专利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著4本,参编科技专著2本,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人,博士研究生3人。曾获得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全国光纤通信与集成光学杰出贡献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等荣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